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步教学法在高中地理科目中的运用

2024-09-24 00:00:00梁振洪
新教育·综合 2024年9期

【摘要】基于学校基本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探讨在高中地理课堂上通过教法学法的变化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六步教学法;自主学习;区域特征;能力培养

我校虽然属于海口市直属学校,但坐落于城乡接合部,一直以来生源较差,成绩不高。自从刘少琼校长上任以后,为了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特地和河南洛阳魏书生中学展开教学合作,学习魏书生先生的“自育自学”和“六步教学法”。结合学生的课堂反映情况和自己的课后反思,笔者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比较适合基础普遍较差的乡镇中学学生的“六步教学”的方法。下面以学校安排的一节二轮展示课为例与大家一起分享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课前准备

这节课是本校自2022年推广“六步教学法”课堂至今经历了2年的深入研究探索后开展的一堂高三二轮复习公开展示课。

1.学生情况分析

我校的中考录取批次在海口市学校中比较靠后,并且学生初中地理基础都比较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偏差,自主学习能力弱,学习自信心不强,多数学生不善于独立表达。“六步教学法”中多个环节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完成,也有需要合作并且总结后表达环节。所以在学生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制定上面不能盲目地照搬教参和其他优秀教学设计的内容,要结合本校学生特点。定向要降档次,以基础知识为主,讨论内容不宜过难过深,要以课本内容为主,适当引申。

2.课前学习任务清单设计

“六步教学法”分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六个步骤,要求课堂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前需按步骤设计好教学任务清单。

二、本节复习课教学过程安排

1.定向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考试大纲》和借鉴其他优秀教案,进行了相关的考情分析,让学生清楚本节课内容的学习目标:

【命题规律】

高考考查本考点时常以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为载体,考查区域地理要素分布、特征、成因及可持续发展,侧重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考查。

【命题预测】

区域图是高考试题必不可少的图示,试题情景的背景往往隐藏在区域图、文字材料、景观图等中,将定位与区域认知结合,考察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将人地协调观融入试题。

由于海南新高考改革,综合题由40分提升到了55分,学生综合题拿分程度对高考分数影响程度大大提升。为了加强学生了解如何运用区域定位获取的区域信息来分析区域特征,从而能对综合题中各类区域相关的题目获取更多更准确的答题信息。笔者还寻找了近3年海南高考的真题,对综合题进行了简答分析(见表1),让学生引起重视和了解学习方向。

通过简短的导入,学生明白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课堂专注度明显提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后面的课堂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自学

让学生先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花3分钟完成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相关基础知识(见图1)的复习。区域定位与区域特征在一轮复习中已经复习过,而且区域特征是笔者强调在综合题中答题的思维模式,学生都能快速、准确地填好。

3.讨论

设立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自己总结出如何通过区域定位来获取相关的区域特征信息来解决题目中的问题。设立的活动探究内容如下:

区域定位出来的位置信息可以从中获取哪些信息?区域定位出的信息与区域特征是如何联系的?

学生经过讨论后总结出以下内容:从纬度位置能获取热量、气压带分带等信息,半球位置确定季节、风向等信息,海陆位置获取水分、洋流等信息,板块位置获取地质构造、地质活动等信息。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后,总结出可以确定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解题关键区域特征。

4.答疑

后面在学生展示讨论结果时,教师对学生的错漏地方进行补充。

5.自测

可以准备几道高考真题,让学生利用本节课所学习的方法来寻找相关的答题信息,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找题,总之自测的题目形式不限。让学生在自测中自行感受到做题除了利用区域定位来解决综合题外,选择题可以利用区域定位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解决问题。例如以下几个题型比较典型,可以是教师作为自测内容,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以及讨论研究解决问题,并从中感受解决问题的办法。

(2023年海南卷)冰川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一种重要外力作用,常形成不同类型的冰川地貌。科研人员通过对典型冰川地貌的研究,可判断冰川的规模、运动方向及古气候环境。羊背石是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景观,由于冰川侵蚀作用方式不同,迎冰面和背冰面坡度不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依据所学地理知识,判断该地貌景观目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云贵高原 D.内蒙古高原

(2023年海南高考)由中国承建运营的蒙内(蒙巴萨至内罗毕)铁路是肯尼亚在近100年间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当地创造了约4.6万个工作岗位,对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超过1.5%。图2为非洲部分区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从铁路布局推测图示区域铁路建设的主要目的是( )

A.方便农矿产品输出 B.加速区域城市化

C.加强人员对外交流 D.完善区域铁路网

蒙内铁路在建设期间对肯尼亚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

A.促进人口向外流动

B.缩小南北地区差距

C.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D.带动社会经济发展

肯尼亚西南部高原比沿海平原更适宜人类居住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拔较高,气候适宜

B.资源丰富,就业机会更多

C.黑土广布,作物产量高

D.交通便利,对外贸易发达

6.自结

最后先让学生自己对本堂课进行小结,教师再进补充。

三、“六步教学法”实践过程中的收获

1.教学深度的把控

一开始备课时,笔者仍按之前的教学习惯,定向也是借鉴优秀教学设计,课堂讨论的问题和知识点评测的问题设计时使用了较多的专业术语,表述也过于官方化。然后在教学实际操作时发现学生对文绉绉的定向不感兴趣,讨论的问题和评测问题审读错误,既浪费时间又没掌握相应的知识点。

由于课堂的主体变更为学生,这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我校学生基础普遍较差,所以定向时就要求教学目标往基础方向倾斜,讨论的问题要直白清楚,课堂问题也要简单易懂,不能拐弯抹角。让学生能第一时间知道本堂课要学习什么,要用什么知识推导出什么相应的知识点,从而让课堂高效化。

2.讨论过程引导

在“六步教学法”的一开始的课堂实操讨论环节存在几个问题:一是讨论热度不高,只有几个人在讨论,特别是后排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全程闭嘴,或者趁机聊与学习无关的话题。二是只顾讨论不注重讨论结果的记录,一个话题讨论结束任务清单上相关的问题处一片空白,等需要起立回答时不能把讨论的结果全部说出来,更别提条理性。所以讨论环节如何高效地进行需要教师长时间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的讨论效率和积极性,笔者进过多次课堂摸索,总结出以下两点措施:(1)学习小组的组合要考虑到学生学习基础,组内既要有基础较好的同学又要有基础较差的,做到以优带差促进共同进步。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和关系,每个小组内尽量都要有活跃的同学,让组内的气氛活跃起来。(2)讨论环节可以分为三个环节,环节一为每个组员轮流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人都要发言,让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参与进去,一开始可能说不出多少内容,随着发言次数增多这部分同学从开始不知道讲什么到可以说出一些看法,从磕磕巴巴的发言到流利发言的转变。环节二为自由讨论环节,这一环节同学们对之前提出的看法进行总结补充和讨论可行性。环节三为总结环节,小组长最后把讨论内容汇总。

3.自结

许多教师没有课堂小结或者小结就是把知识点快速地复述一遍。刘少琼校长在某次评课时讲过,一堂课没有小结就不是一堂完整的课。课堂小结既有利于学生回想起整堂课内容又可以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的关联性。按照魏书生“六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中,小结要求要有学生自结,做到师生互结。一开始实施时学生自结也是把知识点快速复述一遍,这对学生学习没有太大的帮助。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由教师完成小结,让学生观察教师小结的方式,到由学生尝试用思维导图小结,教师进行查漏补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够熟练地把每堂课所学的知识点进行结构化,加强了知识点的整合能力。

4.建立任务清单库

“六步教学法”课堂需要任务清单帮助才能更加高效、快捷。制定一节40分钟课堂的学习任务清单需要2~3个小时以上的时间。为了提高学习任务清单的质量和制作时效,我们必须以学科组为单位建立学习任务清单库。第一轮学习清单由各级备课组讨论并制定,然后上传到教研组,通过网盘或者教研微博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每次年级学科组集体备课需要讨论上节课学习任务清单有哪些不足后修改并保存,以及下一节课学习任务清单中的内容是否需要更新。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备课效率和学习任务清单的使用效果。

四、“六步教学法”使用效果

通过大概半个学期的实施后,“六步教学法”课堂模式日趋成熟,许多环节学生熟练度增加,从以前需要催促和提醒才展开自学或讨论,到后面完成上一环节后在教师指令刚刚发出或者还未发出,学生已经开始自主的进行下一环节内容学习,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随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课堂也向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模式发展,学生学习主动参与度提高了,能集中注意力分析老师、同学给出的答案,并且能给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针对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分析。

总之,教育界有句话叫“教无定法”,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特点,别人的教育方法不一定适用于自己。也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适应某些特定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增加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仍然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朱璇.浅议魏书生六步教学法[J].现代交际,2009(11).

[2]赵弘森.优化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六步法”模式刍议[J].新课程研究,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