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2024-09-29 00:00:00李海英
求知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深度学习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突破表层知识点的学习理解,向更深层次挖掘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运用深度学习理念,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体验成功,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的同时,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助力学生成长。基于此,提出问题牵引直面难点、转换角度解构文章、分析知识内在联系等策略。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李海英(1977—),女,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江南区槎路小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新式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涌入小学语文课堂。与其他教学理念相比,深度学习理念更加符合新课标要求,它能使学生通过达成挑战性目标来有效提升能力素养和思维认知水平。然而,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然会出现部分教师过度干预学生的学习进程、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不足等问题,导致深度学习理念的教育价值难以得到真正体现。为此,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身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定位,从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规律出发设计特色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使学生整合所学知识,直面学习挑战,实现思维、学习、应用的深度融合,助力学生成长。

一、基于深度学习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意义

(一)增强学习自信

深度学习是学生主动的、有意义的、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学生面对的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和认知结构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挑战性问题,以学思用深度结合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推动自身的思维认知向更深层次发展。此外,深度学习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深入探索语文知识的含义,从整体出发理解语文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更加深刻、广阔的认知结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思维能力和认知结构的完善使学生得以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障碍,在不断实现既定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自信,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助力学生成长[1]。

(二)推动教育改革

深度学习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使思维由浅层次学习向深层次学习发展的过程。促使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在于深层次的学习和思考过程,而非最终的学习成果。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知识的获取为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前预习、作业布置等均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为目标,忽视了学生的深层次发展需求,因此除旧布新是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理念的小学语文课堂的必要前提条件。将深度学习理论融入小学语文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让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到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之中,学习语文知识。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探索、思考的学习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探索培养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方式,推动语文教育改革,助力学生成长。

(三)培养核心素养

实施深度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推动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从认识、领会、运用向分析、综合、评价方向转变。在深度学习教学中,陌生字词、阅读、写作等方面的学习仅是浅层学习目标,更为关键的核心学习目标在于提升语文素养,深化思维认知,强化思维能力。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由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共同组成,培养语文核心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能力。综合来看,深度学习与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存在相似性,基于深度学习理念设计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2]。

二、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的策略

(一)问题牵引直面难点,促进深度思考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设置的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获得有意义的学习体验。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尚不成熟,因此在应对挑战的过程中经常会遭遇各种类型的困难,影响探究式学习的有效性和深刻性。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学生的思维认知水平入手,推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阻碍,从难点出发设置问题牵引思考,从更深层次出发理解问题,多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使深度思考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发生,助力学生成长[3]。

设计直面学习难点的问题,要求问题与教学内容之间具备联系,同时保证问题难度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而非单纯地将教学内容从一个难点向另一个难点转移。此外,问题设计应当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以帮助学生深入jufgodeDhhxYp9y4rSVdjQ==探索教学内容以及推进主体思考,为突破学习难点做准备。考虑到不同学生个体的思维认知水平存在差异,为使学生在深度思考中获得成长,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给予引导,确保进度稍微落后的学生同样能跟上其他人的脚步,保证教学质量。

以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慈母情深》为例,教师计划分两个阶段开展教学活动,第一阶段从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出发引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第二阶段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分享问题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第一阶段,教师以“无私的母爱”为主题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文章中寻找母爱“无私”的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要求品读文章,赏析文字背后浸润的思想情感内涵,学习作者描写母爱、表达母爱无私的写作方式。考虑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对母爱的认识不够深入,难以准确理解文中作者表现母爱的方式,教师从文章环境描写部分入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突破教学难点。“大家有注意到吗?文章的前半部分介绍了‘我’的家庭情况以及母亲的工作情况后,才开始与母亲的对话,而且大量笔墨用于描写工厂内部环境,这些写作内容是否偏离母爱主题,为什么?”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分析环境描写是否具备烘托文章情感主题的作用,突破阅读理解难点。

第二阶段,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活动,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分析环境描写,在脑海中还原场景。教师结合书中内容提问,推动课堂讨论有序进行:“文中提到‘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发散思维,分析话语含义,认识到家中经济窘迫。教师继续提问:“酷暑炎夏,空间低矮,吊着灯泡,震耳欲聋,想象一下,如果你处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会有怎样的体验?”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工厂场景,认识到母亲处在一个十分恶劣的工作环境中。教师再次提问:“联系前面的分析,‘我’应不应向妈妈要钱呢?妈妈是怎样做的?”在设问中引导学生分析环境描写,体会无私的母爱,突破学习难点,使深度学习真实发生,助力学生成长。

(二)转换角度解构文章,实现深度思考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围绕教材文章进行,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理解是积累、巩固语言基础,提升语文技能水平的重要方式,因此可以说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居于核心地位。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含义,对语文素养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了让深度学习真正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发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文本深度解读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出发,想象文本的创作过程,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如何排布,语句风格怎样把控,如何进行高质量的谋篇布局,背后情感的诞生过程等细节,深化学生对文章的理解[4]。

小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学习方式的理解相对有限,因此教师必须在活动导入阶段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为学生介绍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作品时的心路历程。教师还应采取措施,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章内容,从细节入手,想象影响作者创作文章的契机,由此出发延伸想象,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模拟真实写作过程,实现对阅读文本的深层次理解。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北京的春节》为例,为了让学生在了解北京春节习俗的同时体会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以及作者对春节文化的喜爱,教师计划分三个阶段开展语文教学活动。第一阶段教师简单介绍老舍的生平经历,要求学生以“家乡的春节”为题创作写作大纲;第二阶段教师以春节为主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春节时期人们的喜悦之情,为阅读理解做准备;第三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老舍创作《北京的春节》的过程,转换视角赏析文章,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喜悦之情。

首先,教师以播放PPT的方式讲述老舍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方便学生从生平经历出发想象作者的性格与言行。在学生正式开始阅读文章之前,教师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家乡的春节”为题创作写作大纲,鼓励学生向他人分享自己的写作思路以及创作写作大纲的心路历程,赋予学生从写作思路开始推导写作过程的经验,为后续深度解构文章做准备。

其次,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有关春节的影视剧片段和图片,引导学生分享春节特色活动,讲述自己过春节的经历,师生互动,创设教学情境,从情境中体会人们对春节的期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北京是老舍的家乡,你认为老舍在写《北京的春节》时内心怀抱着怎样的情感?”借情境为后续的文本解读奠定情感基调。

最后,为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教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本。教师提问:“假如你现在是老舍,希望写一篇文章让大家了解北京的春节文化,你会以什么样的顺序介绍春节活动,为什么?”学生从作者视角出发观察春节活动特点,计划按照春节活动的开展时间介绍节日特色,避免活动时间混乱。教师继续提问:“你希望用什么样的语言风格为大家讲述春节活动特点呢?”学生分析文本内容,认识到幽默的语言风格与充满欢快氛围的春节活动最为适宜,由此出发重新阅读文章,感受通俗、幽默的文字中渗透的艺术魅力,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层次理解。

(三)分析知识内在联系,实现深度整合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较为松散,学生难以将不同知识点整合为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从而难以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为促进知识点深度整合,使语文知识结构化,实现深度学习目标,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自行加工、整合语文知识,建立起系统化的知识体系,为学生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奠定坚实基础[5]。

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复习旧有知识,第二步分析文章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联系,第三步推动新知识与旧有知识整合,完善已有知识结构的同时建立全新的知识结构,使学生从更深层次把握语文知识的内在联系,助力学生成长。

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松鼠》为例,为使学生掌握说明文的特点和写法,深化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的理解,教师计划分三个阶段进行语文知识的整合。第一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和部分两方面入手探索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说明文写作思路。第二阶段教师引入单元文本《太阳》,引导学生结合已有思路分析文本,验证推理结果。第三阶段教师组织学生结合两次阅读分析经验思考说明文特征,总结说明文写作思路,完成对说明文知识体系的深度整合,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总结概括《松鼠》各自然段主要内容。学生通过分析段落内在联系发现作者主要通过外形、性格、行为以及其他习性四方面入手介绍松鼠的特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说明文特点,此时学生对说明文的认知停留在按照由内而外的逻辑顺序描述事物特征的文章的层面上。

其次,教师引入文章《太阳》,要求学生阅读文章,概括全文内容。学生指出文章从神话故事入手,讲述了太阳与地球的距离、太阳的体积、太阳的特性以及太阳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内在联系。对比分析文本特点后,学生认识到自己对说明文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太阳》和《松鼠》,挖掘二者共同点,认识到说明文具有简明性、通俗性、科学性、条理性等特点,学生综合此前对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分析说明文特征,认识到随着说明对象的变化文章结构也在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从太阳和松鼠两种事物的特点入手,梳理描述事物特征的内在规律,认识到根据说明对象特征调整文章结构的必要性,深化学生对说明文文体特点的理解,为构建说明文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关键在于让深度学习在语文课堂上真实发生。为此,教师可运用问题牵引、文本解构和构建结构化语文知识体系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突破教学难点,深入思考和理解文本内容,提升语文教学效果,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田敏.“双减”背景下语文深度学习的机理与策略[J].凯里学院学报,2023,41(4):111-119.

彭敏,梁小倩.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语文课程情境教学探析[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8):58-66.

邓梅芳.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制定与达成的策略研究[J].华夏教师,2023(22):51-53.

刘瑞红.深度学习理念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J].亚太教育,2023(14):107-110.

荣宗.触发深度学习,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5):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