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深入探究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学生沉默现象,通过使用Nvivo12分析软件对课堂观察的田野笔记和访谈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发现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学生沉默具体表现为课堂习惯、消极回应与隐性参与三种现实表征,并据此提出了教师应对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学生沉默的相关策略:理解并引导学生改变沉默的课堂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话语互动;辩证看待作为消极回应的学生课堂沉默,做到因材施教;承认学生在课堂中作为一种隐性参与方式的课堂沉默存在。
关键词:课堂话语互动;学生沉默;现实表征;策略
课堂话语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它既是学生内化知识、协商意义的过程,也是展示教师知识、理念和经验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表现自己来实现‘自我发现’的过程,同时,也是通过‘倾听’来实现‘相互发现’的过程。”[1]然而,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中由原来的积极活跃变得不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沉默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课堂教学呈现出教师“一人堂”的现象。目前,对课堂沉默现象的理解往往带有消极色彩,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沉默也可以被视为学生的一种无声参与方式。新课改之后,学生在课堂中似乎得到了表达或沉默的自由,但实质上这种看似自由的选择却显示出教师对学生沉默权与话语权的种种限制。学生沉默对课堂教学、学生学习以及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重要影响。[2]因此,将提升教育质量工作落实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关注并理解学生在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展现出的多种沉默形式是探索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水平、深入研究课堂中学生沉默现象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关于课堂沉默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围绕课堂沉默的内涵、影响因素、价值和应对策略展开。彼得雷斯(PetressK.)指出课堂沉默产生于学生被教师期待做出回应的空隙之间。[3]这种沉默不仅是那些拒绝或无法直接回答问题的学生的原因,还反映了学生真实水平与教师期望之间的冲突。刘向前认为,课堂沉默是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所呈现出来的无声且无固定语义的非言语交际行为。[4]美国学者凯瑟琳·舒尔茨(SchultzK.)认为沉默是学生对课堂的一种参与形式,用来表示抵制、权力、保护、对创伤的回应、创造性和学习的时空。[5]吴绍萍则认为沉默是一种课堂交流方式,是深入思考的表征,对教学具有警醒作用。[6]课堂交流的方式不仅限于口头语言表达,无声的沉默也应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并得到教师的认可。交叠的回应和集体的沉默并非偶然,而是师生共同建构这场互动的结果。[7]总之,课堂沉默的意蕴丰富,本文主要关注课堂中学生沉默,通过查阅及梳理已有文献得出,学生在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沉默具体表现为课堂习惯、消极回应、自我保护、无声反抗、隐性参与等几个方面。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本文采用人种志的研究方法,通过参与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试图对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学生沉默现象进行探究。本文首先选取了N市三所不同水平的初中,分别为B中学、G中学和H中学。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研究发现,G中学非常重视课堂话语互动研究。同时,笔者在该中学进行实习,因此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性,能够进一步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数据。通过初步观察与了解该校各年级三名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在征得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同意后,笔者选择W教师所在的八年级八班和九班作为研究的班级。在研究期间,笔者共计听课三十余节,包括听说、阅读、写作以及习题课等多种课型。在为期一周的无目的观察后,两个班级各选择三名学生作为本文的跟踪对象,对其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观察与深度访谈。六名学生在W教师的英语课堂上经常处于沉默状态,但其沉默的现实表征有很大不同,其学习成绩也有所差异。其中,Q同学和Z同学英语成绩较差,L同学和X同学英语成绩中等,J同学和C同学英语成绩较好。
根据人种志研究的特点,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确保研究的信度与效度:采用不同的资料收集方法;在进入田野观察时仅向教师简要说明研究的大致方向,未透露具体的研究细节;通过长期的田野观察工作,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客观看待田野信息,力求客观准确地描述学生在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沉默现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笔者通过对W教师的英语课堂教学情况和六名学生深入的观察与叙述式记录,结合半结构化深度访谈,借此了解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真实想法,并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
本文采用扎根理论思路与Nvivo12分析软件对课堂观察的田野笔记和访谈资料进行质性分析,通过词频分析和三级编码,验证研究的有效性与实际可操作性,为本文研究结论提供实践效果支撑。
(一)词频分析
对田野笔记以及访谈文本进行词频分析发现(见图1),除同学、教师,课堂沉默等观察主体之外,频次高的依次为思考、回答、问题、参与、学习、发言等关键词,表明学生在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的沉默更多倾向于对问题的思考和发言的准备,沉默背后是一种隐性的课堂参与方式,体现了学生课堂沉默的价值意蕴,也证实了本文的研究价值。
(二)编码分析
从田野笔记和访谈资料中对学生课堂沉默要点进行摘取和重新组合,对文本资料进行梳理归类及编码,得到以下三级编码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学生沉默的现实表征有课堂习惯、消极回应、隐性参与三个一级节点。而且,每个一级节点可以划分出多个二级节点,并以此为树节点涵盖各类三级节点。
1. 课堂习惯的节点分析
在课堂习惯一级节点下,二级节点外界影响包括课堂氛围、课堂位置和好学生效应,具体表现为学生受沉默的课堂氛围影响,碍于自身在课堂中的特殊位置,以及依赖于好学生的课堂回答;形式在场主要包括学生因在课堂中无聊和认为没必要参与课堂活动而体现的沉默;内向主要表现为学生不善于表达或羞于表达。在此节点下学生课堂沉默习惯的产生主要受课堂环境、自身性格及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2. 消极回应的节点分析
在消极回应一级节点下,二级节点自我保护包括语音语调羞怯、对答案把握不准,拿不定主意和无知的紧张与焦虑,体现了学生在学科知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欠缺与不自信;顾虑包括害怕老师批评、同学取笑和保持低调从而树立正面形象的需求,体现了学生对待他人评价的态度;抵抗包含抵制高压控制权威、反抗教育者和表达不满三个节点。
3. 隐性参与的节点分析
在隐性参与一级节点下,二级节点自我参与包含认知参与、思维构建和情感投入,课堂中学生尽管表现沉默却在进行深度的思考,沉默的表面下是学生内心情感层面对所教所学的深度认同和积极投入[8],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心灵的觉醒、智慧的跃动和情感的升华”[9];倾听他人包括倾听同辈与倾听老师两个节点,学生在沉默中通过倾听他人达到课堂参与的效果,在倾听中不断丰富自己的认识与理解。
四、研究结论
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处理与分析,研究发现学生课堂沉默现象具有多种不同的表现。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全面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课堂沉默行为,并将其作为促进学生课堂参与、提升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
(一)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学生沉默的现实表征
1. 作为一种课堂习惯的学生课堂沉默
将课堂沉默视为一种习惯,意味着学生沉浸在个人世界里,不与同学交流。具体表现为:囿于多数的学生保持沉默,课堂上主动发言反而会被误解;教师的长期不关注以及积极发言的学生弱化了沉默者的表达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成为“隐身人”。教师的期望,同伴对待发言结果的态度以及教学模式等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课堂文化会影响学生的发言方式。[10]随着沉默者数量的增加,打破沉默就变得越来越困难。当大多数学生都选择保持沉默时,主动发言的学生反而成为另类。囿于沉默的课堂氛围,以及好学生已经发表过看法的正向反馈,一些学生表示没必要再复述一遍相同的回答,因而成为随大流的课堂沉默者。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以及所采用的课堂管理方式息息相关。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无法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情况,导致部分学生逐渐游离课堂教学,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沉默便成了一种课堂习惯。
2. 作为一种消极回应的学生课堂沉默
课堂话语互动中消极回应的学生因担心出错、害怕他人的负面评价,以及存在抵抗情绪而表现出自我保护、顾虑、抵抗的课堂沉默,这种态度表现为对可能会导致出错的情况感到不安,害怕在群体中出丑,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抵制权威、反抗教师、发泄情绪的倾向。初中生在英语课堂上保持沉默,主要源于自身语音语调羞怯以及自我效能感不高。另外,保持低调、不惹事端等原因也可能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选择保持沉默。当大多数同学都选择保持沉默时,那些积极参与的学生反而可能被视为“出风头”,这种消极的文化氛围会长期影响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积极性。当然,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常具有叛逆心理,他们会挑战教师的权威。这种挑战不仅表现为在教师不在场时扰乱纪律,还表现为故意保持沉默来对抗教师的提问。
3. 作为一种隐性参与的学生课堂沉默
作为一种隐性参与的学生课堂沉默是指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着自我参与和倾听他人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均可作为评判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重要指标。处于隐性参与状态下的学生沉浸在个人内心世界里,通过在头脑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积极的认知加工与思维建构来不断获得自我满足。适度的课堂沉默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思考空间,有助于他们对知识进行内化和吸收。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才能够感受到收获知识的满足与幸福。有时思维的迸发也是一种意料之外的收获,而情感上的共鸣更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其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
(二)教师应对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学生沉默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英语课堂话语互动中,学生沉默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应对学生课堂沉默、促进学生深度参与的具体策略。
1. 理解并引导学生改变沉默的课XJMPw5W2b2ahaaWmilggKi5UTHMpGxtEB9Fuo8kROhA=堂习惯,积极参与课堂话语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课堂沉默习惯的沉默者往往以一种随大流、无所谓、习以为常的态度对待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承担起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受挑战,参与课堂活动。首先,教师应在课堂提问环节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平等的发言机会,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脚手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学习挑战。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需要进行个别指导,教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理解,在课堂上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也可以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通过建立学习帮扶小组,以一带一的方式帮助学生走出学习困境。
2. 辩证看待作为消极回应的课堂沉默,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出现消极回应的课堂沉默,是因为部分学生认为课堂处于教师的控制之下,因而会产生挑战权威、抵抗教师、发泄情绪等课堂沉默表征。教师应该意识到,作为消极回应的课堂沉默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一种深层的情感需求,这些需求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难以直接表达。这些学生渴望得到关注、理解和积极的反馈,这一点可以被视作是教师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内在需求的一个重要窗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眼神、面部表情、动作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来感知学生的内心体验,化解学生课堂沉默的顾虑,理解学生课堂沉默背后的教育意义,鼓励他们积极融入课堂活动,促进其深度参与。同时,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消极沉默时,应保持冷静,调整好自身情绪,理解学生沉默背后的真实想法。在与学生交流时,教师应保持尊重、理解的态度,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减少学生的抗拒情绪,增进师生间的信任,从而促进课堂中的有效沟通,使学生从抗拒状态转变为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状态。
3. 承认学生在课堂中作为隐性参与的课堂沉默存在
教师应承认学生在课堂中作为隐性参与的课堂沉默存在。学生隐性参与的课堂沉默背后体现了学生的内在思考和知识加工,是一种自我对话与意义生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从知识输入到情感升华的融合共生。而大多数教师为了在课堂中避免出现沉默现象,往往没有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时间,导致课堂教学热闹有余而深度不足。教师只关注对话的形式而忽略了真正的内容,这正是教师过度“有为”的表现。因此,教师应把握好“有为”的度,保持适当的松弛感。教师也应努力做到“无为而治”,此时的“无为”并非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所作为,而是指教师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鼓励其自主思考、自我构建、主动参与。教师巧妙运用课堂话语互动的动态生成,促使学生发挥潜能以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困难与挑战。因此,当教师面对课堂沉默时,应以“无为”的态度和行为来确认和表达对学生的理解和等待。简而言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在课堂中意义生成的推动者。教师应适度包容学生的课堂沉默,审视课堂沉默的教育价值,理解学生的情感投入,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与课堂氛围。
五、结语
教育的本质既有如浓墨重彩的油画艺术,又包含着留白的水墨画韵味。真正的教育对话,并非仅限于师生间的言辞交流,还涵盖了课堂沉默。这种沉默不仅是一种主动倾听、领悟和深思的姿态,更是一种惊喜、感动和理解的表达。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沉默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课堂话语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机智地行动意味着在特定情境下能够看到学生所发生的事情,理解学生的体验,明白该情境的教育意义,知道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而且真正做正确的事情。[11]因此,真正的教育对话并非言说与沉默的单方面偏爱,而是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的过程。教师应保持倾听的品质,品味言语和沉默的不同特点,思考学生沉默背后的价值意蕴,审视教育对话的真正内涵,从而推动课堂话语互动的实践创新。要想实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构建理想的教育对话,教师必须虚心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达成教育的本真状态,使课堂对话不再局限于虚假的繁荣,而是实现真正的教育意义。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堂话语分析”刍议[J].全球教育展望,2013(11):10-20.
[2]陈祖鹏.权力与权利视域下学生沉默现象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1):56-61.
[3]Petress K.The Ethics of Student Classroom Silence[J].Journal of Instructional Psychology,2001(2):104.
[4]刘向前.论课堂沉默[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5][美]凯瑟琳·舒尔茨. 课堂参与:沉默与喧哗[M].丁道勇,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40.
[6]吴绍萍.课堂教学需要沉默[J].当代教育科学,2013(6):18-21.
[7]肖思汉.如何呈现一场课堂互动[J].全球教育展望,2020(12):13-26.
[8]程良宏,张瑾.作为学习参与的课堂沉默:意蕴表征、价值审视与引导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1(8):70-76.
[9]郑洁.关于学生课堂沉默问题的理性思考[J].教育探索,2011(11):24-25.
[10]谢翌,石建伟,邱霞燕.学生发言体验的现象学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13(2):50-55.
[11]马克斯·范梅南.教育敏感性和教师行动中的实践性知识[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1):2-2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