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部分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教育不足以及劳动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探讨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策略,包括科学设计融入劳动教育的美术课程、创新实践操作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方法、开展劳动主题艺术创作活动、组织劳动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活动,以及重视开展课堂评价,旨在提升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审美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美术;劳动意识;美术创作
作者简介:丁添玮(1997—),男,江苏省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小学美术课堂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场所,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当前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主要对其进行现状分析和实践策略的探讨,希望能为提升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质量提供帮助。
一、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部分学生的劳动意识淡薄
当下,学生的生活环境比以往更好,这导致部分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体验劳动,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对劳动的尊重,难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此外,部分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对孩子劳动技能的培养。因此,在美术课堂的劳动教育中,部分学生劳动技能不足,无法熟练地运用各种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部分学生缺乏劳动积极性,不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实践中。这种情况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还可能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团队合作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目前,部分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充分认识和重视,在美术课堂中较少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不能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积极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家长教育不足,一些学生沉迷于电子设备创造的世界,缺乏对现实生活中劳动的关注,这导致他们在实际劳动中感到无所适从,劳动意识难以形成,劳动能力难以提升。
(二)课堂中劳动教育不足
在当下的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环节的缺失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及家长认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以学业为主,劳动教育是次要的。这种观念导致学生的课堂实践机会减少,劳动教育在课堂上逐渐被边缘化。尽管新课改对美术课程内容进行了丰富和拓展,但部分学校的美术教材更新滞后,美术课程与现代社会劳动的衔接不足,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接触丰富的劳动教育素材。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比较注重传授学生绘画技巧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忽略了劳动教育,导致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教学脱节,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此外,即使部分教师能够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但不注重评价,这体现为对学生的劳动效果的评价较为简单,而比较关注学生的绘画作品质量,忽视了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劳动态度、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三)劳动教育资源匮乏
首先,尽管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的开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仍旧存在劳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比如采用的教材内容相对滞后,导致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时缺乏系统、科学的资源支持。这不仅影响VYcbragYONppjPG1720/UQ==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也降低了学生的劳动热情及参与度。其次,实践场地和设施资源不足也是一个问题。小学阶段的劳动教育应以实践为主,然而,受学校场地和设施资源限制,部分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设备。这种情况使得劳动教育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难以真正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最后,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仍有待提升。在小学美术课堂的劳动教育中,教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者,然而,当前部分教师缺乏劳动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美术课堂中。这不仅影响了劳动教育的质量,也制约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的实践策略
(一)科学设计融入劳动教育的美术课程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首要任务是精心设计课程。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同时紧密结合美术课程标准和学科特色,深挖劳动教育元素,实现学科交融[1]。此外,教师要注重课堂内容的实践性、创新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以“我干家务活”一课为例。教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围绕劳动工具、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三个方面展开,引导学生欣赏和剖析美术作品中的劳动元素,体会劳动之美。在教学手段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讲解、演示、讨论、实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实践环节的创新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堂实践活动,如绘制劳动者形象、设计劳动场景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享受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在课堂评价方面,教师可以依据学生作品、学生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鼓励。综上,科学设计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内容,可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劳动题材的美术作品中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同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此外,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还能学习一定的劳动技能,同时学会互相合作、交流,提升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劳动乐趣,提高劳动技能,培养劳动意识,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创新实践操作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方法
若想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小学美术课堂中,教师还要注重创新实践操作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方法。这要求教师将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实践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劳动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比如,教师可以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运用美术知识和技能、劳动知识和技能,实现劳动教育与美术教育的有机融合[2]。
例如,在“校园生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校园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美好,激发他们对校园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要提醒学生关注校园中的环境卫生问题,为后续的实践活动做好铺垫。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校园环境卫生问题,如乱扔垃圾、随地吐痰等,结合所学美术知识,设计一幅宣传海报,用以提醒同学们关注环境卫生。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如指导学生构图、搭配色彩、进行文字排版等,帮助学生提升宣传海报的视觉效果和传达效果。各小组完成设计后,可以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各组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从劳动的角度思考作品的内涵和价值。课程结束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收获,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关注校园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总之,创新实践操作与劳动教育的结合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动手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三)开展劳动主题的艺术创作活动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旨在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喜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对此,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劳动主题来开展艺术创作活动,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3]。在创作活动中,一方面,教师需引导学生参与实际的劳动,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劳动主题艺术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发现与表现美术”的校园写生课中,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劳动的意义和价值,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中的劳动场景,如清洁工打扫校园、绿化工人美化校园等,让学生认识劳动者,并对他们产生敬意。在学生对劳动有了基本的认识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劳动主题的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这些作品既能让学生欣赏艺术之美,又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在创作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让每组选择一个劳动场景进行创作。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表现自己观察到的劳动场景。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创作进展,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学生完成创作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在分享创作过程和心得体会的同时互相学习和借鉴。之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强调作品中体现的劳动精神和创新意识。在创作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反思,让他们回顾自己的创作经历,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劳动精神发扬光大。通过这样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四)组织劳动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活动
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美术课堂,需要注重组织劳动与美术创作相结合的活动。这种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美术创作能力。活动主题应与小学美术课程内容紧密相关,使学生在劳动中能够自然地运用美术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活动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能自觉地参与劳动和美术创作,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应在活动中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劳动和美术创作,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所创作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建设性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一幅美丽的园林画导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画面中的劳动元素,如修剪树木、浇水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劳动在园林美景创造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园林的美和劳动的意义,引导学生欣赏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实践活动,如绘制园林美景、模拟园林劳动等。这些活动可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乐趣,更好地理解劳动的价值。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在课堂总结环节,教师应带领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引导他们认识到劳动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如此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还能让学生自觉地关注身边的劳动场景,积极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重视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评价
在美术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堂评价环节,这样不仅能全面掌握学生在劳动教育和美术创作方面的表现,还能有力地推动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紧密融合。其中,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和反馈功能。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作品展示、小组讨论、问卷调查、访谈等,深入了解学生在美术创作和劳动中的表现,既关注学生的创作成果,又关注学生的创作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劳动教育与美术教学的结合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作资源和灵感来源。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事例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积极性。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如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力、表现力等,同时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正确劳动观念的形成和美术技能的提升。为了提升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和交流,引导学生从劳动与美术创作的角度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此外,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与家长沟通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劳动与美术创作方面的进步,从而完善后续的教学设计。通过以上方法和手段,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作用,推动小学美术教学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总结
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中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的融合效果,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同时加强课堂评价,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和审美创造力。如此才能改善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劳动教育现状,培养具有劳动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学生。此外,对于如何将相关策略落实到具体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仍然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海燕.小学美术教学融合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10):185-187.
[2]叶沛祺.小学美术课程融入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系构建及教学案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2(1):38-41.
[3]申茹.在“劳动”中播下“美”的种子:略谈小学劳动教育中美育的渗透[J].美术教育研究,2020(22):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