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数字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以便捷、移动、灵活为特征的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碎片化学习资源的离散性、多样化及质量的参差不齐,导致高校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诸多挑战,难以将碎片化知识建构成系统性的个人知识体系。为此,本文在分析碎片化学习资源内涵、探讨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原则的基础上,从源头把控、环节严管、个体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设策略,进而满足高校学生碎片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原则;建构策略
数智时代是数字化和智能化时代的统称,是网络与信息时代的高级发展阶段。[1]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学生面临着信息数据井喷式增长和“知识超载”的学习挑战。由于学习资源的质量水平、难易程度的差异以及学生自身认知水平、学习兴趣与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他们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相关学习资源进行搜索和选择,极易出现“信息迷航”的现象。因此,针对高校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现状,开发极具个性化、多样化、趣味化的高质量学习资源已成为应然之需。
一、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概述
(一)碎片化学习的内涵
目前,关于碎片化学习的内涵,普遍认为它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通过各种移动学习媒介获取知识碎片的新型学习方式。“碎片化”,英文翻译为fragmentation,意为分裂、破碎,在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主题的相关文献中最早被提及,即将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散碎片[2],而失去了原有的内部联系。它主张“去常规化”和“去自然化”,突破以往的惯性思维,广泛应用于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
碎片化学习是与系统化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形态,自带跨学科与跨领域的性质。在数智时代背景下,各类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给高校学生碎片化学习带来了“多元化、智能化等新的发展特点,如实现了个人学习分析与定向推送等功能”[3],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即学习内容和方式的网络化、学习主体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学习资源的多元化与数字化、学习过程的灵活性与开创性、时间的可供性等。
(二)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内涵
碎片化学习资源是碎片化学习的内容来源,除具有数字化资源的基本特征外,还在学习内容、知识的表现形式及学生学习过程方面具有微型化、碎片式、松散化等特点。其核心特征是原有知识体系被割裂、分解成内容相对独立、容量较小、便于浏览和记忆的一个个单元,也被称为微资源。[4]系统化学习资源具有较强的互动性,根据某一知识模块设计的资源之间联系紧密,共同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无序的、混杂的微资源之间联系微弱,致使相应资源的组织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难度。
碎片化学习资源包含资源类型、资源内容、资源平台三个维度。资源类型包括文本、图片、视频、音频和图文混合等多种类型,体现了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多样性,高校学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资源类型,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资源内容涵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体现了碎片化学习资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高校学生需要根据学习要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升自身的信息搜索能力;资源平台包括慕课、超星、微博、微信等,体现了资源平台的开放性和共享性,高校学生需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选择合适的资源平台,提升选择和判断能力。
在网络空间中,所有的信息传递与表达都是相对自由的,不同主体具有平等生产、加工和传播信息资源的权利,这样就呈现出了传播渠道的“去中心化”特征,而这一特征必然导致学习资源的良莠不齐,高质量信息尤其短缺。特别是部分自媒体为营利之需,无底线地蹭热点、造噱头,导致资源浪费,产生大量娱乐化、内容表述错误甚至低俗的资源。长此以往,这会加大高校学生选择和搜索高质量学习资源的难度。
二、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建设对高校学生碎片化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至关重要。下文从学习目的、呈现方式、内容要求和环境构建四方面阐述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原则。
(一)学习目的:碎片化与系统化的有效融合
由于数智技术的发展,“学习内容和信息资源不再完整,资源粒度变小,同时知识流的网络化、复杂化亦促使学习内容的碎片化”[5]。学生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的知识常表现出零散随意、关联性不强、理解片面化等缺点。可见,碎片化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对学习内容的考量和选择。它关注碎片化信息的输入,但最终统一于高校学生系统性思考。因此,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的目的是让碎片化学习资源为系统化学习提供强有力的补充,实现碎片化与系统性的有效融合。
(二)呈现方式:多样化与结构化的有机整合
如果碎片化学习资源仅采用单一的文本形式,就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对丰富多元的学习内容的需求。碎片化学习资源,按其类型可分为文本资源、图片资源、音频资源、视频资源、动画资源、教育游戏资源等六类学习资源(见表1)。文本资源主要是文字内容,是最简单、易读的资源类型,适用于基本概念和内容表述;图片资源生动、形象,易被理解和接收,是教学中重要的资源类型;音频资源一般为音乐、语音和效果音,适用于对话或语言学习;视频资源融合图片、音频、文本资源优势,通过现场还原和情景创设,再现真实场景;动画资源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具象化,复杂流程动态化展示,使得学习内容生动有趣;教育游戏资源体现教育的寓教于乐,但对学生自制力要求较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及高校学生的需要,综合运用音频、视频、动画等多种资源类型呈现学习内容。
(三)内容要求:相关性与差异化的有序结合
碎片化学习资源需要体现相关性与差异性的整合,相关性即从内容本身而言,差异化即从学生角度而言。从内容本身看,碎片化学习资源应将系统知识重新筛选梳理和分割,将其划分为分类明确的碎片化知识点,过滤冗余信息,缩短高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以便帮助他们更快地抓住主题。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点的内在逻辑是相关的,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性整体。从学生角度看,碎片化学习体现的是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学习。目前,专业学习、考试资源、技能培训、娱乐等方面的海量信息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使得学生很难找到优质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多而杂乱,杂而不精,学生看似学到了很多内容,但实际上学到的内容甚少,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应根据高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重构学习内容,根据不同需求推送不同内容。
(四)环境构建:自主性与共享性的有力契合
碎片化学习资源突破学习时空限制,高校学生能根据个人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自我选择学习类型、挑选学习重点、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将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控制学习的进度和节奏。
数智时代的特点之一为知识共享,社会关系网络的发展与知识网络的扩充密切相关,个人的进步与团体的进步密不可分。[6]学生学习模式从单向信息传递逐步变成知识共享与交互运用的模式。在这个学习圈中,每个学生都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参与完善与建构相关碎片化学习资源,实现知识传递与共享,引发知识共鸣。
三、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建设策略
终身学习的教育背景下,学生对各类学习资源的需求量显著增长。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与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最合适的学习资源的需求让“量”和“质”的碎片化学习资源建设成为高校首要解决的问题。为确保“量”的合理增长、“质”的有序提升,高校应对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源头、输出环节、学习策略等方面严格把控、监管,并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
(一)源头把控:高校应开发高质量的学习资源
从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层面来说,不同于以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主要学习逻辑的系统化学习,碎片化学习资源具有庞杂与离散等特点,信息的过载使高校学生难以对知识框架形成全面的认知。如果将传统学科知识体系视为静态的知识序列化,理想的碎片化学习知识体系则为动态的知识序列化。动态的知识序列应涵盖静态知识序列节点,学生可以根据个性化需求选择知识节点进行学习。[7]也就是说,在建构碎片化学习资源过程中,教师应将学科知识下系统化学习的优势与碎片化学习的特点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弥补线性知识结构固化、更新缓慢的缺点。
从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表现层面来看,碎片化学习资源的六种表现形式各有利弊。例如,纯文字的表现形式简单,易于高校学生理解和接受,但可能会引发学生的焦躁情绪,影响学习动机的持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碎片化学习资源有日渐娱乐化的倾向,娱乐化内容虽可暂时缓解学生学习的疲惫感,但是过度娱乐性的知识,导致娱乐性与专业知识错位“嫁接”。长此以往,娱乐性的学习资源会影响高校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鉴于此,碎片化学习资源的设计应坚持价值性和实用性相结合。一是差异性的设计原则,根据所授知识点的不同,教师应采用两种或者多种的表现形式。二是关注互动性和结构化设计。在碎片化学习资源中,教师应加强学生与内容的互动设计,有助于使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性;内容的设计上,教师可以关注学习内容的连贯性和条理性。在具体选择和制作环节,这两种设计可以综合应用。
(二)环节严管:高校应建立精准推送评估机制
建立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供需对接的学习资源,是保障碎片化学习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而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和评估机制则是促进学习资源优化和扩大应用的重要条件。[8]
精准推送即优质资源的汇集、共享。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学习资源观更加强调互联999b724c5bd4b359d29d492288d78549网的大资源观,包括知识和知识图谱。[9]高校应让学生学会知识、创新知识,注重集体智慧,具体方式如图1所示:首先,教师、专家组成碎片化学习资源设计团队。教师以某一项工作为重点挖掘资源,根据课堂学习的目标安排学习任务、时间等,对相关知识进行总结、思考、讨论和模块化处理。由专家审核,建立碎片化学习资源库,并适当推送至相关平台进行存储和共享。其次,建立开放式的学生动态评价系统,让每位高校学生对碎片化学习资源、平台使用、资源推送及反馈进行差异性评价,进一步提升碎片化学习资源制作和管理水平。其中,数字技术的发展为高校学生开展碎片化学习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从而推动学习资源的顺利实施。
(三)个体支持:高校学生应掌握适当的学习策略
根据碎片化学习的特点,王竹立教授提出了“新建构主义”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自主建构个人知识体系,其理论本质就是将零散、无序的碎片化知识,通过重构、零存整取等方式,实现从“碎片”到“整体”的嬗变,形成个人知识体系。[10]因此,为达到学科系统性和碎片化的有效融合,高校学生需要掌握将学科知识拆分为碎片化知识并进行重构的策略。
学科知识拆分需要高校学生尊重碎片化学习资源的特点,把学科教学资源改造成有吸引力的碎片化信息。高校学生参与碎片化学习资源的汇集,主动利用新媒介挖掘碎片化知识,并进行整理、审核、加工,实现知识碎片化到学科要点的重组,形成极具个性化的学科教学资源。高校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对碎片化的学科知识进行重构。立足学习目标和任务,采用“零存整取”学习策略,从全新视角对碎片化知识进行加工、整理。高校学生通过主动理解、思考和吸收,寻找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完成知识内化。
四、结语
碎片化学习借助本身的特点,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形式。高校在进行碎片化学习资源建设时,需要运用源头把控、环节严管、个体支持的策略,进一步实现高校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在数智时代背景下,面对更加普遍的碎片化学习资源,我们应用更加严谨科学的态度,让碎片化学习资源赋能系统化学习,从而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助力高校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进而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吴彦茹.数智时代的知识管理:知识不确定性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4(1):21-28.
[2]耿晶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碎片化学习现状及提升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9(23):249,251.
[3][8]张红兵.大数据背景下成人碎片化学习的发展趋势、现实困境与促进策略[J].成人教育,2023(7):6-12.
[4]刘梦涵.基于手机端的大学生碎片化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22.
[5]于海燕,吴磊.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微模式
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134-136.
[6]杨洪军,徐娟娟,李萍.碎片化学习与系统教学整合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9(15):11-14.
[7]胡姣,张文兰,陈思睿.大学生碎片化学习中注意力失焦归因研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9(12):36-43.
[9]杨洪军,孙德忠,徐娟娟.网络环境下碎片化知识学习策略[J].教育评论,2019(2):137-140.
[10]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