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

2024-09-29 00:00:00黄光金
求知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教学评一体化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实施学科教学的指南。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应立足于教学评一体化,平衡教、学、评三者间的关系,优化课程教学布局,支撑学生开展更为高效、更具针对性的学习实践,以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阐释了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价值,分析了现阶段初中信息科技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现状,探寻了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实践策略,旨在推进信息科技课堂深化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价值;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黄光金(1982—),男,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外国语学校。

《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评价建议”模块明确指出,教师应“坚持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由此观之,初中信息科技教师探索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有着必要性与必然性,有利于消解评价与教学、学习割裂的局面,形成和谐、统一、科学、合理的一体化课程教学体系。整个信息科技课堂形成教学、学习、评价的循环体,能够充分发挥持续性的反馈与引导功能,从而逐渐提升课程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一、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价值

(一)有利于创新教学理念

教学评一体化将评价放在了与教和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学评一体化中的评价属于教学活动的范畴。自评和互评等环节可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避免评价成为单一、孤立的反馈与评估,据此实施的课程教学更具科学性、系统性与合理性[1]lcvi2HTFoNJ/QS7VKfgmag==。教师凭借这一理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将具有价值导向的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进行系统性设计并在教学中实施,能使整个课程活动更为科学合理,充分彰显科学教育理念的导向作用。

(二)有利于构建教学新样态

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是实现教、学、评三者间的协同一致。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全局,综合设计评价依据,如学生的学习水平、目标达成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这些评价依据应根据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逐层细化、完善,体现目标的分阶性[2]。而目标与评价依据又是相互对应的,且目标的达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与学的互相磨合与互动。这样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学、评三者间的交织交融,通过有效评价,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反馈,从而接近或达到教学的理想状态。这样的课程教学也更加富有新意,能形成全新的教学样态。

(三)有利于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理念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能全面贯彻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让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科学性与统领性。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设计目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检测反馈,学生回答问题、完成任务、反思总结,这样“双向并驱”的教学模式能充分提升课程教学的效度。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得到学生“是否学会”“水平如何”“目标是否达成”“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如何”的相关信息,从而能够适时开展评价活动,诊断学情并做出相应的评价判断[3]。由此一来,教师可以依据评价结果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活动,学生也能依据丰富多元的评价结果适时查漏补缺。

二、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明确指向性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要紧紧围绕目标而展开。但在现阶段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研读新课标,缺乏对教材与学情的深度分析,导致教学目标缺乏明确的指向性与导向性。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脱离学习活动,学生的学习未能与目标有效衔接,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缺乏指向性、科学性、统领性,整个教学活动的模式化问题较为严重[4]。同时,目标设计存在着笼统化的情况,未能聚焦具体教学内容及学情,未具体指明学生需要达到的目标,使得后续的教学评价难以体现可操作性,亦难以完成对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综合测评,更难以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所需达到的标准,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二)学习活动难以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评一体化课堂强调整个课程应着重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学情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展开实践探索,参与知识生成的整个过程。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把握不到位,未能依据目标合理开设学习活动,更难以把控课程教学的灵活性[5]。过高或过低的灵活性都将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深度与多维理解,最终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评价模块未能彰显科学性

评价是对教与学的精准反馈与评估,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能起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功效。然而,在现阶段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教学评价的设计与布局缺乏科学考量,教学评价的随意性较大、适用性不强且手段单一,难以充分反馈学生的学习动态。同时,部分教师设计的教学评价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科核心素养的考量,导致整个评价过程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教学评一体化下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奠定课程的基调

目标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教学目标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整个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度。因此,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应对教学内容展开多维、多元的分析与解读,精准设计教学目标,让其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实践,奠定教师课程教学的基调。

以桂教版初中《信息科技》九年级下册“教会机器人躲避障碍物”一课为例,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红外避障传感器的相关知识以及学会编写相关的避障程序,使机器人能够躲避障碍物。在明确了教学方向之后,教师就要细化具体的教学目标,让目标更具指向性,以奠定课程的基调。为了让教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教师设计目标要紧扣新课程标准,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设计出与核心素养紧密相连的教学目标。具体设计方向如下。

从信息意识层面来分析,学生应对红外传感器有敏锐的认知,有自主动手展开程序设计的意识,因而可以要求学生细化并完善避障程序中的“永久循环”及“条件判断”模块。

从计算思维层面来分析,学生在设计机器人避障程序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抽象、分解、算法分析等思维活动,因而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所需编写正确的机器人避障程序。

从数字化学习与创新层面来分析,学生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需要学会选用适合的平台和资源完成程序撰写,因此可以要求学生开展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使其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从信息社会责任层面来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需要感受到机器人为社会生活带来的高效便捷,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其学习先进的技术以便在未来更好地服务社会。

如上,教学目标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清晰明确,能引领后续学习活动的持续推进与不断进阶,使得整个教学活动丰富多彩,为学生更高效地开展实践探索奠定基础,确保整个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二)设计学习活动,拓展学习的深度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信息科技课程学习活动设计要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指导学生在清晰的目标指向下,通过参与各种学习活动解决复杂问题,持续拓展并延伸学习的深度。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依托真实的现实生活问题为学生创设实践探索的情境,并以情境驱动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目的,持续发展学生高阶思维。这样有助于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有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推动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教师明确“教会机器人躲避障碍物”一课的教学目标之后,在设计学习活动时,要立足现实生活,设计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主要目的的情境,以更好地指引学生展开实践探索。对此,教师可以选择扫地机器人这一案例,让学生回顾自己看过的广告或者家庭生活中扫地机器人工作的样子,思考:“扫地机器人是如何避障的呢?”借助这一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编写机器人避障程序,这样学生的关注点便能自然迁移到教学重点上,学生也能顺利进入到课堂探究状态中。

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扫地机器人的广告视频。学生在观看广告的过程中将发现一些高频词,如“红外避障”“红外线防撞感应器”等。教师可以顺势为学生讲解什么是红外避障传感器,让学生明白这种传感器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为后续的程序编写奠定基础。

其次,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合作探究任务。给机器人装上红外避障传感器之后,还需要为其编写检测障碍物的程序才能让机器人避开障碍物。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永久循环”及“条件判断”模块合作编写机器人避障程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打开RC编程软件和“数字传感器”模块库,将“永久循环”和“红外避障”模块分别添加到程序中,并做好相关设计。机器人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时,需要根据红外避障变量做出不同选择。因此,学生需要继续将“条件判断”添加到程序中,表达式设计为“红外避障变量1==1”,而后将“转向”模块添加到“条件判断”模块“是”的一侧,让机器人在检测到障碍物时转向;将“高速电机”添加至“条件判断”模块“否”的一侧,设计左右转速为100,表示机器人在遇到障碍物时全速前进。

最后,各小组合作编写程序之后,便要根据Re6faba6dd71f633efcb515ea12421b46C编程软件提供的仿真环境,测试机器人避障程序是否能真正实现避障功能。学生在模拟中要根据具体情况适时修改、优化、完善程序,以提交令人满意的成果。

(三)把控评价方向,反馈教学的效度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环。教师应整体把控评价的方向,综合反馈教与学的效度,避免出现教与学环节评价缺失的现象。教学评价的缺失将导致学生难以精准达成学习目标,阻碍教学评一体化课堂的构建,所以教师要从多个层面出发,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以实现对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估。

比如,教师在教学“教会机器人躲避障碍物”一课时,便要根据教学环节,精准把控评价的方向,做到精准、全面评估。一方面,教师要提升自身的课堂评价能力,让评价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精准设计评价标准,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综合评估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比如,学生合作编写机器人避障程序时需打开RC编程软件,根据程序编写的需要,添加“永久循环”“红外避障”“条件判断”等模块,并自行设计表达式。教师要根据各个小组完成这一活动的过程,综合评估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意识等素养的发展情况,做到及时、精准地反馈。如果学生在使用这一软件及相应资源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教师要适时点拨、启发学生,做到精准教学与指导,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好地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另一方面,教师应重视彰显学生这一评价主体。在具体学习活动中,教师要让学生成为评价者,让学生依据自身在每一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所获得的知识展开自我评价,同时根据小组合作探究的具体情况对组员进行评价,以实现自评与互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对自身学习过程形成全方位的了解,明确自身在课堂学习中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查漏补缺,持续优化并完善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以评促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有必要更新教学理念,积极构建教学评一体化课堂,探究教、学、评三者系统性、一致性、形成性的特点,以优化教学活动、优化教学路径,让整个信息科技课堂更为科学合理,推动师生共同成长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朱景荣.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研究[J].新班主任,2024(3):46-47.

徐骞,周丽娜,沈南山.“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设计方法与案例分析[J].理科考试研究,2023,30(22):15-17.

张锋.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评”一致性CIPP评价模型探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3(7):62-63.

劳熙婷.基于新课标的小学信息科技学科教学评价探究[J].智力,2023(15):136-139.

黄华林.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研究[J].教育信息技术,2023(4):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