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2024-10-12 00:00:00谭庆顺
幸福家庭 2024年13期
关键词:想象力教师应美术

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美术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基于此,文章探讨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提出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术是一门艺术,创作美术作品离不开想象力,而想象力的培养又需要有一定的审美基础。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美术作品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具象化表达,通过特定的物质媒介来表达人类对事物的认识和对美的理解。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一)利用经典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

小学美术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经典美术作品,经典美术作品不仅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还融入了作者在创作时所倾注的情感。因此,在指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教师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情感元素和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展示《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并引导学生探讨其美学价值。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大家觉得这幅画中哪部分最美?”学生会提到画中的迷人微笑、优雅服饰等元素。通过这样的观察和分析,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画作所传递的情感。

之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让你来画这幅画,你会怎么画?”经过思考,学生会提出他们自己的想法,如先绘出蒙娜丽莎微笑着打招呼的场景,然后绘出她周围美丽的风景。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意蕴的理解。最终,学生会明白《蒙娜丽莎》的独特意蕴。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不仅能学会如何赏析美术作品,培养审美观念,还能提高审美能力。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深入感悟,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开展体验式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还能扩大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画出你的想象”为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在周末,你们和家人共同外出游玩,请大家想想在游玩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如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父母需要你的帮助,你是否愿意伸出援手?”学生纷纷表示愿意提供帮助。接着,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当你帮助父母解决某个问题时,会出现哪些有趣的场景?如果用绘画来表达你的想法,你将如何描绘这些场景?”

通过这种情境模拟,学生能够自然地分享想法,再通过美术作品把这些内容呈现出来,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想象力,使整个学习过程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乐趣。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情景游戏来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积极性。又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第十课“画出你的想象”为例,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时,让学生参与一个以“家”为主题的游戏。教师可以随机选择几名学生上台进行绘画,第一名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学生回答:“我想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第二名学生完成绘画后,教师可以提问:“从第一名学生的作品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第二名学生回答:“我觉得从他的作品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家庭很幸福”。这样的游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增进他们对家庭生活的理解,促进他们的情感表达。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实践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至关重要。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断探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观察自然和社会现象,帮助他们发现美的不同表现形式。

在教授人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下册第二课“走进大自然”时,教师可以展示大自然中花草树木、蓝天白云的图片,让学生在观察后根据个人兴趣和理解进行绘画创作。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花草树木的特点,并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绘画。在教授图形的相关美术知识时,教师可以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图形的图片,并鼓励学生对不同图形进行探索和想象。教师开展这些教学实践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创作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应立足于新课标,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需要分析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四)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拓宽视野和丰富学习体验。例如,教师在教学生制作拼贴画的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从网络等渠道搜集各种材料,并对这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加工,最终创作出一幅创意拼贴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分享拼接方法,并将审美元素融入美术创作。在作品完成后,教师可以组织各小组进行作品展示与互评。此时,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如有的学生说:“我制作了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样我就可以和爸爸妈妈坐在一起吃饭了。”另一名学生说:“我在桌子上安装了小灯,这样晚上就可以看书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亮点。

合作学习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内容。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二年级下册第二十课“五彩缤纷的生活”为例,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作品或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色彩知识。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不同色彩的特性和作用,并通过开展美术活动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色彩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阐述色彩的特点和作用,再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与主题相关的作品,最后让学生回顾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这种教学方式既能让学生学习知识,又能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提高审美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认识和欣赏美,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才能将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生活中的美。

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必须完善评价体系。一是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素养,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从审美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品。这意味着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知识和较强的审美感知能力,以便准确地捕捉到学生作品中的创意亮点。二是教师在进行评价时要关注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努力、创新思维和情感表达,而不仅是关注作品的完成度和美观程度。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作品的不足,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结语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同时,小学美术教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作者单位: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斗虎屯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想象力教师应美术
看见你的想象力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2
创意美术
打开新的想象力
传媒评论(2019年5期)2019-08-30 03:50:04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新课程(2016年3期)2016-12-01 05:57:28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
中国记者(2014年6期)2014-03-01 01:39:50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