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初为人师的时候,是孩子们给我上了第一堂课。记得有一次因为感冒,上课的时候声音沙哑,孩子们听出来我不舒服,纷纷跑过来照顾我,童声童语地说‘老师你坐下来休息吧’‘老师我给你倒杯水’,那一刻,感受着孩子们带给我的温暖,我深深地体悟到,幼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习惯,更是心灵的交流与成长的陪伴。”海南省机关幼儿园园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海南省幼教特教特级教师工作站站长钱芳提起自己初为幼儿教师时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1989年,钱芳成为了一名幼儿教师,用她自己的话说:“自此以后,踏上了一条通往童话世界的路。”她在工作中一直倡导“走进童心、读懂孩子、以孩子为师”、且这一坚持就是35年。35年的幼教生涯里,她始终怀揣孩子们给她的纯真的温暖而工作,也正是因为如此,一届又一届的大班毕业典礼时,都会有孩子抱着“园长妈妈”不忍分别。对于钱芳来说,做幼师有辛苦也有甜蜜,有喜悦也有感动,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以儿童为师,要读懂孩子,因材施教
钱芳认为,每一个孩子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和独特的个性,需要教育者用心倾听、用爱守护。于是,在日常教学中她不断思考:孩子在做什么?怎么做的?碰到什么问题?怎么解决?她细心观察,耐心倾听,做孩子的有心人、小伙伴,从孩子的言谈举止中捕捉他们的成长密码,提供最合适的支持和引导。
“孩子的事无小事”,钱芳经常告诫自己,要放下成年人的思维模式,用谦逊开放的态度对待孩子提出的天真问题,发掘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帮助孩子克服每一个小困难,发现孩子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1995年,钱芳刚调入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不久,她的班里转来了一个孩子,性格很内向,不敢与人交往,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在班里显得很不合群。钱芳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开始付出双倍的精力来照顾这个孩子,从喂饭到教课间操,她一遍又一遍地教,不心急不气馁。一段时间后,这个孩子开始学会自己吃饭了,课间操《竹竿舞》也跳得比以前好了,看到孩子终于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她激动地搂着孩子,热泪盈眶。
事后,身为一名年轻教师,她曾反思,如果当时采用了说教或者批评教育,对于这个内向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永远无法打开孩子的心房,也不会看到心灵绽放的那一刻。这样经年累月的不断观察与倾听,她总结出了一个道理:面对所有幼儿的时候应该坚持有教无类的原则,而当面对一个幼儿的时候要坚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根据每个孩子的独特性进行合适的教育。
以儿童为师,要以先贤为榜样,求是创新
幼儿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成为幼师要多才多艺、多愁善感;成为幼师要用更大的爱心和善心浇灌孩子的心灵;成为幼师还要有同理心,返老还童,成为一个“大孩子”……这一切说来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因为幼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3~6岁的懵懂孩童,他们要帮助每一个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找不到好的教育方法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心灵,更谈不上教与学。
但是,钱芳很幸运,她的幸运体现在“遇见”“热爱”两点上。在初入幼教领域的时候,她深受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的启迪和影响。“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对我的影响很大,他以自己的孩子为案例进行观察、记录、分析,并经过三年的提炼,总结出孩子的四个特征:好动、好奇、好模仿和好游戏。他倡导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至今都是幼教的主流思想。”钱芳坦言,陈鹤琴的理论成为了她打开幼教之路的“金钥匙”。
在教育实践中,她利用陈先生的理念不断实践、不断创新,探索更加贴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教法,收获颇丰,她也因此爱上了这份神圣的职业。“老一辈教育家的奉献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一直激励着我,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直至今日还在指导着我以及更多的教师进行现代教育实践。”
以儿童为师,用游戏教学法启智润心
游戏是孩子的基本活动,孩子就是通过游戏来探索和学习的。通过游戏进行学习,可以让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是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的最佳途径。钱芳的教育哲学是“让教育像呼吸一样自然”,解放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快乐中接受教育,因此,游戏教学法是最好的切入点。
“很多家长对于幼儿园不教授小学课程无法理解,认为孩子每天就是在幼儿园里玩儿,太浪费时间,会‘输在起跑线上’。”钱芳认为其实不然,她举了一个例子,小时候大家都玩过的“娃娃家”游戏,其实就是儿童对于社会角色、社会分工的一种体验和认识加工,孩子会知道爸爸去上班很辛苦,妈妈每天做家务也很辛苦,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体验到了父母的这种辛苦。看似孩子在玩儿,其实在玩儿中他们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再比如儿童在摆碗筷的时候,他们会学习碗筷的匹配关系,计算一家一共三口人需要多少碗筷,这就是简单的数学知识运用。那么我们老师就会通过细心的观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知识在游戏中得到学习和运用。”
钱芳认为,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他们具有天然的学习主动性,因此她不断探索顺应孩子的天性开发活动内容、创设游戏环境,从民间游戏到自主游戏、混龄游戏、社团活动,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会了合作、探究和解决问题。由于每日的大部分时光都和天真的孩子们在一起,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温暖又充实,自我的心灵也得到了滋养。幸福似乎每天都在她和孩子们的心中生长,互相成就、互相守护,或许这就是幼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所在。
以儿童为师,与老师们合奏教育篇章
2009年钱芳被评为“海南省特级教师”,这是社会对自己躬耕教坛的肯定和鼓励。在幸福喜悦的同时,她倍感身上的担子更重了。她深知,教育不是独奏,而是合奏;不是独行,而是同行。教育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它需要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一个人也许能走的很快,但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于是她把重心放在谱写“一颗心、一群人、一个梦”的教育合奏篇章上。
一颗心,即带领教师坚守幼儿教育初心。她以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为阵地,带领老师们蹲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耐下心来培养孩子的习惯。每天,海南省机关幼儿园的老师们都是忙碌的,换尿湿的裤子、教孩子自己吃饭、拍哄孩子睡觉、分享孩子的悄悄话、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逐渐形成了“守护孩子的天性,留住童年的味道”办园理念。她和老师们一起探索改革分享教学模式,由“教师说、幼儿听”转变为“幼儿说、教师听”;开发绿色园本课程《至美游戏,绿色童年》;根据《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开发师幼互动课例,总结师幼互动典型模式。
一群人,即打造一支优秀的幼师队伍。为了提高幼儿园老师们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质量,钱芳和老师们一起头脑风暴找创新,在磨课上下功夫,传递先进教育理念和磨砺教师专业成长。幼儿园有一位陈老师不是幼师专业毕业,在打磨课例《白羊村美发店》时找不到讲故事的感觉,她就带着陈老师到海南省电视台请播音员进行专业指导;孩子们在课上互动中思维不够活跃,她就指导陈老师设置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幼儿兴趣,最终以幼儿相互辩论的新颖模式,陈老师的课例获得了海南省优质课评比冠军。在钱芳的鼓励加磨砺下,从2008年至今在连续举办8届的全省优质课评比活动中,除一届未参加,一届未评奖外,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一共获得了6届冠军。幼儿园也因此获得了一支业务素质强、教学能力强的冠军教师团队。
一个梦,即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优质的教育。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作为海南省的龙头幼儿园,一直都致力于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经常开展送教帮扶活动。2009年对口帮扶澄迈县大拉幼儿园—一所由小学改造建成的乡镇幼儿园,帮助该园进行规范化办学整改,开启了“大拉变形记”,一年后该园就被指定为海南省贯彻指南省级实验园。多年来,她带领海南省机关幼儿园、卓越园长钱芳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站专家团队走遍白沙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19个市县,帮扶了30所基地园,其中有10所幼儿园在等级评定中得到提升。
以儿童为师,甘于奉献,传承教育家精神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钱芳的不懈努力下,好的教学方法在传承、创新,优质教育资源在扩散。她的教育理念也在日渐成熟,不断完善。
她以海南省机关幼儿园为平台为孩子们打造了一个自然成长的环境。幼儿园里建有小兔、小鸡、小鸭的饲养点,平时就把栅栏门打开,幼儿园里到处都是小动物,孩子们追着小动物玩儿,观察着小动物。幼儿园里还有一个大鱼池用来养鱼。如果小动物生病了,孩子们还会争着照顾,分享自己的感受。幼儿园还经常组织孩子们去播种、观察动植物生长过程,采摘收获如拔花生、拔萝卜、拔玉米、摘荔枝等,在亲近自然中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近5年来钱芳做了30多场讲座,听众有10多万人次。她参与编写了31本教师参考书,在《学前教育》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篇,主持或参加全国课题8项。在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和启迪下,她以“自然教育”为核心,确立了“守护孩子天性 留住童年味道”的办园理念,让幼儿园成为儿童自由呼吸的场所;强调游戏教学理念,重构师幼互动模式,顺应幼儿成长的自然法则;开发绿色园本课程,利用自然资源、本土资源,教会孩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自然”渗透到幼儿园的每个角落,渗透到教师的每一个教学教法中,渗透到每一个幼儿的心灵里。所以,幼儿园活了,老师们活了,孩子们活了,教育也活了。
钱芳用自己的热爱不断前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她觉得自己的思想在不断地升华,又不断地沉淀。“陈鹤琴先生为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深深地感染着我,我想这就是教育家精神的魅力,是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和智慧源泉。”钱芳说。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一代又一代教育家们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和巨大热忱推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未来将会有更多新的教师,怀揣憧憬,步入教育者的行列,让教育家精神在传承中延续、发展、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