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与满足”视角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及动机研究

2024-09-24 00:00:00杜玉改季雨洁本文采用整群随机抽取的方法,以江苏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6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48份,样本有效率94.48%。其中,大一学生305人,大二学生190人,大三学生53人(由于大三年级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所以只抽取了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在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本文基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探讨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网络使用行为等网络使用现状。结果发现,移动互联网终端是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的首要选择,且网络依赖有所增加;网络使用行为表现为时空自由下的碎片化和多样化;主要使用动机是获得情感体验和满足,并表现出性别差异,且他们的网络使用动机随着上网时长的增加而趋于稳定。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网络使用行为;网络使用动机

高职院校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组成部分,是互联网时代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是使用网络媒介的群体之一。互联网已经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情况深刻影响他们踏入社会后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研究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络使用动机是高校学生管理及网络与信息建设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视角,深入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使用动机状况和使用行为,以期为高职院校采取有效的学生网络使用和管理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1]该理论虽然是大众传播学领域的实践成果,但是对研究网络使用行为及其目的是具有借鉴意义的。研究者也纷纷将“使用与满足”理论用于研究受众对互联网的使用与看法,从而探索网络受众的需求、满足过程和媒介使用动机。他们普遍认为,网络使用的不同行为是由不同的网络动机引起的,而网络使用动机是由受众的某种特定需要引起的,并推动受众产生具体的网络行为,从而达到目的。彭丽霞认为,从“使用与满足”的理论视角去研究分析网络行为,不仅可以更充分地解读受众的网络行为,也可以扩充“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2]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文采用整群随机抽取的方法,以江苏三所高职高专院校学生为样本,发放问卷580份,回收56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实得有效问卷548份,样本有效率94.48%。其中,大一学生305人,大二学生190人,大三学生53人(由于大三年级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所以只抽取了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的在校学生)。男生309人,女生239人。

(二)工具

1. 自编高职院校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级、性别等社会人口统计学信息,以及上网终端、网络使用时长、网络使用频次及具体网络使用行为等问题。

2. 本文采用陶威(2013年)编制的《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问卷》。[3]该问卷共有17个题目,采用Likert 5点计分标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调查大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情况。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即信息获取(n=4)、自我展示(n=3)、人际关系(n=5)和情感体验(n=5),得分越高表明网络使用需求越强。[4]在本文中,该问卷的各维度系数为0.88,总问卷的系数为0.94,说明该问卷适合用于测量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使用动机。

(三)统计方法

数据回收后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对回收的数据进行信效度分析、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方差分析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及动机的现状调查

(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的基本情况

本文采用自编的《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调查高职院校学生的网络媒介选择、网络使用场景、网络使用频次及时长、网络使用偏好等网络使用行为。

1. 网络媒介选择

本次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学生中九成以上的学生反馈常用的网络终端是手机,仅有不到一成的学生反馈常用的网络终端为台式计算机,这说明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智能手机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媒介的首选。

2. 网络使用场景

调研显示,“课间”“入睡前或醒来后”是学生使用网络媒介较常见的场景,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不确定,任何可能的时间地点”都会用来上网。值得注意的是,近三成的学生会在课堂上、自习课时使用手机上网,也说明他们对网络存在一定程度的依赖。

3. 使用频次及时长

由表1可知,高职院校每天上网次数4~6次的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41.5%,76.3%的学生表示每天上网的次数超过4次。但调研也发现,高职院校每次上网10~20分钟的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32.1%,并随上网时长的增加而人数占比越来越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频次多、时间短,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4. 网络使用偏好

调研显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内容排名前十位的是:即时通讯(微信、QQ等)、网络短视频、网络搜索、网络游戏、网络购物、网络外卖、网络音乐、网络新闻、网络文学、在线教育。本文根据这些网络应用工具具有的共同特征将其进行归类。微信、QQ等即时通讯应用具有明显的人际交流特征,将它们归入“人际交往”类别中;“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具有明显的娱乐功能,将它们归入“娱乐”类别中;网民利用“网络搜索”“网络新闻”“在线教育”获取信息,将它们归入“信息获取”类别中;“网络购物”“网络外卖”具有明显的商务交易行为,将它们归入“商务交易”类别中。[5]

不难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网络应用使用率最高的是微信、QQ等即时通讯应用工具,其次是网络短视频、网络游戏等具有娱乐功能的应用。而如网络文学、在线教育等具有学习功能的网络应用的使用率却不高,网络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被忽视和弱化了。如今,学生在课堂上边听边玩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常态,部分学生对网络游戏、网络聊天陷入痴迷状态。

(二)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的基本情况

本文以性别、使用时长为自变量,对人际交往、情感体验、自我展示、信息获取等网络使用动机的四个分量表及动机总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以调查其在性别上及使用时长上的差异。

1. 性别因素

从表2可知,男女在人际交往、信息获取维度及动机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高职院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信息获取及动机总分上没有因为性别不同而存在显著的差异,两组数据的平均数(MEAN)不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表示差异显著)。在网络使用动机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展示维度上,男生的平均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女生在情感体验和自我展示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且相较于女生,男生使用网络更多的是为了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展示个人的生活、情感或观点。

2. 上网时长因素

以每天网络使用时长为自变量,对网络使用动机四个分量表、总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考查其在上网时长上的差异(见表3)。即通过对两个及以上数据样本的平均数(MEAN)进行差异性检验(F检验),如果它们的差异性(P)小于0.05,则说明两组数据样本存在统计学上的差异。由结果可知,人际交往、情感体验、自我展示和动机总分随着上网时间的变化而显著变化。

三、讨论与结论

由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呈现出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终端是首要选择,网络依赖进一步增加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终端的调查发现,移动互联网设备终端是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媒介的首要选择。移动互联网终端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当代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互联网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微传播”“微分享”,享受着移动社交、移动直播、移动支付、移动娱乐所带来的便捷,他们的生活、学习、社交、购物等呈现出“手机化”“移动化”等现象。这种现象导致的一个显著结果就是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和黏性增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发现,青少年网民群体(包含大学生群体在内)网络应用更丰富,除邮箱等极少的几个网络应用使用率低于整体网民网络应用使用率外,其他的应用都高于网民整体水平。[5]

(二)网络使用行为表现出时空自由下的碎片化和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赋予了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的时空自由。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或进行娱乐活动。例如,从时间维度上看,学生利用课间休息、睡觉前后、排队等候等空闲时间来上网,而且在课堂上,学生使用手机的频率也逐年增加;从空间维度上看,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场景既包括排队等待、乘坐公交车等公共场景,也包括洗手间、宿舍等个人私密场景。网络使用的高度时空自由也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多样化、网络使用内容碎片化。他们往往在线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如在学习时查看社交媒体、观看视频或网购。然而,他们在网络上停留的时间却越来越短,很少会长时间停留在某一个网页上。网络碎片化使用使学生的阅读和思考呈现出浅层次化特征。具言之,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处在海量繁杂信息的包围中,他们能够轻易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信息的易得性使其很少去对信息进行分辨或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三)获得情感体验和满足是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的重要动机,并表现出性别差异

“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的使用效能的,它可以很好地解释受众选择使用网络媒介的需求和动机。该理论认为,受众的媒介使用行为是基于其特定需求,并满足需求的过程。根据调研结果,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网络媒介主要是为了获得情感体验,并在使用中获得愉悦感。关于高职院校学生具体网络应用使用情况及使用动机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比例最高的应用是社交类软件,女生网络使用人际交往动机比男生得分高,但情感体验动机和自我展示动机上得分低于男生。这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这也说明,高职院校学生的人际交往、情感需求较高,女生上网的目的多是为了建立良好的网络人际关系,而男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情感体验和体现自我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学生通过网络来满足对人际交往、情感体验等需求会削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寻求这些需求满足的动力,致使他们过度依赖网络,并将网络使用与人际关系满足、情感需求满足建立联系,从而导致网络的过度使用,甚至是网络成瘾。

(四)网络使用动机随着上网时长的增加而趋于稳定

从上网时长上看,随着上网时间的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的动机水平显著增加的程度是不一致的。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体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某种特定的需要。学生在网络使用的一开始是为了满足其人际交往、情感体验、个人价值实现等需求,因而网络使用需求水平很高,表现出较强的动机水平。随着网络使用时长的增加,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定需求满足达到一定水平后,他们对互联网的需求就没有刚开始表现得那么高,动机水平也随之有所降低。但随着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对互联网愈加熟悉,在网络使用中积累了更丰富的经验,对网络应用及自身的网络使用能力有了更高的认识,从而又激发起强烈的网络使用动机。高职院校学生把网络使用行为逐渐融入生活和学习中,并日渐成为一种习惯,网络使用动机水平也趋于平稳。

四、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设备为高职院校学生上网提供了便利的硬件终端。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有所增加,网络使用呈现出碎片化、满足情感需求等特征。应说明的是,本文主要关注高职院校学生网络使用的具体行为及使用动机,并未对其网络使用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进行思考,将来的研究需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彭习梅.接纳与创新:传播效果理论对教育传播活动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2(8):139-140,148.

[2]彭丽霞.网络行为的使用与满足论[J].新闻知识,2018(5):9-11.

[3]陶威.大学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

[4]寇明秋.初中生网络使用动机、网络自我效能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研究——以昆明市某中学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9.

[5]陈昌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实证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6(1):113-1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