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路径

2024-09-29 00:00:00赵培章
求知导刊 2024年22期

摘 要:探讨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路径与具体策略,旨在通过整合教学、学习与评价过程,促进学生道德认知与法治观念的全面发展。阐述了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具体的开展路径,包括设定一体化教学目标、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贯穿形成性评价。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路径

作者简介:赵培章(1973—),男,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实验小学。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公民意识的关键。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教学、学习与评价活动割裂开来,影响了教学的整体性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探索教学评一体化的新模式,成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当前教育改革背景,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并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实施策略,旨在构建一个既注重知识传授又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形成的教学体系。

一、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学评一体化将教学、学习与评价三个关键环节紧密整合,不仅仅着重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高度重视学生品德修养、法治观念、个人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它是一种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模式,旨在促进学生的综合性成长,确保他们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上实现和谐统一与均衡发展。这一模式鼓励教师不仅要作为知识的传递者,更要成为学生品德形成、思维启迪的引导者,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教学针对性

教学评一体化强调教师需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进度与表现,灵活调整教学方法。这一模式通过构建一种持续的、动态的反馈循环,确保了教育互动的即时性和相关性,使得教学活动能更加精准地对接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与能力水平。如此一来,不仅能有效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获得知识,还能极大地提升教育实践的整体效果与效率,促进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学习材料。简而言之,教学评一体化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与适时的策略调整,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条条通往成功的个性化路径,让教育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理想境界。

(三)增强学生主体性

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育框架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被赋予了评价过程参与者的角色。这一革新性模式通过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实践,不仅搭建了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审视自己的学习方法与成果,还极大地促进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成长。学生在这样的模式中,不再是教育的旁观者,而是成为主导自己学习路径的探索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增强了学生的主动性与责任感,进而对提升学生学习效率和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承载着构建学生基本道德观念、强化学生法律意识及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艰巨使命。通过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利用情景模拟、案例分析及角色扮演等多样化教学手法,学生能在亲身体验中领悟并实践如何成为一名既有道德准则、遵守法律又具备高度责任感的公民[1]。相较于传统的纯理论讲授,这种融入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方式能更加高效地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将道德规范和法治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养未来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开展路径

(一)设定一体化教学目标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首要任务是设定一体化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精心规划出既明确又具体,同时能量化评估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设定确保了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进程以及后续的评价机制都紧密围绕着一个统一而协调的目标框架展开,从而真正实现了教、学、评三者的有机融合与相互促进。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一课“挑战第一次”为例,教师可以设定以下目标。

首先,在知识层面,教学目标是深刻启迪学生,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尝试新事物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勇于跨越舒适区,主动迎接各种挑战,这样不仅能极大地促进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还能显著增强其自信心,为其未来的探索之旅铺设坚实的心理基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被逐步引领,深刻体会到面对全新挑战时人们通常会经历的心理变化:从最初的犹豫与恐惧,到挑战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的困惑与挫败感,再到最终克服重重难关后那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与超越自我的喜悦[2]。

其次,聚焦情感态度的培养,教师应鼓励学生勇于拥抱新事物,即便遭遇失败,也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坚信自己有能力通过不断尝试迈向成功。通过分享个人面对挑战的故事,学生之间不仅能相互理解和尊重,还能学会从彼此的成功与挫折中吸取宝贵的经验,促进集体的成长。

最后,对于价值观的塑造,则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集体主义精神,让学生在相互分享与学习中,深刻体会到从他人的故事中汲取能量的重要性。无论是借鉴他人成功的例子,感受其中鼓舞人心的正面力量,激励自己不断前行;还是从他人在逆境中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中汲取灵感,获得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勇气,这些都是推动学生个人成长、塑造学生正向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总之,通过这样全面而具体的目标设定,教学活动将能更加聚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第一次”时,能更加自信、勇敢地去尝试和探索。

(二)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领域推行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开展体验式教学活动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教师应充分利用体验式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从而使学生将道德观念和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3]。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九课“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珍贵以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开展以下体验式教学活动。

首先,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让每组扮演水循环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如小水滴、河流、云朵或是植物。随后,让学生演绎水从蒸发至凝结、降水,直至被重新利用的奇妙旅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着重突出每个阶段水的宝贵价值及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污染与浪费问题,以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设定一天为“节水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节约用水,比如缩短淋浴时间、随手关闭水龙头、利用雨水灌溉植物等。活动结束后,举办一场生动有趣的节水心得分享会,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践成果与感悟的平台。在分享会上,学生可以畅谈自己在节水日的所作所为,从亲身实践中提炼出的节水创意方法,分享那些既实用又新颖的节水小窍门,探讨这些行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意义[4]。

再次,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简易的水质检测实验,比如测试水的酸碱度、观察水样中的微生物等,可以让他们直观感受到水质差异及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这些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水污染后果的理解,激发他们保护水资源的责任心。

最后,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制作具有教育意义的节水宣传作品,包括设计海报、编写小手册、录制短视频等。这些作品不仅可以在校园内展出,还可以借助社交媒体的广泛影响力,向更多人传播节水爱水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社会示范效应。

总之,通过上述体验式教学活动,学生不仅能在参与和体验中学习到知识,还能在情感上与节水、环保的理念产生共鸣,促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树立起节约用水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需始终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关注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需求,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十一课“我是一张纸”为例,当讲到课本“我从哪里来”这部分时,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师可将班级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专注于纸张生产链中的一个核心环节,比如树木的种植培育、有计划的伐木作业、精细的制浆过程、复杂的造纸工艺,乃至最终产品的分发与循环利用。同时,小组成员需要合作查找资料、准备简短的汇报,向全班展示所在小组所研究的阶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促进自身主动获取和分析信息能力的提升。

随后,教师可以组织一次简单的手工造纸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将亲手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废纸片、清水以及其他基础材料,经历一次从废纸回收到再生纸制造的奇妙转化过程。通过亲自参与从浸泡、捣碎废纸片,到搅拌制浆、浇铸成型,直至晾干成品的造纸过程,学生不仅能亲身体验到纸张循环利用的价值,还能增强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纸张的制作过程。

此外,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偏好,教师应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对于偏好视觉化学习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创建“我从哪里来”的思维导图,以一棵树为起点,逐步延展至纸张生产的各个环节直至回收利用,帮助学生条理清晰地整合和展现知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而对于善于叙事表达的学生,教师可鼓励他们围绕“我是一张纸”的命题,创作小故事或漫画,叙述纸张从产生、应用到最终回收的完整过程。这种创造性写作或绘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也让他们在故事构思中深化了对可持续资源管理的认识。

总之,通过实施这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我是一张纸”这一课的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索欲,培养其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增强其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四)贯穿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实践中,频繁运用形成性评价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表现、即时提问等手段,持续监测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依据学生学情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仍以“小水滴的诉说”一课为例,教师教授这节课时,运用形成性评价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理解内容或价值观形成上的难点,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首先,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需细致入微地观察学生,特别关注他们的参与度、活跃度以及对水资源保护理念的掌握情况。更重要的是,要翔实记录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出行为和即时反馈,如能否清晰阐述水循环的流程或能否创新性地提出节水措施。

其次,在活动间歇,教师应巧妙设计启发式问题,例如,假使你是水滴,你渴望人类做些什么来守护你?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改变一个不好的用水习惯,会给地球水资源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设想在一个缺水的国家,你会如何利用现有的知识去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这类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助力学生深化认知层次。

再次,在小组汇报阶段,教师应鼓励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同时允许其他同学提问或补充,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细致入微地评估每位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依据各小组汇报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应当能及时调整后续的教学策略和重点,确保课程内容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又能对学生的学习薄弱点进行强化,从而推动整个班级向着更高的学习目标迈进。

最后,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实施同伴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依据各自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给予同组成员真诚且有益的反馈。这不仅仅是对他人表现的真实评价,更是一种相互学习和共同成长的机会,能帮助学生识别并赞赏同学的优点,同时也能以一种支持性的方式指出其可能的改进空间。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反思,审视个人在活动中的贡献、学习成效及未来提升的方向。

总之,通过这些形成性评价方法,教师能持续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直接信息,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节奏,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小水滴的诉说”这一课中有所成长,真正将节水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有效开展,不仅能促进学生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的同步提升,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参与度,最终实现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未来,教育工作者应继续深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不断优化教学评一体化的策略与方法,以适应新时代对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新要求,为培养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惠珠.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J].家长,2024(12):86-88.

[2]陈益林.新课标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构建路径[J].家长,2024(12):47-49.

[3]何远鹏,陈丽红.“备·教·学·评”一体化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的设计理路[J].教育艺术,2024(1):29-30.

[4]魏汝伟.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优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J].天津教育,2023(34):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