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互动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的内涵、特征及策略

2024-09-24 00:00:00党昱翔汤允凤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视域出发,家校合作可以理解为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过程、社会角色间的互动过程、合作与冲突并存的互动过程、交换奖赏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同时,家校合作表现出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前提;以协同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为目标;以深化协同、形成家校共同体为方向等特征。基于此,本文提出学校应丰富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形式,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尊重家长的个体差异;家长和教师应改变对冲突的固有认知,妥善处理冲突;教师应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形成合力育人的家校合作策略。

关键词:社会互动理论;家校合作;策略

家校合作是指家庭与学校以沟通为基础,相互配合,合力育人,使学生受到两方面系统一致、各显特色和相辅相成的教育影响力。[1]家庭、学校之间良好的沟通合作有助于发挥家庭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中的个人、群体在一定社会规范的约束下,通过信息传递而进行相互作用的社会交往活动。[2]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角色论、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等都属于比较有代表性的社会互动理论。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家庭与学校扮演着教育学生的核心角色,二者间的紧密合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从社会互动理论的视域来审视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的合作关系,不仅契合社会互动的普遍规律,而且可以为探索家校合作的策略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一、社会互动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的内涵

本文以社会互动理论为视角,从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过程、社会角色间的互动过程、冲突与合作并存的互动过程以及交换奖赏和惩罚的互动过程四个维度对家校合作的内涵进行解读。

(一)以符号为媒介的互动过程

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等人提出,符号互动理论揭示了符号作为传递思想和概念的工具,它能够代表其他事物,并在人际交往中起到中介桥梁作用。[3]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语言、书写、手势及面部表情等符号化的交互过程中完成社会化。实质上,个体间的交流是依赖于大量的符号来进行的,教师和家长的交流也不例外。当前,学校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双方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意识也越来越强。然而,大多数教师仍然占据家校合作中的强势地位,家长缺少表达自身需求和观点的机会,出现了沟通中有一方“沉默”的现象,这是低效沟通或假沟通的一种典型表现。[4]因此,教师和家长在合作场域中要善于发挥各种符号的作用,如双方可以借助家长进校园、教师家访、家长会等活动,通过双方面对面的语言交流,以及该过程中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大量有意义的符号互动,实现良好的沟通。

(二)社会角色间的互动过程

社会角色论认为个体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中熏陶出来的,而角色的表演是根据剧本来演的,这个剧本由社会文化所规定。[5]从角色理论的角度看,角色的本质在于人的社会性,是人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又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众多不同角色的融合体。教师在学校中扮演着教书育人的角色,回归于家庭则扮演起父母和子女的角色。不同角色在不同的文化中必然要遵循各自特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取向。要想形成一种共同认可的价值观,那就必须通过相互交往,也就是所谓的角色互动。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个体有能力感知到他人对其角色的期望,从而在“镜中自我”的视角下明确自身的角色,并表现出与这些期望相一致的“被期望”行为。[6]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可以综合考量对方的观点来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扮演特定的社会角色。

(三)冲突与合作并存的互动过程

帕克和伯吉斯将互动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竞争、冲突、兼容到融合。[7]在家校合作中,家长和教师的冲突是不容回避的。尽管冲突是合作的对立面,是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或者因价值观的不同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互动方式,但适当的冲突是有必要的。由于教师和家长社会角色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视角也会有所差异,故双方的合作难免会产生争议和冲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冲突是家校合作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会激发家长和教师之间的讨论,进而寻求双方都认可的最优方案。可以说,在教育教学中,冲突可能成为加强教师和家长双方互动和交流的有效工具。

(四)交换奖赏和惩罚的互动过程

社会交换论认为,人与人互动的实质是交换奖赏和惩罚,可以从价值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五个命题来表现。[8]互动实际是奖赏与惩罚的交换运用。奖赏的目的在于使某人继续某一行为,奖赏可以让其认识此行为的意义和价值,从而自愿把这一行为继续实施下去;惩罚的目的则是不想某人做某事,那么行为人就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问题,而不会再做出类似行为。奖赏和惩罚同样存在于家长和教师的合作过程中。一些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参与度较低,认为教育是教师和学校的任务,忽视了自身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主动作为,运用一定的奖赏或惩罚手段,鼓励家长参与家校合作。同样,家长和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认可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一种“奖赏”,会提升教师的成就感和职业幸福感,有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二、社会互动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特征

家校合作是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前提;以协同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为目标;以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为方向。通过家庭、学校双方互动交流中的协商,达到家校合作共育的良好效果。

(一)以平等尊重、相互协商为前提

一般认为,社会互动按照互动主体的地位关系可分为强制互动、服从互动、平等协商互动。家长和教师理想化的互动形态应该是平等协商互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有优势,同样也各有短板。因此,双方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和谐融合,推动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9]

家校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尊重和相互协商的基础之上的。在家校合作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校的管理者,他们代表学校的所有相关方,都必须与家长保持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家庭和学校双方都需要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共同参与家校合作中的相关决策。目前,家校合作面临着家庭和学校的分工和责任不明确,家长和教师协商能力较弱,平等协商方面的技巧和经验相对欠缺等问题,以致家校合作无法正常进行,或者流于形式。因此,在家校合作过程中,各参与方不仅需要明确各自的角色和职责,还需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相互协商,这也是家校合作能够成功实施的关键因素。

(二)以协同解决共同关心的问题为目标

为了达到家庭与学校共同参与教育的目的,双方的首要任务是在合作主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合作主题一定是解决参与方都关注的核心议题,如果没有一个共同关心的核心议题,家校合作就很难形成有效的合力。

家校合作是家庭和学校为了共同的目标,协同合作,让学生、教师和家长实现共同发展。然而,现实困境是在家校合作中,并非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被双方接受为需要共同解决的教育问题。在很多情况下,有一些问题在家长看来学校能够直接解决,而学校认为家长可以解决,事实上只有家校双方合力才能形成最优解决方案。从合作的有效性和持续性的视角看,合作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满足以下两点:一是仅依赖某一方是无法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且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对这一问题达成共识。二是问题本身具有多样性,并且涉及多方利益关系,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时,对于问题的理解和评判也会有所不同。这样,为了达成共同关心的议题的共识,便需要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沟通、协商,甚至是实地考察。

(三)以构建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为方向

个体以一定的标准和规则来计划和行动,且由这些具有相同社会行为的个体所构成的群体就是共同体。

家校合作的终极方向就是形成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在学校和家庭形成的共同体中,教师和家长应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并明确责任边界,各尽其责。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只有当共同体中各方的合作成员都拥有参与决策的权利时,这种合作才能保持长久的活力,并激发所有成员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动力。例如,针对学生家庭作业这一问题,教师应合理地布置家庭作业,承担起教师的职责;家长应积极地辅导学生的家庭作业,与教师共同助力学生成长;学校也应发挥好自身作用,落实“双减”政策,为学生减负提供有力保障,真正做到“减负增效”。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在构建家校合作共同体时不能千篇一律,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学校、教师、家长都需要根据资源、条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各方的能力水平来形成独特的组合,从而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共同体中的各方应形成合力,协同解决教育难题。

三、社会互动理论视域下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学校应丰富家长和教师的互动形式,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是一个充满符号的互动过程。首先,学校应定期组织家长参与学校开放日和班级活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家长参与孩子课堂以及课外活动,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中的学习状况,以便更好地和教师沟通交流。其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文字、图像、声音、手势等各种符号的中介功能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途径不应仅限于家长会等传统方式,也可以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如创建微信群、钉钉群等,以便教师和家长可以实时交流孩子学习、生活的情况。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应关注家长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双方若存在分歧,教师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达成教育理念上的共识。再次,学校还可以建立以家长为核心的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各种交流活动,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上的事宜。教师通过主动倾听家长对教师教学和学校管理上的意见,能够获得宝贵的建议,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与管理。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尊重家长的个体差异

对教师而言,在互动过程中其角色具有多样性。[10]家校合作涉及多种角色的合作、互动和交流。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又是家长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家校合作的引领者等。当教师与不同的个体合作时,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正因为经历多重角色的转变,教师得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实现对自身角色的设定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角色定位。这种角色的调整和定位需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到反思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持续地学习和掌握角色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并通过适当地调整和改变来明确角色定位。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师与家长进行互动时,教师应了解每个家长的家庭文化背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长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均有差异。教师应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并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那些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家长。

(三)家长和教师应改变对冲突的固有认知,妥善处理冲突

家校合作过程中的冲突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议题,它们不可避免地存在于师生、家校之间。当家长和教师面对同一个问题时,可能会因为教育观念、经验和生活方式等的差异,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样便会产生冲突。如何认识和处理冲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和家长会忽略或否定冲突的存在,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就家校合作而言,适当的冲突能够引发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促使双方针对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的合作和交流。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共同陪伴孩子成长,促进了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也为学校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因此,家长和教师应改变对冲突的固有认知,妥善处理冲突,更好地发挥家校合作教育共同体的作用。

(四)教师应提高家长的参与度,形成合力育人

教师应让家长认识和理解家校合作的重要意义,鼓励家长积极地参与家校合作。例如,在家长会或其他相关的讲座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家校合作共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的研究成果,并鼓励在场的家长进行深入的讨论,使家长意识到良好的家校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针对家长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前文中提到的平等尊重,相互协商是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基本条件。同时,丰富家校合作的互动形式,提升共育活动的趣味性也是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关键手段。[11]当然,奖励反馈也是提升家长参与度的重要措施。对于那些在家委会工作中贡献较大、能对家校合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家长,学校可以颁发荣誉证书。这样的奖励形式不仅有助于家长和教师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而且还能够激发家长与教师之间相互信任的情感以及相互学习的动力。提高家长参与度的关键还在于教师要确保家长都能感受到良好的家校合作为学生甚至是家长本身所带来的进步和改变,从而促使家长的行为模式由消极转为积极。

四、结语

教育不能仅靠学校或者家庭单方面的努力,而是需要学校和家庭甚至是社会各方协同合作才能完成的一项事业。社会互动理论作为西方社会学中的经典理论,流派庞杂且内涵丰富,对于家校合作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视角,对家校合作的内涵、家校合作表现出的特征以及家校合作的策略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索,以期对家校合作良好开展有所裨益。参考文献

[1]周丹.对家校合作若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考[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34-37.

[2]李生兰.社会互动理论对幼儿教师与家长相互作用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5(1):50-52.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72.

[4]洪明.合育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147.

[5][美]乔纳森·H.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张茂元,等译.北京: 华夏出版社, 2006:362.

[6][10]杜静,王晓芳.论基于社会互动理论的教师合作[J].教育研究,2016(11):113-118.

[7]汪天德.美国社会学研究及主要理论的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10(1):105-113.

[8]吕萍.霍曼斯与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比较[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3):27-29.

[9]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8):33-36.

[11]朱丽君.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积极互动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