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五个核心素养,其中,法治观念是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导向下,教师应重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了案例教学法的特点和价值,以相关的调研数据说明了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了当前案例教学法在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而后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案例教学法;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刘慧清(1985—),女,吉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铁矿中学教师。
一、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案例教学法源于哈佛法学院,即引导学生通过个案分析学习法学理论,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了解诉讼原则和程序[1]。后来,该方法逐渐运用于其他教学活动中。
案例教学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案例的真实性。供学生讨论的案例应该是真实的案例,不是教师虚构的案例[2]。我国部分学校还探索了“全景式”案例教学法,这是一种全过程的真实的案例展示的教学法[3]。二是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统一于教学过程中。在案例教学中,教师是案例的引入者、案例讨论的组织者、案例总结的指导者等,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积极思考、探索、合作[4]。
二、案例教学法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
生动的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案例分析和展开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知识。
(二)提高学生的法律熟识度,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法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积极思考,分析法律问题和解决法律问题。在讨论互动中,学生可学会运用法律知识,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实现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5]。
三、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可行性调查
笔者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白云鄂博矿区铁矿中学为例,做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该校初二年级的44名学生为样本,发出问卷44份,收回37份。
(一)学生对案例教学法的态度
第4题:你喜欢案例教学法吗?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有26人很喜欢,约占总人数的70.27%。(2)有9人比较喜欢,约占总人数的24.32%。(3)有2人感觉一般,约占总人数的5.41%。(4)不喜欢的学生是0人。数据显示,学生大多喜欢案例教学法。
(二)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情况
第5题:你认为案例教学法对你法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否有效?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有26人认为效果良好,约占总人数的70.27%。(2)有11人认为有一定效果,约占总人数的29.73%。(3)有0人认为没有效果。学生反映,案例教学法对自身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效果良好。
(三)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频率
第2题:你的老师在讲八年级法律知识的内容时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频率是怎么样的?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有29人表示教师经常使用,约占总人数的78.38%。(2)有7人表示教师偶尔使用,约占总人数的18.92%。(3)有1人表示教师仅在公开课上使用,约占总人数的2.70%。(4)有0人表示教师从不使用。调查结果显示,教师经常使用案例教学法。
(四)案例教学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第3题:目前你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学习成绩怎么样?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有6人表示成绩良好,约占总人数的16.22%。(2)有12人表示成绩较好,约占总人数的32.43%。(3)有14人表示个人成绩是及格的,约占总人数的37.84%。(4)有5人表示个人成绩较差,约占总人数的13.51%。调查结果显示,使用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升学生成绩。
问卷上第2题和第3题有较强的关联性,说明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成绩,培养学生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纪守法。
四、目前案例教学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在案例分析方面
1.过度呈现个别案例具体细节,影响了学生心理
个别案例的具体细节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不利于教师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的实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详细叙述某些案例,会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案例情节上,而个别情节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刺激,易使学生偏离法律知识的学习,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2案例选取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理解困难
案例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就难以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感悟,导致教育教学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例如,在学习“规范权力运行”时,学生不理解权力的概念,若教师仅以“打虎拍蝇”案例来讲解知识是不够的,需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补充案例。
3.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师照搬课本结论
在案例分析中,部分教师照搬课本中的结论,忽视生活中复杂的情形,引导失当。在案例分析中,教师若没有发扬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照搬课本中的结论,则容易使理论与生活脱节。例如,在讲解“孝敬父母,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这一知识时,在学生提出与家长有冲突且亲子关系不和睦时,教师如果一味强调“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就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和真正理解知识。
4.对案例冲突处理不当,影响教学效果
个别案例中有道德与法律、情理与法理等之间的冲突,部分教师处理不当,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在案例点评、总结方面
1.案例点评、总结力度不够,传播社会正能量效果不理想
部分教师存在认知局限,且受限于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等,认为进行了案例分析就可结束教学,未进行案例点评、总结,没有发挥出案例教学法在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的作用。
2.案例点评、总结缺乏思想性和价值引领
典型案例具有公正司法、价值引领、凝聚人心、指引未来的作用,诠释着司法的温度与力量。但是,部分教师忽视了案例点评、总结的重要作用,没有深挖思政元素,没有凸显价值引领,未充分把握立德树人的时机。
五、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策略探索
(一)依据学生心理需求,结合生活实际,多角度分析案例
1.结合学生心理需求,模糊化处理个别案例细节
鉴于初中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教师不应详细呈现个别案例的具体细节,可直接说出结果,省略细节,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对案例中蕴含的法律知识的分析上,避免学生过分关注具体细节,对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2.案例选取与分析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
第一,在筛选案例时,要尽可能选取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比较关注的内容,如网络安全、青少年预防犯罪、依法维权等内容。第二,在分析案例时,要适当换位思考,从学生角度出发,在备课时多准备案例分析的预案。第三,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法律知识。如在“规范权力运行”的教学中,笔者选取了班级管理的案例进行教学,班级管理与学生的生活有密切关系,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内容:一名小学班主任发现班里的小强很不开心,于是询问了原因。原来小强和小青闹了别扭,小强想获得一个检查桌椅的机会,于是他给身为劳动委员的小青送了礼物。但是,小青并没有把检查桌椅的任务安排给小强。小强很生气。班主任做了如下改变并形成了班级管理制度:小青身为劳动委员只有推荐权,最终的决定权是由班主任和全班同学共同决定的。
分析:笔者设计了如下问题链,帮助学生分析案例:(1)这个案例蕴含什么道理?(2)班主任做了改革,这个改革给了你什么启示?笔者在课后进行访谈,学生反馈经过案例分析,对规范权力运行形成了深刻理解。
3.案例分析要具有包容性思维,避免教条化思维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复杂多变的。教师若照搬课本中的结论,容易使案例分析教学教条化和僵化,因此,要学会用包容性的思维。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成长背景存在差异,学生具体的生活情形也具有特殊性。运用包容性思维可以使案例教学法更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使案例分析成果更加多元。因此,教师需要开阔视野,培养多元思考能力,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持续改进和优化案例教学法。如在讲解“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定义务”时,有的学生因为家长管教过严,认为父母不爱自己,于是对父母有怨言,无法理解这一知识点。对此,教师要运用包容性的思维,考虑实际情况,疏导学生情绪,为学生提供心理支持和法律支持,而不是把课本上的结论生硬灌输给学生。
4.利用冲突案例引导学生解决矛盾,辅以人文关怀
首先,教师要大胆选取并分析一些有冲突的案例,同时引导学生解决分歧,进而使学生认同相关的正确观点。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形成独到见解,为接下来的讨论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辨析、讨论,使学生做到求同存异,达到认识上的统一。比如,在高考期间,有考生迟到超过规定时间,苦苦哀求保安将其放进考场。保安说明原因,坚持不让该考生进入考场,但也安慰了该考生。这是一个关于“情与法”的冲突的案例,但有的学生不理解保安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分别从迟到的考生和保安两个角色的角度展开独立思考;组织学生辨析,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充分讨论;在学生充分辨析、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处理好“情与法”的冲突,正确认识规则,遵守规则,也要说明保安在职责范围内,安慰考生的做法值得称赞。
(二)注重进行案例点评、总结,发挥案例教学法价值
1.案例总结要有力度,内容翔实,传播社会正能量
案例的点评、总结有纠正学生错误认识,深化学生正确认知,培养学生法治思维等重要作用。教师要重视进行案例点评和总结,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处理好案例点评、总结与完成教学任务的关系,二者兼顾,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例如,在讲解“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国家权力行使的程序,要求国家权力必须严格按照法定的途径和方式行使。凡不按法定程序行使权力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采用了八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中的“小康分享真实事例”的案例来展开教学。
初中生思维能力有待发展,可能存在以偏概全问题。因此,教师在点评、总结案例时,要传播社会正能量,强调国家机关尊重和保障人权,只有依法规范权力运行,才能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2.深挖案例的思想性,凸显价值引领
价值观的塑造对于初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深挖案例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理念等思政元素[6],抓住教育时机,凸显价值引领,彰显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将正确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比如,有这样一个案例:张某和王某是好友。张某开了一家洗浴店。王某有一次不慎打碎了洗浴店的玻璃,却拒绝赔偿。张某起诉了王某。法官在调解过程中发现二人是好友,从法律和两人友谊角度出发调解。在本案例的分析中,教师要深挖案例中的思政元素,说明友谊的可贵。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作用显著,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鲜明的特色,深受师生喜欢。教师应重视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持续探索和创新,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林爱珺.“诊所式”新闻法教学初探[J].新闻记者,2007(7):52-54.
丁德昌.案例教学在应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0(5):119-121.
陆苹,陆云.案例教学在法学教学应用中的实证研究:以民事案例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2020,9(5):81-84.
胡蓉.“全景”式案例分析法在刑法教学中的应用[J].法制与社会,2015(29):227-22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7.
张元.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23(34):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