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期新课标强调教学改革关注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且“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是永恒的教学主题,所以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需要对传统的授课模式展开创新,在确保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长水平,学习差异和个性特征后,实施因材施教的分层次课堂教学,逐步缩小学生间的学习差距,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次教学;简单探究
传统单一的、机械化的课堂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探究性,教学效果也不太理想,因此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分层次教学是个很好的选择。
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次教学的意义
分层次教学法,即教师围绕班级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理解认识水平、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等方面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对策来辅助他们完成学习。这种方式一方面能够改进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学习的乏味感,使其变得有趣;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初中生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质。因此,将分层次教学法与农村初中道德和法治课程相融合,可以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成效和教学品质,注重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实行分层次的农村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一个发展方向,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有益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传统授课模式中,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常常会被束缚,无法继续得到提升;学习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过于满足于现状;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则开始产生反感情绪。这类问题与新课标的理念是相冲突的,一刀切的课堂模式严重妨碍了各个层次学生的成长。所以基于初中生的需求与新课标要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次教学的方法,改变传统授课模式,围绕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跟上步伐,从而使得教学过程更为有效;其次是有益于塑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分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核心,依据学生的各种情况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等,科学且合理地选择教学工具,将学生置于整个过程的主体位置,真正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推动教师建立正确的现代教学理念;最后是有益于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在农村初中道德和法治教育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初中生未来在社会工作生活中所需的关键技能和品质,而且核心素养培育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部分。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具备较强育人功能,所以通过教师运用分层次的授课模式,能够悄然地影响所有学生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继而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最终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次教学的对策
1.科学制定分层次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依照课程标准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科学且适当的分层次教学目标,以及对学生展开恰到好处的层次划分,这样才能推动实现有效地学习。而在设定分层次目标时,教师还需要考虑到各个层次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中的“我与集体共成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班级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基础薄弱,习惯欠佳;第二层次的基础扎实,习惯良好;第三层次的习惯优秀,富有创新思维。接下来,在设定分层次目标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以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来确定不同级别的目标。针对第一层次的目标,需要他们了解本课的主题以及掌握课本内的基本知识,确保这个层次的学生可以专注于理解相关知识;而对于第二层次的目标,则更注重灵活运用知识,要让他们理解并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最后对于第三层次的目标,教师应当确保他们掌握基本知识和能够做出灵活运用的基础上,可以解决集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保证他们能够冷静思考、正确处理并化解问题,提升这部分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在学习“理解权利义务”这一单元时,对于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的学生,只引导启发他们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的内容便可,而对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学生不但要引导启发学生知道公民的基本权利、基本义务,还要使其懂得熟练地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2.巧妙设置分层次内容
在农村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上,对于具有不同学习能力和基础的初中生,相同的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成果会有所差异。所以教师需要围绕学生的实际情况,整合教材内容并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制定出各种不同的分层次教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在各个层次上都能保持学习的能动性。
通常情况下,在设置分层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遵循以下准则: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鉴于他们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所以教师需优先考虑加强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愿意自主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教师则需要让他们在熟练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具备自主学习课程内容的技能;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教师除了强调关键点、突破难题、解答疑惑以外,还应当围绕教学的核心进行思维拓展。
比如在学习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法律伴我们成长”这一课中,第一层的学习内容为:理解并掌握哪些法律可以保护自己的权益,以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并能够运用法治知识来分析和化解问题;第二层次的学习内容为:具备自主学习并将课本中的法治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能力,有判断对错的智慧,有运用法律保障个人权益的技巧,以此塑造一个尊重规则、恪尽职守的优秀公民形象;第三层次的学习内容为:理解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六个方面的联系与区别等。
再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理解权利义务”时,根据课程标准、教材,重组学习内容知识结构,第一层次的学生就引导他们了解并掌握公民四类基本权利和四项基本义务的内容,如何依法行使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第二层次的学生在了解基本权利、基本义务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理清各项具体权利、义务的含义与区别,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怎样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第三层次的学生是在完全把握第二层次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具体的热点案例,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能力,加强法治观念、责任意识。
3.合理布置分层次练习与作业
初中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性格也各有差异,因此在接受新信息时,会展现出明显的层次性和差异性。所以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必须注重学生的独特性与学习需求,这也符合发展心理学、多样化思维方式以及新的教育理念要求。具体而言,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实践上,教师需要围绕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设置各种分层次的练习与作业,通过设置不同难度的练习与作业任务,确保班级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取得一定进步。例如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揭开情绪的面纱”中的“青春的情绪”这一课中,教师可以为基础知识欠缺的第一层次学生提供一些基础作业题目,使他们对当下自身情绪的理解更具体;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则可以布置一些实际的作业,使他们能够运用发散思维去应对生活中的情绪问题;最后是对于具备较高学习能力的第三层次学生,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富有探索性和创新性的作业,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情绪发展的规律和逻辑。这样,在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时,围绕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特征,布置相应的分层次练习与作业,可以使之取得更好地成长。
总体而言,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为了实现课程的分层次教学,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明确且科学的等级划分,这是执行分层次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步骤。其次,在公正且科学地对初中生的学习状态和水平做出分层后,还要围绕他们的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分层次学习目标和方法,不仅要满足课程教学改革的需求,让学生能更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最后还要持续减少练习与作业的数量,并且提升练习与作业品质。这样,通过改进和整合授课模式,自然就能够进一步强化初中生的学习成效,极大地减轻了他们的学业压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质。
【参考文献】
[1]江守武.分层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 2023(03).
[2]吴希.初中道德与法治分层教学实施策略[J].华夏教师,2022(13).
[3]程敬法.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隐性分层教学探析[J].知识窗(教师版),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