摘" "要:指向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大单元设计,是在主题的指引下,以单元任务为载体,构建整体知识体系的过程。从语文学科属性中找寻切入点,有效突破课堂教学,完成学习任务,已经成为课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可围绕单元内容,设置多元化、趣味化的学习任务群,让学生以具体学习活动为指引,实现知识串联,完成文本认知体系构建,为高品质课堂构建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单元目标;教学创新;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6-0008-03
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是新课改提出的基本要求。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践行核心素养,教师要从不同视角和维度出发,展开挖掘探索,尤其要根据学科单元呈现,将教学任务融入具体有效的活动中。在多元学习任务的串联下,学生进入思考状态,对文本内容有了鲜明认知,明晰单元语文要素以及人文主题,完成思维对接。教师将学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大单元设计规划,能彰显学科特性,真正吸引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知识的海洋中。
一、整合构建单元目标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大单元教学将目标设计放在首位。教学设计中,目标呈现主要分为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单元目标发挥统领作用,为课时目标提供依据;课时目标则是单元目标的具体体现和有效反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教师必须综合考量,平衡二者的关系,切不可偏颇。单元目标设计尤其关键,它对课时目标的形成有一定指导作用。设计单元目标时,教师要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从全面性、系统性、递进性的角度出发,从整体教材的视角看待局部教材内容,将知识融会贯通,使之构成一个整体。
多重目标的交织能真正发挥学习效度,让课堂有鲜明的指向。学习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一定会先展示课时学习目标。教师反其道而行,没有直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阅读单元提示,从整体视角出发,对单元主题和内容有基本了解,然后快速浏览本单元涉及到的课文。学生非常乐意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构建单元整体目标:“本单元涉及到哪几篇课文,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学习这一单元,我们要达成哪些目标?”在文本内容的引导及带动下,学生积极进入思考状态,从教材涉及到的课文出发,找寻其共性特征。很快,单元学习目标逐渐显现:“能带着美好的情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能鉴赏品味散文精彩语言……”单元目标的有效指引为课时目标的呈现奠定了基础,教学方向更加明晰。
单元目标切入视角必须精准独特,从不同维度出发,给学生以立体化的感知和体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在制定学习目标时,也要进行维度拓展,融入文化意识、学习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更多助力和支持。
二、深度剖析单元内容
教材文本是教学载体,亦是学生构建知识体系、探索知识的重要依据。吃透了教材,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传统课堂教学,学到哪里,教师就引导学生阅读到哪里。这样的操作看似科学,但指哪打哪的前提和基础是对文本内容有宏观的把握和掌控,是无论学到哪个知识点或哪些知识点,学生都能构建起完整严密的知识体系。从总整体着手展开设计才是真正意义上科学高效的引导。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时是以单元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教师可以以单元内容为突破点,进行系统深入地剖析,找到学生思维认知的启发点。
文本语言大多带有成人化特点。学生接受、学习语言时,要循序渐进,由语言表层出发,进行深度挖掘。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作为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文章趣味性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单纯从文本出发,进行讲解分析,学生很难顺利把握文本主旨,无法感知作者情感。为了顺利推进课堂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从单元内容出发,进行文本内容的整体感知。本单元主要阐述学习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不同时代少年儿童的学习状况和成长经历。学生在整体感知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单元知识框架,搭建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教师以针对性的问题为辅助,引导学生从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部分着手,展开阅读探究。因为有了清晰的阅读方向和视角,学习活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学生很快完成对文本的深层次感知。
学习某一课时内容之前,教师从单元整体出发,能引导学生全面构建知识,快速感知文本。对初中学生来说,迅速进入学习感知状态,能在单元内容剖析的过程中逐步启动认知,主动梳理知识点,顺利实现生本文本对接。
三、系统梳理单元体裁
教学活力的迸发,可以从不同维度和视角进行突破。语文学科,文章体裁丰富多样。记叙文、议论文、小说、散文等都是不错的切入点。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喜欢从知识层面出发,对文本展开探究,大单元的“大”不仅可以从主题层面展开探究,还可以从体裁视角出发进行推进。文体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抓手,即使到了初中阶段,很多学生依然缺乏文体意识。作为课堂教学的总指挥,教师要给出具体有效的引导,以体裁为抓手,依体而教,将学生引入独特的学习氛围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抓住重点,进入文本核心区域。
依体而教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也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要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发现这一单元非常有趣,它的文体很独特,包含多种体裁,既有童话、诗歌,也有神话和寓言。多种文体的组合让单元呈现出丰富性、趣味性,学生学习探索欲求极强。教师抓住语文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感知点和兴趣点,从文体角度着手,对课堂展开优化处理,给学生以具体有效的学习指引。“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以连线的方式完成下面的活动。”热身游戏瞬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求。明晰了文体相关信息,再学习课文内容,学生才能游刃有余。教师以点带面,由童话故事的内涵、特点着手,先让学生整体感知童话内容,然后从具体细节着手,进行细致探究,挖掘人物形象,感知童话语言的通俗生动,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引人入胜,以及想象丰富的特点。文体视角下的课堂教学,更加活泼多变,给学生带来巨大的感官上的冲击。在文体解析中,学生进入思考状态,语文专业知识得到深化。
文本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教记叙文,应该扣紧时间、地点、人物等六要素。教说明文,则要扣紧说明文的文体特点,让学生对说明对象、顺序、方法有基本感知。学生只有对体裁有了精准细致的把握,才会顺利推进学习活动。
四、高效精简单元训练
大单元教学要从知识构建的层面出发,打通文本之间的脉络,让教材真正成为一个整体。知识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从知识构建、实践运用等视角出发,循序渐进地推进,让学生进行深度探寻。完成文本学习后,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识,能否灵活运用知识,这些都是未知数。为了巩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提供训练平台。在完成训练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实现知识迁移,总结学习方法和路线,学习效果也会得到彰显。
语文教学训练,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某一个知识点的训练,还要从单元整体出发,展开整体设计。学习蒲松龄的《狼》,教师先从作者的事迹讲起,引导学生进入聆听状态。学生对故事聆听有极强的兴趣,他们迅速启动思维,逐渐提升认知维度。在文言知识的指引下,学生很快突破文本内容,对知识有了系统把握。《狼》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学习完文章后,为了更好地巩固单元知识,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制定适当的训练任务。设置训练任务时,教师没有单纯从本课内容出发,展开规划设计,而是从单元整体出发,将单元内容进行融合处理,以趣味化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启迪。在训练形式上,教师从丰富性角度着手,以开放的姿态展示训练任务。主要有最基础的知识层面的训练,有更深层次的角色演绎型训练,甚至有的训练题将本单元每篇文章的“主角”汇聚在一起,让他们进行对话交流,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他们也制定了更为清晰的操作路线。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训练题。训练结束后,学生不仅完成了练习题,还实现了知识迁移、内化,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实践训练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融入,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教师综合考量学科特性、学生特点,以多重形式呈现任务,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巩固,提升综合能力,为课堂注入了无限活力。
学习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执行的过程,而训练活动设计就是实践执行的表现。语文学科有自身特点,进行训练活动设计,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从学科属性着手,设计趣味化、多元化的训练任务,从而给学生带来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逐渐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核心素养的落地不是简单地讲解知识点就能完成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养培养一定要从多重维度切入,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单元主题,进行系统梳理,整体构建。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教师要进行整合优化,综合考量学生的兴趣点、学力基础等要素。在此基础上,从整合构建单元目标、深度剖析单元内容、系统梳理单元体裁、高效精简单元训练等方面着手,展开多重优化,创新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品味语文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孙映红.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探究[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04).
[2]许红年.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J].中学语文,2024,(15).
[3]钱仁宝.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