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关怀理论的初中班级管理改进策略

2024-09-29 00:00:00陈少娥
求知导刊 2024年21期

摘 要:班级管理工作的质量对于学生的学习成长、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学校的持续发展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初中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出现单向化倾向,班级管理制度建设缺乏情感浸入,学校班级管理评价工作偏向极简与量化。对此,要基于关怀理论,建设“关心型”师生关系,建立关怀式班级制度,并以关怀为导向创新学校对班级的管理评价,优化初中班级管理效能。

关键词:关怀理论;初中阶段;班级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东省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新强师工程)“专业共同体视域下支持型班主任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编号:2022YQJK539)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少娥(1980—),女,广东省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部。

学校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主阵地,教师是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学生是学校和教师教育培养的对象,而班级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直接环境。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全国初中阶段班级多达111.85万个[1],关注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工作极具现实意义。

然而,在现实中,虽然班主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教育理念,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事无巨细,日夜操劳,制订各种班规,面面俱到,希望营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可是部分学生仍对班主任的付出不以为意,甚至反感。学校制订各种考核标准,完善各种管理和评价制度,目的是帮助班主任更好地规范班级管理,然而班主任却感到压力重重,不胜负荷。笔者认为,具有伦理关怀的管理方式被忽视和淡化是导致此现状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基于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尝试从班级管理视角,理顺师生关系、制度文化、管理评价等不同维度的工作逻辑,制订初中班级管理策略,营造充满关怀、充满爱的班级环境,为初中班级管理策略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一、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的现实困境

班级管理是学校德育中最基础也最重要的工作。初中生处于成长叛逆期,这在无形中加大了班主任的工作难度,让班级管理陷入种种困境之中,具体如下。

(一)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出现单向化倾向

当前,教师倾心施教,学生却感受不到关爱;学生用心呼唤,教师却疏忽应对。师生之间难以形成同频共振的互动关系,单向化倾向越发明显。在中考及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的双重压力下,部分班主任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上,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并觉得自己是为了学生好,因此虽然付出了很多的爱和精力去关心、帮助学生,但这种忽视学生真正需要的单向的爱不但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反而时常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反抗,学生时常产生“得不到老师关注”的想法。

可以说,一厢情愿是班主任与学生关系出现单向化倾向的原因。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若不能有效建立以理解和互动为基础的双向交流模式,学生就很难感受到班主任的关爱。学生感受不到班主任的关爱,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因缺乏理解和互动而僵化。

(二)班级管理的制度化过程缺乏情感投入

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内容较多,必须依靠制度来保证执行的效率和效果,这导致严肃型和惩罚式制度占主流。班级管理制度过多关注学业成绩、纪律,“不许”“必须”“禁止”“严禁”等词语频繁出现,虽体现了管理的严肃性,但将学生放在了管理的对立面,容易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班主任对制度缺少情感投入,多从管理需要的角度来制订和实施制度,且片面地认为这样有利于学生成长,导致学生情感需求被忽视,难以赢得学生的认同。例如,班级管理制度更多的是自上而下形成的,这种制度能将管理意图贯穿始终,但忽视学生意愿强制实施,会让学生感受不到应有的尊重,进而难以自觉宣扬制度和遵守规定。

(三)学校管理的精细量化导致人情味缺失

当前,部分初中学校采用量化方法来简化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或考核过程。衡量学校管理工作依赖于一些形式化、章程化的评定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主动性的发挥[2]。例如,在评选先进班级的评价指标设定中,量化指标可细化到每一天的卫生、纪律得分,周测的具体成绩,考试的平均分,各种比赛的获奖数量等,而教学艺术、关怀投入等隐性指标则被忽视。当班主任的精力主要用于满足量化指标时,一些有益于学生发展却无法用指标量化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和行为就会被忽视。

学校管理偏向极简与量化的主要原因是管理思维局限于理性,管理职能机械单一。在这种逻辑下,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好文化知识,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管理和教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其他方面的需求则不被重视,缺少“人情味”。学校管理偏向看似更为公平、公正、公开的量化管理,但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导致管理工作缺乏温暖与关怀。

二、基于关怀理论设计班级管理策略

基于关怀理论,从提升班主任管理素养这一核心任务出发,大力建设“关心型”师生关系,积极制订关怀式班级管理制度,并以关怀为导向改革班级管理工作评价模式,实现综合育人目标。

(一)注重学生需求,建设“关心型”师生关系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指出,关怀最本质的因素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怀关系的形成首先是关心者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心理状态的产生——专注是指关心者对被关心者的全身心的投入和全部的接受;关心者感受到被关心者的需要,同时产生一种想要帮助这个人的愿望,此时,关心者就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根据被关心者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关怀反应。其次,被关心者对这种行为表示认可和接纳。最后,被关心者的这种确认反过来被关心者认知[3]。由此可见,关怀关系始于关心者的付出,终于被关心者的接受。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1—15岁,生理上对比小学阶段明显成熟,会更多地尝试批判和支配;但他们心理上却没有成熟,稚气未脱,逆反心理强。对此,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建立平等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的交流,从而建立关怀关系[4]。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特点做出判断,并建立对应的“关心型”师生关系。首先,与“问题学生”建立“长久关心型”师生关系。多数“问题学生”存在错误的情感认知、不端正的学习态度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这些均较难在短时间内做出改变,因而他们需要长久被关注。其次,结合学优生的多方面需求,与他们建立“多元关心型”师生关系。成绩优秀的学生一般综合素质突出,班主任对他们的关注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成绩层面,还应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对他们进行价值观上的引导,帮助他们在人品、心胸和心理等方面取得进步。最后,与“中等生”建立“特色关心型”师生关系。“中等生”不容易给教师留下印象,因而常被忽略和遗忘。为此,班主任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独特之处,并时常给予他们关注,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成长。

一个教师如果真的关心学生,就会认真倾听学生的需求,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5]。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在做出关怀行为前,应当尽可能通过平等的对话,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在实施关怀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以往“我是为了你好”的居高临下式的关怀,体察学生的真实需要,采用被学生所接纳的关怀策略去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关心型”师生关系。

(二)丰富情感元素,改革班级管理制度

诺丁斯认为关怀的来源有两种:一是不需要个体的努力,自然而然散发的自然关怀;二是需要以伦理来推动个体对他人的需要做出积极回应的伦理关怀[6]。简而言之,伦理关怀需要主观意志推动个体付出更多。但是诺丁斯反对使用“强迫”的方式来实现所谓的关怀,更反对教师打着道德的幌子,坚称自己要求学生做的都是正确的,是“为了孩子好”。因此,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多角度渗透伦理关怀,保证班级管理制度融入更多关怀理念,尽可能将丰富的情感元素融入制度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班级管理制度的温暖,为班级管理制度的执行奠定良好的基础。

基于关怀理论制订班级管理制度应做到以下几点。第一,以创建一个充满爱和关怀的班集体为最终目标。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要从关爱学生出发,既关注学生的感受,又关注他们的客观需求,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的情感,以“爱”为核心,在保证制度的约束力的同时,注意淡化惩罚。对比以在评比中赢得第一或获得“先进班级”称号为目的的班级管理制度,以培养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为核心的班级管理制度更容易获得学生的情感认同,因为学生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很容易就能体会到关怀和被关怀给自己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二,在制订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教师应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班主任和学生的平等对话让班级管理制度的制订不局限在探讨具体的行为准则上,还包含了对对话双方的理解和关心。对话会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促使双方深入思考和反省。例如,班主任可以定期组织开展制度建设主题班会,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自己担当参谋者或指导者角色,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主动表达的意愿,以获取学生对班级管理制度的更多建设性意见以及支持。第三,在内容上要体现对学生的关怀。班级管理制度的内容不能用教师的意愿代替学生的想法,在体现管理目的的同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其背后的关怀和发展性功能,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进而使他们自觉遵守班级管理制度。

(三)以关怀为导向,创新学校对班级管理的评价

学校评价对班级管理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关怀理论指出,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任何人都需要被他人理解、接受和认同。诺丁斯认为,学校领导其实在扮演一个关心者的角色,其不能要求老师做什么,一定要商量,要倾听他们的需要[7]。教师既是关怀者也是被关怀者,在关怀学生的同时也渴望得到关怀。基于关怀理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对班主任的关怀为导向,尊重班主任群体的工作价值,制订有利于班主任发挥聪明才智的评价机制,能助力班主任消除管理盲点,规范管理行为,完善管理细节,促进班级管理工作持续优化。

基于关怀理论,班级管理工作绩效指标的设计要以广泛调研为基础。据此,从多元化理念出发,指标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量化指标,这是衡量班级管理是否规范的基础性指标,如卫生、成绩、板报质量、纪律等。第二类是用于评价班级管理过程性工作的指标,这是评价机制的重点。诺丁斯认为,21世纪,学校的道德教育使命应该是培养能够关怀他人、有能力、有爱心,同时也值得别人爱的人。基于上述教育目标,诺丁斯认为评价不应该涉及比较,更不应该因为评价而割裂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班级管理中的很多工作,如后进生转化、班风学风建设、班主任与学生或家长沟通等,无法通过简单的数字来衡量,因此可从学生、家长、科任教师评价等层面,设计多维度过程性评价方案,以全面考量班主任精力与情感的投入情况。设计多样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案有利于更全面、更客观地评价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维护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怀关系,调动班主任全面育人的积极性。第三类是反映班级工作特点的个性化指标,目的在于鼓励班主任根据自身特点和班级特色来开展创造性工作。例如,班主任每天或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关怀教育:对生存问题以及精神层面的问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不仅要关心自己和身边的人,还要关心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教导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等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让班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为智育或升学服务,还注重班级之间或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实践中更好地践行关怀的理念。

三、总结

关怀是万物生长的重要条件。在遵循初中阶段班级管理工作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充满关怀和爱的班级环境,可以为提升初中学校整体管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撑,让学生在关怀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教师在关怀中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

[参考文献]

刘丛灵.关怀伦理视角下班级制度文化之班规的建设[J].现代交际,2017(13):144.

内尔·诺丁斯.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第2版)[M].于天龙,译. 3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33-36.

谢计.诺丁斯关怀理论视角下的教育惩戒[J].教学与管理,2021(30):19-22.

内尔·诺丁斯.始于家庭: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26-27.

内尔·诺丁斯.培养有道德的人:从品格教育到关怀伦理[M].汪菊,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7:19.

内尔·诺丁斯.关怀伦理与中小学教育[J].人民教育,2014(2):19-22.

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