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背景下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路径

2024-09-24 00:00:00张雨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双减”政策的颁布对初中语文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教师应精心设计高质量的语文作业。高质量的初中语文作业要遵循多样性、发展性、创新性等设计原则。为破解当前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教师要致力于实现作业目标梯度分级,类型多元组合;聚焦语言运用,丰富语言实践以及巧用新媒介,提升作业创新性。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路径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也提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严格控制作业数量,“用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获得典型而深刻的学习体验”[2]。可见,语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作业,致力于提高作业质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作业需求。据此,本文以提升初中语文作业的质量为目的,聚焦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原则和当下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探究可行性的设计路径,从而助力初中语文作业提质增效。

一、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原则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术界对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设计原则的认识并非完全一致。有学者指出,高质量作业设计应关怀学生、发展学生个性并能使学生学会学习[3];也有学者指出,高质量作业设计应具有育人性、统筹性、丰富性和智慧性[4]。学者们的观点之所以存在一定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因其理论依据或者逻辑理路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探讨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本文以《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新课标》为主要依据,梳理和归纳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原则。

(一)多样性

“双减”政策提出“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5]。所谓“分层”,黄伟教授认为就是根据难易程度或功能将作业分为若干个层次[6],也就是说,作业的设计要实现难度分层,由易到难,契合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水平;所谓“个性化”,旨在强调作业的设计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符合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满足学生的多元需求。这就意味着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遵循多样性原则,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作业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是目标层次的多样。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认知维度来看,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既要包括记忆、理解、运用等基础能力目标,又要包括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能力目标[7];从知识维度来看,作业目标体系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8]。这一目标分类明晰了学生在语文作业完成过程中所要形成的能力层次和所要获取的知识类别,并能兼顾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这表明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呈现出不同的能力水平标准,有意识地帮助学生逐步实现不同能力的进阶。

二是内容和形式类型的多样。按照作业内容划分,作业类型有倾听、交流、阅读、写作等本体性作业和主题拓展、内容拓展、形式拓展和综合拓展等拓展性作业[9];还可以将其分为诊断性作业、导向性作业、形成性作业、总结性作业等类型[10]。按照作业形式划分,作业类型可分为跨学科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等多元作业设计形式。[11]可见,教师要深化对初中语文作业类型的探索,开拓多元领域,实现作业“质”的飞跃。这也意味着,在“双减”政策背景下,语文教师要转变作业设计理念,避免设计单一化的作业类型,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选择和组合多样化的作业类型,拓宽学生的学习选择空间。

(二)发展性

毋庸置疑,语文作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树立“增值思维”,借助作业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有效发挥出作业的发展功能。[12]“双减”政策提倡高质量的作业应“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13],这表明高质量的作业要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导向”这个关键点,其本质是要求语文作业设计要遵循发展性原则。

《新课标》对此明确了方向,即“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14]。根据《新课标》中语文课程目标要求可知,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能力为基础。[15]基于此,语文作业设计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包括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和内化语言,积累个体语言经验,增强语言的感知力和敏感度。同时,语文作业也要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和认识到语言文字的特殊魅力,增强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师不仅要设计促进学生积累、整合与建构语言材料的作业,还要在作业中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语言运用过程中深入理解语言所蕴含的智慧,从而增强学生对国家语言文字的认同感。

(三)创新性

无论是“双减”政策提出的富有弹性和满足个性的作业设计要求,还是其提出的克服机械、无效作业等建议,都要求高质量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具有创新性。唯有创新才能求“变”,从而改变扼杀学生个性特点的单一化作业形式。《新课标》也提倡语文作业设计要不断创新,如设计跨学科创意表达,增强探究性、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16]

需要注意的是,在作业创新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语文作业的“变”与“不变”。一方面,“变”的是传统语文作业的僵化程式,具体包括减少枯燥、重复的作业,优化作业训练要点,提升作业思维含量。这是因为旧的作业形式和内容存在着种种弊端,正如教育家叶圣陶所说,旧式教育不问所学的内容对学生的现实生活适不适合,只会养成记诵广博的“活书橱”、学舌巧妙的“人形鹦鹉”。[17]因此,破除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病是作业实现提质的关键环节。另一方面,“不变”的是语文作业仍然要彰显语文学科的本质,始终围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一核心。

教师不能一味追求作业创新而让语文作业失去本色。总之,创新不是作业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智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才是其旨归。

二、初中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困境

(一)作业要求统一,学生的选择空间小

林崇德教授认为学生的心理能力的个性差异存在种种表现,发展水平、方式、类型、范围各有区别,只有进行因材施教,才能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18]因此,语文作业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使作业符合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

然而,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教师往往设计统一性的作业,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这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作业目标统一。无论是后进生还是学优生,作业的学习目标和难度系数均一致,缺乏梯度分层,未能精准聚焦不同学生的语文能力差异,导致学生没有选择空间。目标和难度统一的作业设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究其原因,则是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风格、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综合考量。二是作业类型单一。填空、背诵、抄写、写作等类型是语文作业的常见形式。教师尤其重视读写类作业设计,较少关注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以碎片化的巩固性作业为主,缺少连续性的拓展探究类作业。因此,作业的育人功能难以充分发挥,狭窄的作业选择空间会逐渐消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教师重知识巩固,轻迁移运用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和习惯,需要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19]也就是说,语文作业所要培养的语用能力需要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实现,即学生在反复的语言实践中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从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然而,在实际的作业设计中,语文教师更注重语文知识的复习与巩固,作业设计仍以接受式练习为主,或让学生背诵默写精彩的语段,或让学生复习课文所学内容,较少为学生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例如,有教师将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8课《中国石拱桥》的作业设计为:一是熟读课文并复习所学内容;二是完成课后习题。显然,该作业设计缺乏具体的学习情境,忽视对学生运用说明文文体阐述事物的能力培养。长此以往,学生会对作业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仅停留于记忆层面,难以在迁移运用中有效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语文作业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等语言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建构语言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三)作业形式机械,训练内容封闭

从作业形式上看,初中语文作业具有机械化倾向,缺乏灵活性和综合性,主要表现为:以书面作业为主,缺乏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以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主,忽视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教师往往热衷于实施“题海”战术,让学生以刷题的方式进行机械化训练,而答案唯一的填空、惯性式背诵、重复性抄写等类型则成为语文作业的常见形式。从作业内容上看,初中语文作业缺乏开放性,思考空间狭窄,较少涉及体验性、探究性等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的作业。教师往往围绕考点设计题目,作业内容具有应试化倾向。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初中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在此背景下,考点在作业设计中占据主导地位,师生往往将更多时间用于应试训练。

三、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的设计路径

(一)目标梯度分级,类型多元组合在班级授课制中,教师往往没有充沛的精力为每位学生设计个性化作业。

而高质量的初中语文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在同一作业主题下设定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多样的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对作业产生亲切感,树立主人翁意识。

例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背影》的作业设计可分为两个环节:一是独立探究环节。第一题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由教师提供的两篇名作,摘抄精彩语句,并与课文的语言进行比较赏析;第二题要求学生以“爸爸,我想对您说”为题,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手法写一篇小作文。二是合作探究环节。师生、生生之间进行交流对话,讨论和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根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可知,“一旦将目标置于分类表中的特定单元格内,我们就能系统地开始解决帮助学生达成目标这一问题”[20]。《背影》的作业设计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理解、运用、评价、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且难度系数不一,能够较为全面地兼顾学生的学习差异,富有梯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在作业类型上,《新课标》提倡作业设计“要合理安排不同类型作业的比例”[21]。而《背影》的作业设计将写作类、阅读类、探究类、讨论交流类作业进行多元组合,综合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不仅拓宽了学生的作业选择空间,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聚焦语言运用,丰富语言实践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22]可见,教师不仅要明确语文作业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要突出语文作业的实践性特点。对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学习迁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听、说、读、写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并融入语文作业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言活动中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的丰富意蕴,从而形成个体语言经验。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6课《春望》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春望》与杜甫的另外一首诗《月夜》进行比较赏析,写一篇不少于三百字的评论文。教师应提示学生适当圈画关键词,从语言、内容、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作比较。在交流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主题诗歌分享活动。这一作业设计综合了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为学生搭建了赏析语言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比较不同文本语言的特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

(三)巧用新媒介,提升作业创新性

人工智能背景下,将涵盖文字、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新媒介融入语文教学已经成为现代语文教育转型的重要趋势。对此,《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学习跨媒介阅读与运用,体会不同媒介的表达特点”[23],这意味着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媒介素养。因此,教师可以从跨媒介赏析文本角度来设计语文作业,破除作业机械、封闭的弊病,实现作业形式和内容的创新。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济南的冬天》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成这样一项作业:将文本《济南的冬天》与纪录片《济南的冬天》进行比较,探究语言文字描述的济南的冬天与多彩的声像画面中展现的济南的冬天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思考二者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这一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比不同媒介的表达方式,评析影像和文字在传情达意上的不同特点,在辨析中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同时,为了给予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教师不应对此设置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根据个人观点给出合理的理由即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作业设计过程中要避免主次颠倒,明晰语文作业的主要学习内容是语言文字,所利用的新媒介只是起辅助教学作用。

四、结语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语文学习规律和个性化学习需求,还应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持续且深入的研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教学方式,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探究高质量初中语文作业的形式和内容,助推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5][13]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21(10):2-7.

[2][14]][15][16][21][22][2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8,48,5,48,48,1,16.

[3]李臣之,张潇云.论“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设计[J].教育科学研究,2023(3):55-61.

[4]李晨辉,李红恩.“双减”背景下高质量作业的设计原则[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98.

[6]黄伟.素养本位下的语文作业改革与创新[J].语文建设,2022(1):4-8.

[7][8][20]L·W·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5,7.

[9]方建兰,汪潮.“双减”政策下语文作业的设计趋势[J].语文建设,2021(22):4-9.

[10]黄金丽.“双减”背景下语文作业设计类型与通用方式[J].语文建设,2022(11):32-35.

[11]王晶莹,周丹华,李想,等.“双减”背景下的家庭作业:问题回顾、作用机制分析与提质增效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1):57-63.

[12]吴欣歆.核心素养背景下作业发展功能的实现[J].中学语文教学,2022(1):4-8.

[1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64.

[18]林崇德.学习与发展:中小学生心理能力发展与培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3.

[19]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