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教学应用实践探索

2024-09-24 00:00魏淑平
新教育·综合 2024年9期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跨学科教学已逐渐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双减”背景下,跨学科作业设计在教学实践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深入探讨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策略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以期为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教学实践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跨学科教学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跨学科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思维等融合在一起,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跨学科作业设计是有效进行跨学科教学的前提,跨学科作业设计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相互融合,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让学生认识到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以下浅谈几点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策略。

一、挖掘传统文化,学习任务驱动

以《成语中的度量衡—度》为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融合在一起,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设计出一系列相关的作业任务。

在学生学习完“厘米和米”“米和毫米”“千米和吨”的基础上,可以开展一节名为“成语中的度量衡—度”综合实践课,实现数学与语文、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的多元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

课前可以布置以下作业:

1.查阅资料,了解什么叫度量衡?

度: 。

量: 。

衡: 。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度”的计量单位的进率,并完成以下填空。

1舍=( )里 1里=( )丈 1丈=( )尺

1尺=( )寸 1寸=( )分 1分=( )厘

1里=( )米 1尺≈( )分米 1寸≈( )厘米

3.查阅资料,了解“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含义,并圈出里面的计量单位。

4.找出3个有关“度”的成语,了解含义并圈出里面的计量单位。

5.量一量你的一步有多长。

教师收集作业单了解学生学情,进而布置以下作业。

请你从以下四个有关“度”的成语中选择一个成语进行研究:

(1)光芒万丈;(2)退避三舍;(3)入木三分;(4)火冒三丈。

要求:查找成语的意思;将成语中有关“度”的知识换算成现在的长度单位;介绍这个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教学《成语中的度量衡—度》课中,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度量衡发展的历史,将数学与语文、信息技术、历史、地理相融合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知道科学发展与度量精确的关系,培养民族自豪感。

课上,教师展示一些需要测量的物体,如书本的长度、教室的宽度等,引发学生对测量的思考。提问:如果没有标准的测量工具和单位,我们能准确描述这些物体的大小吗?

然后结合实例,讲解度量衡的定义: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统称。

接着,开展以下教学活动:

1.让学生举例说明长度的常见度量单位。

2.学生代表分享光芒万丈、退避三舍、入木三分、火冒三丈这四个成语的来源、意思、换算单位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进行数学换算的同时,更好地感受成语中泛指的万丈、三分、三舍、三丈等含义,由此实现数学、语文、历史知识的融合。

3.研究成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并提问:需要多少步,才能达到1千里?

换算后,教师出示海南地图,让学生直观感知“千里”到底有多远,不仅实现了数学与地理的融合,还发展学生的量感,最后进行德育教育:不管一步有多小,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到达我们想要到达的远方。

4.让学生观看度量衡的发展与统一的视频,使学生感受度量衡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感受古人先贤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文化自信。向学生传递标准是一种人为的规定,度量衡的统一也是一种人为规定的具体体现,在这一环节实现数学、历史、信息技术的融合。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度量衡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性,并布置课后作业:

1.广泛查阅资料,搜集古诗、成语中关于度的知识,并换算成现代长度单位,制作数学小报。

2.采访身边的长辈,了解他们在过去工作或生活中使用度量衡的经历和故事,并整理成一篇短文。

3.以小组为单位,收集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独特度量衡单位,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和讲解。

二、创设真实情境,构建生活课堂

以四年级下册《小小设计师》为例,将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在一起,创设生活情境,促发多维思考,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应用知识。

在教授新课“平移、旋转、轴对称”后,教师可以将数学与美术融合,开展一节为“小小设计师”的活动课,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体会到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收集生活中一些精美的图案,并观察这些图案的特点,思考这些图案中蕴含了什么数学知识,经过收集,增强学生整合知识的能力,感受数学美,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课前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家中风扇的转动、推拉窗户的运动、钟表指针的转动等,判断它们属于平移、旋转还是轴对称运动。

物体名称: 运动类型:

物体名称: 运动类型:

物体名称: 运动类型:

2.上网搜索或查阅书籍,找到3个你认为很有创意的图案设计,并将它们打印或画下来。

3.尝试分析这些图案中运用了哪些图形和图形的运动方式。

4.准备一张白纸和彩笔,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和图形运动知识,简单地设计一个小图案,想一想,在设计图案时,怎样才能让图案更美观、更有创意?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展示一些精美的图案,如壁纸、地毯、服装上的花纹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案的特点,并提问:这些图案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自己也设计出这样美丽的图案?

接着,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图形的运动方式,包括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并设置以下练习:

1.观察下面的图案,说一说它是由哪个基本图形通过怎样的运动得到的?(图案示例:一个正方形通过旋转得到的风车图案)

2.下面的图案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图案示例:蝴蝶、爱心、五角星等)

教师示范用基本图形通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方式进行简单的图案设计,然后让学生观察并讨论教师设计的过程和方法,并尝试自己设计图案,从而实现数学与美术融合。可以设置以下活动:

1.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些基本图形的卡片,如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等;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图形的运动,合作设计出独特的图案;

3.教师巡视各小组,进行指导和帮助;

4.每组选出代表展示他们设计的图案,并讲解设计思路和运用的图形运动方式;

5.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即图形运动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尝试设计更多美丽的图案。可以设置以下课后作业:

1.学校要在校园的花坛周围设计装饰图案,你能利用图形的运动为学校设计出几种不同的方案吗?(可以用简单的图形表示)

2.小明家的地板需要铺设瓷砖,他想设计一种有规律的图案。请你帮助小明用常见的瓷砖形状(如正方形、长方形、正六边形等),通过图形的运动,设计出至少两种不同的地板铺设方案。

3.为班级的黑板报设计一个花边,要求运用图形的运动,体现出美观和创意,并说明你的设计思路。

三、理解概念本质,多元深度融合

以“‘比’的应用”为例,通过数学、科学、语文、艺术等学科整合的跨学科作业设计,实现了跨学科融合教学目标,让多元化学习深度延展。

项目一:引入“比”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比”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通过绘制比例图、计算比例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大小与比例之间的关系。

项目二: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比较和分类。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大小、重量、容积的物品,发现规律并进行记录学习任务单,从而学会用“比”来描述物体的不同特征。

项目三:结合历史故事和成语,引导学生了解比的典故和应用。通过朗读、解释成语,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深意,并能够在阅读中应用“比”的概念。例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平分秋色、百里挑一、尺幅千里。

项目四:以“比”的形象设计为主题,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表现来展现比的概念。可以设计绘画、雕塑、拼贴等形式,让学生通过艺术表现来深刻理解“比”的概念。

通过对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的教学应用实践进行效果分析发现,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率。学生在完成跨学科作业时,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能够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还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跨学科作业设计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教学应用实践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晓燕,余亚丽.通识教育视域下的SPOC模式课程实践与探索—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生通识课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2(03).

[2]冉合江.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评价策略[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8(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课题“小学数学跨学科作业设计与教学应用实践探索”的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为QJY2023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