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演讲技巧,全面培养专业的英语演讲人才,本文开展了“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通过阐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明晰教学改革中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发展目标,进而提出“对分课堂”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期满足学生在英语演讲课程中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关键词:“对分课堂”;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演讲是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的重要课程。然而,传统的演讲课堂教学模式受传统教学思维限制,存在互动性不足、学生参与度低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缺乏的问题。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学习,将课堂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使学生能够在知识传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交流等环节中实现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探索“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有效实现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的改革目标,促进大学英语演讲课堂教学的发展。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
“对分课堂”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在2014年首先提出的。它旨在平衡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该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将课堂时间对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教师讲授新知识,另一部分则留给学生进行内化吸收和主动学习。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应先在课堂上精讲教学内容,介绍课程的关键概念、理论框架rHDKXuKn7nWjd3KeE+7iOg==和必要的背景知识。这一阶段的教学进程通常较为紧凑,旨在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基础和方向。之后,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包括阅读教材、查找资料、完成作业和进行小组讨论等。这一阶段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鼓励他们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此外,“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作用。教师会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反馈,帮助他们诊断学习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学生的互动和合作也是该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小组讨论和同伴评价,学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在共同进步中达成学习目标。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优势
(一)提升英语表达能力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与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内在关联在于其通过平衡讲授与实践、促进深度学习、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形成性评价等方式,共同推动学生英语演讲能力的提升和课程目标的实现。一是理论知识与实践并重。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通过教师讲授演讲技巧、语言组织原则与表达策略等理论知识,学生能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际演讲练习不断深化对知识的应用,从而提升英语表达能力。二是“对分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兴趣具有差异性,“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允许学生根据最近发展区选择学习材料和演讲主题。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促进其英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三是形成性评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反馈。通过持续的演讲实践和教师的针对性反馈,学生能及时了解自身在语言运用、发音、语调、词汇选择等方面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在丰富的实战演练中,学生能够更加流利、自信地用英语表达思想,有效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应用中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课后自主学习,得以审视、分析演讲主题,寻找论据,展开辩论,并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学习环节。其次,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英语进行演讲,能够构建有逻辑性的演讲结构和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这有助于他们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进而实现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促进对知识的内化与吸收
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中,“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化和吸收阶段是学生巩固并应用演讲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阶段,该阶段的教学时间分割作用以及教学知识与实践融合的特征是“确保学生‘学’的主体地位的必要条件,通过保障必要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倒逼教师放弃照本宣科、面面俱到,把教学重点放在系统化知识结构的讲解上”[1]。这一过程可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有效巩固上一个环节的学习成果,以思考、实践的形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内化吸收,进一步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英语演讲课程的知识体系与教学重难点内容。
三、“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策略
为了有效地划分教学时间,教师应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演讲技巧,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具体的应用策略。
(一)精准对应英语演讲课程教学目标,优化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需要优化教学和学生讨论环节的时间分配,促进二者与知识吸收环节的有效融合。同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对课程设计以及教学目标设定等内容进行优化,以更好地开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三阶段教学。[2]
在优化教学目标方面,教师应考虑学生英语演讲水平的差异和个性化需求,设定可实现且可衡量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演讲技巧、语言运用和逻辑思维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可以包括提升发声能力、肢体语言运用、目光交流技巧,以及流利、准确地用英语表达观点和进行逻辑思辨等内容。教师可参考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来确定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如在口头表达方面要求学生使用恰当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演讲技巧方面要求学生运用手势、声音和舞台空间等要素。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能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英语演讲能力。同时,教师可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个性化需求,用合适的方式设定差异化、阶段化的教学目标。[3]例如,在教学初级阶段,教师可设定学生能清晰表达个人观点、使用基本演讲技巧和简单语言完成英语演讲的目标;而在教学高级阶段,教师可设定学生能自信演讲、运用高级演讲技巧、综合性语言和完善逻辑思维完成英语演讲的目标。
在优化课程内容设计方面,教师应系统地规划课程内容和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序地掌握不同主题和技能要点。在设计教学大纲时,教师可以将英语演讲课程分为不同的单元,每个单元涵盖特定的主题和演讲技能要点。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设立自我介绍单元、辩论单元、演讲技巧单元和演讲主题单元。在每个单元内,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法和评估方式,将演讲基本知识结构、语言运用和词汇扩展、演讲声音控制训练等有效地融入各主题单元教学中,以便学生了解课程框架,合理安排学习进程与学习时间。
(二)优化课程的讲授阶段,精讲单元教学主题重难点
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在课前所制订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讲授环节,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侧重基础理论讲授的教学方式,精简课程内容,细讲课程重难点,使学生能够明确整个知识体系框架与课程的重难点,对教学内容的主次形成明确认知。同时,教师需要在知识讲解过程中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实践,为吸收内化环节、互动讨论环节留白。教师在传授英语演讲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将英语演讲知识进行实际运用的方法。
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讲授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单元主题与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将演讲技巧、人际沟通、演讲结构和逻辑表达等基础知识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演讲技巧方面,教师可以重点讲解语音语调、准确发音和语速掌控等技巧,并且应引导非母语学习者注意发音问题,如停顿、连读和重音的运用;在人际沟通方面,教师可以针对本次课程的教学重难点,精讲如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等有效的非言语交流方式;在演讲结构和逻辑表达方面,教师可以对本次课程内容及单元知识体系进行提炼,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总结性地升华表达,概括课程内容的教学内核与语言表述逻辑,突出精讲内容的逻辑性。基于此,教师针对凝练的主题内容进行分析,讲解如何有效使用话题句、过渡词和段落介绍衔接演讲内容,培养学生严密的论证思维和高超的演讲技巧。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将案例教学与课程精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深入挖掘数字化教学资源,结合精讲内容与英语演讲知识结构,选择与教学方向相符合的演讲实例视频或名人演讲案例,并融合不同风格、主题和表达方式的演讲知识开展课堂教学。在分析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演讲者的语言运用、声音表达、肢体语言以及演讲结构等方面,分析演讲案例的整体思维逻辑,为后续课程的开展以及不同教学阶段的分割打下基础。
(三)完善任务导向型的知识内化吸收环节
在运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完成讲授环节后,为了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优化整体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引入内化吸收环节作为中间环节。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结合英语演讲知识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以实践的形式实现学生对教学知识的内化吸收。学生通过思考与实践,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融入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并应用到实际的演讲情境中,巩固自身的学习成果,确保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效。
在设计练习任务时,教师应结合课程讲授环节中的“留白”内容,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和需求确定合适的任务类型。任务类型包括主题演讲、辩论演讲和角色扮演等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内容则需要围绕“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上一个讲授环节的精讲内容进行设计。其中,主题演讲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研究特定主题,提升他们对演讲主题的理解能力和对演讲内容的组织能力;辩论演讲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分析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实践过程中更熟练地运用演讲技巧,表达观点,碰撞出思想火花;角色扮演则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练习演讲,锻炼他们在实践中的应变能力,进而巩固学生在教师讲授阶段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基于此,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根据教学效果反馈,教师可以精准判定学生的学习薄弱点,针对学生的个人学习情况,提供专业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改进演讲技巧与优化英语表达方式。这一过程充分发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优势,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理解。
(四)强化课堂讨论的全过程引导,促进“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落实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讨论环节是学生内化吸收的重要反馈环节。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为了确保讨论的专业性,教师应结合讲授阶段与内化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讨论主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每个小组的成员应有明确的角色分工,以确保讨论有序进行。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提供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分享观点、提出问题并借鉴彼此的经验,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能够产生思想碰撞、激发灵感的火花,同时培养责任担当意识和协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性思维。[4]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更全面地掌握英语演讲的知识与技巧,培养自身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基于此,在讨论阶段,教师需要结合小组讨论成果,担任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提出与课程教学方向一致的英语演讲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在总结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这要求教师有能力甄别出学生讨论中的关键点和问题,并将其归纳整理为简洁、明确的总结性言论。教师可以提供范例来说明讨论的关键要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为其提供深入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四、结语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在应用探究过程中,基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实践策略,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演讲技巧,促进专业英语演讲人才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赵枫,刘长海.对分课堂:劳动教育专门课程的有效教学结构[J].上海教育科研,2022 (5):17-22.
[2]赵慧,温艳冬.基于对分课堂的Java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合作学习模式[J].计算机教育,2024 (4):204-208.
[3]赵婉莉,张学新.对分课堂:促进深度学习的本土新型教学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20):47-49.
[4]任美睿,郭龙江,张立臣,等. 融合对分课堂教学法与协作“教与学”的创新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4 (4):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