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模式

2024-09-29 00:00:00曹敏
求知导刊 2024年22期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正逐步向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转变。在此过程中,跨学科教学因其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方面的显著优势而日益受到关注。特别是在初中阶段,探索诗歌与音乐跨学科合作的教学模式,结合文学与艺术学习,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还可以为初中语文课堂开辟新的教学方法和视角。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初中语文;综合素质;诗歌与音乐

作者简介:曹敏(1982—),女,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民治中学教育集团初中部。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要求,语文教学应重视审美能力的培养。具体而言,语文课程需要培育学生高雅的情趣,使其形成健康的审美意识。学生应能感知和发现美的存在,并能够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和创造美。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初中语文教学应加强对学生诗歌审美能力的培养。然而,传统的诗歌教学偏重于文本解读和背诵,难以展现诗歌蕴含的音乐性和韵律美。在此背景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将诗歌与音乐进行融合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层次,深化其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可以借助音乐的力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现状

当前,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多集中于历史、地理和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这些学科与语文学科在文化历史和思想教育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互补关系。然而,这种学科偏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也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偏向性。跨学科教学内容更多地侧重于文化和思想领域的教育,缺乏对文学与艺术交叉融合的关注,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教学范围不应局限于特定的学科领域。除了历史、地理等学科外,艺术课程,尤其是音乐学科,也应成为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元素。音乐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还能辅助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发展审美意识和创造力。然而,目前语文跨学科教学较少拓展至艺术课程,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原则

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开拓性作用,将音乐纳入语文教学的范畴,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学艺术与审美素养具有显著作用。为了将两者有效融合,实现对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确保教学的高质量,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

(一)相互补充原则

诗歌与音乐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拥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审美特点。在初/TIXr14XrCX0k2mhwCAVNaL8iH4x3kPuQ5egLtx0h30=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它们应相互补充,共同构建一个丰富而深刻的艺术世界。例如,音乐可以强化诗歌的情感表达,使学生在听觉上感9eAM3PSEt1ybVkyOI0MxmmGzYk84m0C2wfLAhVDUkPU=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而诗歌可以提升音乐的思想深度,让音乐作品不仅停留在美妙的旋律上,还能够传达更深层的思想内涵。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取与诗歌思想情感相契合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和分析的过程中,感受音乐的美妙,理解诗歌的深意。

(二)教学相长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促进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这种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还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与学生的亲密互动,教师可以深入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习惯,从而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和方法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教师还能通过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确保教学活动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需求。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能够更深入地探索诗歌与音乐的结合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节奏,学生可以建议教师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进行搭配,或者尝试自己创作音乐来表达诗歌的主题。这种创造性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学和艺术素养。

(三)文化传承原则

诗歌与音乐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类历史和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在初中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将诗词与民间音乐资源有机结合,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文学和音乐艺术的认识,还能够让他们深刻体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2]。

将诗词和民间音乐资源结合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欣赏和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还能够加深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感受到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而通过接触民间音乐,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感受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

三、初中语文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模式构建

(一)从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开发角度开展跨学科教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与音乐的跨学科合作模式可以从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的开发角度进行构建。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是两个重要的智能领域,语言智能涉及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运用能力和创造力,音乐智能则涉及对音调、节奏和音色的感知、表达和创造能力[3]。在诗歌与音乐跨学科合作模式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音乐伴奏诗朗诵活动,以促进学生语言智能和音乐智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古诗词《观沧海》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富有激情和动感的琵琶曲《十面埋伏》,增强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观沧海》描绘了大海波澜壮阔的宏伟景象,通过描写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展现大自然的壮丽与伟大。诗歌不仅展示了大海雄伟磅礴的气势,还表达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情感,暗示人类命运的起伏不定。为了展现诗歌的意境,教师可以选择《十面埋伏》琵琶曲。这首曲子表现了楚汉相争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的危急态势,包含肃杀的意象,与《观沧海》中的“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有共通之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介绍《观沧海》的历史背景、作者信息和诗歌内容,解释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接下来,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历史背景和音乐特点,让学生了解这首音乐作品所表达的紧张、激烈情绪。在朗诵活动前,教师先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跟随音乐的节奏和情感变化进行诗歌朗诵。在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衬托下,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观沧海》表达的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从而在朗诵时更好地传递情感,把握诗歌节奏,提升艺术表现力。

通过这种跨学科合作模式,学生能够在语言和音乐维度上得到全面发展,包括语言理解、情感表达、艺术欣赏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种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语言表达的掌控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从培养学生的情感美学角度开展跨学科教学

情感美学强调情感与美的结合,重视人的内在情感体验在审美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这种美学观点认为,审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交流情感的过程。基于情感美学对情感在审美体验中的核心地位的强调,教师在语文跨学科教学中,可以将诗歌与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结合应用,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其情感素质和审美鉴赏能力[4]。

教师可以选择情感丰富且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诗歌和音乐作品,这些作品应能够引起学生共鸣,触动他们的情感。例如,在教学充满爱国情感的诗词《沁园春·雪》时,教师可以搭配《盛世·大明宫》纯音乐。《盛世·大明宫》纯音乐节奏轻快、明朗,传递了乐观、积极的情绪,与《沁园春·雪》中的爱国情感以及“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景象描写相得益彰。这首乐曲悠扬、欢快的节奏,可以展现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使学生感受诗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的豁达心情。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首先向学生展示与《沁园春·雪》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和音乐,通过播放展现时代背景和冰雪景色的视频,使学生对诗中的场景产生直观感受。随后,指导学生解析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意象,同时播放《盛世·大明宫》,使课堂充满诗情画意。在《沁园春·雪》的诗词鉴赏环节,教师要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下想象壮观的北国雪景,深刻感受诗中透露出的爱国情感和对自然之美的颂扬。在情感体验分享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诗歌和音乐中感受到的情感,讨论这些艺术形式如何感染他们的情绪,以及他们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这首诗歌让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或“音乐中的哪些部分让你有所共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师还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开展集体分享和讨论,进行思维碰撞,拓宽视野。课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来,可以是一篇短文、一段日记或是一首诗歌,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主题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从提升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角度开展跨学科教学

诗歌作为文学的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培养学生文学审美和表达能力的重要载体。将诗歌与音乐相结合,构建跨学科合作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还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诗歌教学中,这种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学生在深入鉴赏诗歌并思考其文学之美后,能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和表达审美体验的能力。教师应注重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通过搭配与诗歌内涵相似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情绪层次、文化内涵的浸染下,对诗歌形成独特的理解,并将其表达出来。

例如,诗词《登幽州台歌》表达了诗人的孤独遗世、怀才不遇和理想破灭时的孤寂郁闷。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还不足以完全理解这首诗的深层含义和情感。但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进行气氛营造,配合诗歌的背景讲解,让学生更充分地体会诗歌中所传达的心境,如将古琴曲《平沙落雁》融入《登幽州台歌》的诗歌教学中。

古琴曲《平沙落雁》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蕴含深沉的忧郁和孤独之感,可以让人产生共鸣和思考,生发人生感慨。具体而言,教师首先简要介绍《登幽州台歌》的创作背景和陈子昂的生平,帮助学生建立对诗歌背后故事的基本认识。接下来,教师朗读《登幽州台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同时播放《平沙落雁》,引导学生欣赏这一古琴曲,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在古琴曲的伴奏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诗歌,感受音乐与诗歌结合表达出的情感层次。为提升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想象诗人登上幽州台后的心情,并尝试将诗人的内心独白表达出来。学生进行创作后,教师总结学生的作品并进行展示,再次播放《平沙落雁》,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绪,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识。

四、结论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与音乐跨学科合作模式是一种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将诗歌与音乐艺术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这种模式不仅能增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提升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选取与诗歌情感相通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在音乐的陪伴下阅读诗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分享他们对诗歌、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创作读后感,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能够在多个维度上发展个人能力。

[参考文献]

[1]姚金芬.初中语文与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J].家长,2024(12):143-145.

[2]吴华丹.跨学科视域下指向传统文化传承的古诗词教学策略: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4(2):69-71.

[3]杨露.初中语文教学中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策略研究[J].教师,2023(34):18-20.

[4]孙诗弦,李欣.跨学科视域下初中语文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以“流行音乐中的古诗词”校本课程为例[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3(9):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