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入小学课后服务,能够有效缓解当下课后服务中存在的“高耗低效”问题。分析小学课后服务的基本价值内涵,简要阐述小学课后服务课程的特点及现状,提出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具体包括:根据课后服务需求,明确活动育人目标;融入劳动教育,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内容;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拓展课后服务活动场域;立足课后服务社团,优化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课后服务;融合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融入课后服务的实践研究”(立项号:2022B29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裕(1981—),女,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小学。
要想有效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课后服务的融合,学校就要先建构层次清楚且目标明确的课程体系,以保证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学习能力,灵活运用任务式协作学习方式。另外,还要注重标准导向体验学习及基于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在学生课后服务实践当中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课后服务体系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一、小学课后服务的发展概述
(一)课后服务的缘起和内涵
一些小学为解决家长接送学生上下学难的问题,想尽各种办法,但都收效甚微。比如,一些学校设置的“四点半”学生托管服务,主要工作内容就是照管学生完成作业、调整学生休息时间、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一些学校将课后服务内容由解决学生的作业问题转化成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社团或是校本课程等,为学生开启了第二课堂,但此类教学呈现出内容纷繁且模式简单粗放的样态,无法保证课程质量。于是,一些小学开始展开延时试点服务工作,主要是将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整合,生成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随着“双减”政策的逐步落实,课后服务回归学校主导,并从以前简单的、低效的托管看护逐步转向推进学生不断向个性化、综合化和立体化发展,以更好地满足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1]。
(二)课后服务的价值所在
课后服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组织性和计划性,它的核心任务是解决素质教育模式背景下怎样利用好课后时间为学生开展更有意义的教育的实实在在的问题。《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校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必须要遵循“五育”并举、因材施教的原则,应用多种实践方法,助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和发展。
课后服务的衍生价值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第一,满足家长的需求,尽可能减轻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的精力负担;第二,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学校品牌;第三,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小学课后服务的特点
(一)以生为本,贴心服务
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保障学生休息权利。确保各项课程的课后服务方案都能做到安全管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贴心服务。
(二)“五育”并举,全面服务
针对包含体育、美育以及劳育等课程内容的课后服务,设置多元的社团活动,并且强调“家长可以选班,学生可以走班”,从“五育”并举发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毅力,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能力,助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2]。
(三)因地制宜,多样化服务
不同学校和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要求各个学校必须从自身优势出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争取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科创教育等开发性的内容,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例如,一些学校设置了少儿编程、科学小实验、机器人等特色课程,一些学校设置了书法、摄影、拉丁舞、泥塑、合唱等具有艺术性质的课程。
(四)因材施教,个性化服务
部分小学对课后服务的分类分层进行了研究,明确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部分小学把选择课程的权力交到学生手中,力求能够实现一班一学案、一生一课表。也有一些小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立德、立文、立身、立能”多元视角设定服务课程。总的来说,学校既可以从“主修课、共修课、兼修课、自由课与人文课”角度出发,也可以从“拓展性课程、特长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发展性课程”角度出发,以在课后服务环节建构起能够满足学生实际需求的实践教育工作体系[3]。
三、小学课后服务的现状和不足
(一)家长观念比较陈旧,存在教育“内卷”问题
部分家长对“双减”政策的认识不全面,缺乏信心,不情愿让孩子参加课后服务活动。部分家长为了使孩子接受“优质教育”,选择利用课余时间为孩子安排一些辅导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由于过度竞争和应试压力,孩子不仅要完成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提高班,甚至牺牲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这容易影响其身心健康。受到家长教育观念的影响,小学课后服务推进困难。
(二)教师对课后服务的理解不够透彻
部分学校在落实“双减”政策的过程中,对文件内涵存在理解偏差,将课后服务错当成集体补课、延时教学等,导致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未能充分发挥。在此影响下,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复习巩固当天课堂学习的知识,或是对课堂进行一定拓展等,服务内容和呈现方式未能结合学生的需求进行创新,导致学生对参与课后服务的兴趣不高,课后服务的效果不好[4]。
四、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课后服务的实施策略
(一)根据课后服务需求,明确活动育人目标
在开展课后服务前,学校需要明确育人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校的优势特征以及课后服务需求,精准提炼出能够牵引学生发展的关键性内容。为此,学校先要做好学生及家长需求的调查工作,且需要保证学生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再综合考虑生源结构,考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意愿,考虑相关活动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具体要求,以及充分考虑对应课程对课后服务的内容及形式方面的不同需求和具体要求。另外,学校可以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课后服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预测,聚焦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理调整、改进活动计划。
在确定目标后,学校还需要分析本校在教师资源、文化建设、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优势和劣势,找准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的突破口。比如,结合本校教师的特长,设置特色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后服务选择,提高实践活动与学生需求的匹配度;通过使用特定的器材,融合本地传统文化,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获得对知识进行延伸拓展的机会,发展兴趣爱好;挖掘学校的内部潜力,利用图书馆、实验室、体育场馆等现有设施,开展多样化的课后服务活动。
(二)融入劳动教育,丰富课后服务活动内容
将综合实践活动融入小学课后服务,能够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比如,劳动教育赋能课后服务,契合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能够转变单一、枯燥的课后服务模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后服务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学校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不同程度的劳动任务,围绕劳动任务群开展课后服务。针对低学段学生,可以设计“我的桌面最整洁”“我会垃圾分类”“我爱剪纸”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参与劳动的同时,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针对中学段学生,劳动任务群的内容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和能力为主,如“我们一起大扫除”“开心农场”等,让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劳动创造能力。针对高学段学生,劳动任务群的内容则以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为主,以“营养食谱设计”“管理种植园”等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同时,可以在植树节、劳动节等节日期间,开展专题劳动技能学习、劳动实践、劳动成果展示等,让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获得真实且深刻的课后服务体验。在课后服务环节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不仅能够拓展课后服务内容,更能帮助学生提升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感[5]。
(三)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拓展课后服务活动场域
以社区服务活动的形式,拓宽课后服务的活动场域,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受教育环境,实现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课后服务的融合。
比如,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制订课后服务方案,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课后服务需求,确定具体的活动主题,设计舞蹈、绘画、手工、书法等课程,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或者,设计“社工宣传周”,让学生参与以节约资源、保护生态、防治污染、美化环境为主题的社区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拓宽课后服务的活动场域。此外,学校可以利用社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等场所,拓展课后服务活动空间。学校可以邀请社工、志愿者等参与课后服务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与实践机会。活动结束后,需要组织学生及时总结活动经验,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为下次活动开展做好准备。
(四)立足课后服务社团,优化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学校可以通过打造学生社团,对课后服务的形式进行优化,创造富有活力、生命力、创造力的课后服务内容。比如,以“丰收节”为主题开展社团活动,具体流程如下:一是组织丰收主题知识讲座,邀请农民或农业专家来校,给学生讲解丰收的意义、丰收的过程、农作物的种植养护等知识,让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位劳动者;二是举办丰收节主题展览,由社团组织学生进行丰收主题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三是开展丰收主题游园活动,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进行采摘活动,亲历丰收过程,感受丰收喜悦。通过这样的课后服务社团活动,学生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精神,形成服务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实现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最大化。
学校还需要注意定期组织教师开展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确保社团活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制定完善的社团管理制度,确保社团活动的有序进行。为了汇聚家校合力,学校可以定期上传社团活动照片,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
综上,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开展必须遵循教育逻辑和服务逻辑有机统一的基本原则。有效整合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与效果,可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婧.“双减”背景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社会教育场域建构[J].教学与管理,2022(19):7-11.
朱强.小学少先队实践育人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以西宁市X小学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22.
高泉树.小学综合实践课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0):176-178.
魏睿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生活化教学对策简析[J].新教师,2022(7):61-62.
顾丽星.引生活之“泉”,“活”化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J].学苑教育,2022(11):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