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中生活教育的实践研究

2024-09-29 00:00:00顾燕
求知导刊 2024年22期

摘 要:越来越多具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进入普通教育学校,普通学校遇到了融合教育理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调整、无障碍环境建设等诸多挑战。在聚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秉承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坚持“细致观察、科学评估、双向融合、个别强化、家园共育”的融合教育流程,以“和美生活育人”园本课程为抓手,实现普特相融,培养融合生活、拥抱生活、拥有生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儿童。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特殊需要儿童;生活教育

作者简介:顾燕(1980—),女,江苏省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

《“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鼓励普通幼儿园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特殊儿童就近入园随班就读。张家港市梁丰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让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幼儿园班级随班就读,与普通儿童共同开展保教结合的幼儿园活动。我园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生理、心理、认知、情感、社交、行为等方面的特征,打破不同安置情境、不同领域和不同班级之间不兼容、不可流动的壁垒,采用“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单独学习”的融合教育模式,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适切支持,以帮助特殊需要儿童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与学习。

一、游走每一处和美育人的环境

普特相融,向美而延。我园以“培植拥有生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完整儿童”为目标,从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入手,通过创设生活区、生活廊、生活角、生活家等场域,将生活中的元素作为活动主题,为幼儿提供有生活味道的环境,让每一个角落会说话,让每一份材料会互动,用心与巧思并举,适宜与挑战并存,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学习、表达,让幼儿在灵动的生活空间里游走。我园特殊需要儿童主要表现如下:发育迟缓、轻度孤独症。我园按照《个案工作流程》,为幼儿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计划,建立个人档案,精准施策开展个训活动,支持特殊需要儿童“和乐、和悦、和美”地学习与生活,从而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1]。

(一)有料的生活区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强调生活与教育相生相成。幼儿园生活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一个缩影,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最接近,其巧引生活元素,目的在于发展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幼儿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技能。在生活区,幼儿可以亲手调制水果茶、做美味南瓜汤和寿司、打开坚果等,制作多样的美食。幼儿在生活区制作美食,可以感受到家的生活、爱的味道,从生活出发,乐享成长之趣味。

(二)有爱的生活廊

我园通过对生活廊环境进行设计,为幼儿创造温馨、舒适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比如,在走廊的墙壁上悬挂幼儿的作品,在走廊地面贴上动态彩色画板。我园还在生活廊空间设置了“为爸爸妈妈系领带、丝巾”“珠宝设计师”“为心爱的人准备一份爱的礼物”等技能学习活动,让幼儿体验设计与制作过程,让爱意从指尖流露,让生活充满爱的味道。此外,除了系鞋带等生活技能的学习,我园还让幼儿在生活廊里学习关爱自己的生活技能。

(三)有境的生活家

一日生活皆教育,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与自主性,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升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责任心。在生活家区域,我园以“家”为主题,进行色彩、布局与设施环境的设计,凸显家庭生活的温馨,给予幼儿感官上的安全感与心理上的满足感。这样的活动空间为幼儿一比一模拟设置了家的环境,有客厅、卧室、餐厅等,让幼儿可以在“家”烹饪、打扫。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既有助于幼儿的心理发展,又有助于幼儿的智力开发,使幼儿获得极致、饱满的感官享受[2],发展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形成融入集体生活的意识,收获更多的生活智慧,这就是我园幼儿和美生活的最好样态。

二、汇见每一个和润生发的课程

普特相融,向和而生。我园本着“来自生活、通过生活、为了生活”的原则构建生活课程,坚持在生活中选材、在生活中育人、为生活育人。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一日生活本身的资源,从细小、寻常的生活环节中的教育契机入手,基于幼儿在生活中的兴趣、需要、问题等有价值的内容,支持幼儿探索发现,促进幼儿深入学习,帮助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新经验。我园以“生活育人”课程为依托,构建了蜜园课程、自然课程、家园课程、菜园课程,以满足幼儿对和美生活的向往,形成沉浸生活、多姿多彩的课程样态。

(一)和美的蜜园课程

蜜园是集阅读和生活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室。在蜜园绘本餐厅,教师可带领幼儿阅读《胖墩墩的南瓜》,让幼儿认识南瓜从播种到开花,再到长出小南瓜,进行采摘、美食制作的过程,感受南瓜食育的美好。在“蜜园邮政”,幼儿可以自主设计明信片、自主撰写书信、自主邮寄图书、自主分拣信件。在“图书医院”,幼儿可以用订书机、双面胶、剪刀、彩纸为每一本“受伤”的书“疗愈”。综合阅读区里有许多分门别类的图书,教师可以根据特殊需要儿童的兴趣与爱好,鼓励他们自主阅读或为他们推荐阅读内容,让小小蜜园成为书香弥漫的快乐园子。

(二)和畅的自然课程

我园充分利用生活资源和自然资源,共开设青青菜园、奇幻沙滩、积木建构、树枝创意、麻绳创意、石头创意、竹子创意、园艺造景、彩色丛林、动物饲养(6处)、快乐骑行等十几类二十几个场地,各个场地的游戏活动把幼儿园变成了一座幼儿乐园,幼儿可以结伴、交往、互动、游戏,共同体验各行各业的人的生活。我园还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结合园所教学特点,采用自然滋养、艺术熏陶、游戏治疗等教育手段,有效促进特殊需要儿童发展。

(三)和暖的家园课程

在生活家的活动中,幼儿可以感知与了解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政劳动、休闲娱乐、美食享受等活动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幼儿可以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逐步掌握基本的家务劳作技能;在实践和游戏中培养劳动意识、行动意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提升独立能力、执行力、规划力、社会交往能力。

(四)和乐的菜园课程

小小的菜园是幼儿探索、发现的乐土。我园通过开展一系列种养、探索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日常接触、长期观察、亲身实践的机会。幼儿可以经历计划、准备、操作、管理、收获等过程,在亲手种植、亲自管理、亲眼发现、亲手收获中成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体现四季更迭的菜园课程不仅能让幼儿体验到日常劳作的快乐,也能满足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提升他们自然观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3]。

三、融合每一项和悦生长的课题

普特相融,向合而谐。我园依托省规划重点课题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融合教育的路径,形成了完善的融合教育体系;注重校际实时沟通,共享融合教育信息,形成了融合教育合力,能不断提升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适应能力。

(一)依托智能网络平台

智能化康复平台是一种实现个性化康复教育的网络平台,能对幼儿信息、评估、教学、训练、档案记录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使教师、家长和特殊需要儿童都能享受到更加全面、专业化、个性化的教育。平台中的认知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自理功能评定、孤独症儿童发展评估表等评估工具、康复训练课程、个人发展档案等,有助于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化发展,实现一人一评、一人一策、一人一档,进而发挥专业平台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和课题研究的赋能作用。

(二)串联校际合作纽带

校际合作是促进学校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学校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为提升我园融合教育实践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推动课题研究走深走实,我园与联盟内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联手开展了网络化研学活动。在园际同行联盟活动中,各园定期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对融合课程的开发思路、融合资源教室建设、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训、个训活动的实施及园本特色与理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相互激发智慧,进行经验总结。在园校合作活动中,我园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种方式,通过专项特殊教育活动走进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双向奔赴的融合活动,以此提升融合教育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

(三)凝聚合力共育圈链

家庭、幼儿园、社区是儿童成长与教育的三大实施主体,三者应紧密合作,相互促进。我园开设了家庭教育咨询小站,通过调查特殊需要儿童在家中的日常行为,将融合教育的效果反馈给家长,同时鼓励家长反馈特殊需要儿童在家的日常情况,这为课题组进一步改进特殊需要儿童的个性化教育计划以及构建特殊需要儿童自我服务能力开发案例库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数据。我园定期和周围一些社区进行融合合作,把亲子活动延伸出去,融入社区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能够得到大家庭的关怀。此外,我园注重增进家长对幼儿园和社会的信任,持续推动社区机构对幼儿园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的理解和支持,在家校社互联、互动、互助的氛围中,构建适合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模式,助力家校社合作的新型教育生态的构建[4]。

四、赋能每一项和暖生命的评价

普特相融,相宜而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提出了“适宜融合”的目标,以促进特殊儿童适宜发展。评估内容、评估情境、评估方法、评估人员能够反映不同环境因素(同伴、教师、家庭、干预等)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这有助于幼儿园改进融合教育教学及下一阶段个别化指导的方案。此外,评价特殊需要儿童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从而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和支持,激发其潜力。

(一)制订评价展个性

每个特殊需要儿童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需求和特点,我园为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发展目标,结合本班特色制订了“生活智多星”的评选标准,鼓励特殊需要儿童积极融入生活,培养特长。教师通过智慧巧引、关爱陪伴,能助力特殊需要儿童更好地成长。教师要尊重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独特性,认识到他们可能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兴趣和能力,使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观察、测试、与家长和教师交流等,以全面了解特殊需要儿童的阶段发展情况。

(二)多元评价降坡度

多元评价体系的实施不仅需要考虑幼儿的年龄、发展阶段和成长进程,评估他们在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还需要关注特殊需要儿童的强项和兴趣,以促进特殊需要儿童评价模式的优化。评估特殊需要儿童融合教育的效果时,教师既要从日常角度来考察幼儿的游戏活动表现,又要关注幼儿社交能力、情绪状态等方面的变化。优化融合教育,必须创设包容性的教育环境,提供专业化的教师培训与支持,同时加强家园合作,形成全方位的支持体系。教师应尊重每个特殊需要儿童的差异变化,用不同的标准给予幼儿正向积极的评价,帮助他们悦纳自己、快乐成长。在日常的评价中,如果用统一的标准要求特殊需要儿童,是很难实现评价目标的。在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评价,感受幼儿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不断提升融合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降低对特殊需要儿童的具体要求,更能让幼儿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互动评价促提升

对幼儿的评价不是教师的特权,还可以让幼儿的伙伴、家人参与到评价中。我园将每周五设置为“闪亮星星日”,由幼儿自主申请“星星”,自由讲述申请的理由,并记录在“家长园地”里。在互评环节,我园借助绘本,引导幼儿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同伴的闪光之处,营造轻松愉悦、和睦向上的班级氛围。借助每月家庭汇报单、家庭实地访问等形式,家长可以将孩子在家的具体行为反馈给教师,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幼儿,对幼儿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家长、教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密切合作,分享信息和观点,可以对幼儿进行更全面的评价。评价特殊需要儿童应该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并且要在尊重和关爱的基础上进行。评价的目的是提供合适的支持和教育,充分挖掘幼儿的潜力。此外,评价是动态的过程,教师应随着幼儿成长和变化,对评价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结语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幼儿园应坚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关注特殊需要儿童,让其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领悟,在生活中成长,做独立生活的小达人、融入生活的小能人、热爱生活的小主人、悦美生活的主理人。“普特共融、快乐成长”是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应给予特殊需要儿童更多的关爱和支持,让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尽享成长阳光。

[参考文献]

[1]曹洁.幼儿课程中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运用研究[J].智力,2024(3):75-78.

[2]李桂英.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幼儿生成性主题活动[J].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2024(1):84-85.

[3]杨爱蓉.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效果评估与优化[J].智力,2023(33):24-27.

[4]蔡丹梅.遇见融合,与爱同行:融合教育视角下的幼儿园教育[J].教育界,2023(19):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