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职业倦怠是一种常见的职业疾病,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职业倦怠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着负面影响,制约着教师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三个维度出发,指出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突出问题。为此,本文从提升教师情绪管理能力、营造进取型学校文化氛围、健全教师激励机制、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以期缓解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
关键词:三维度理论;职业倦怠;小学教师
职业倦怠是当代社会较为常见的一种职业疾病,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1]教师的职业倦怠不仅会对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消极影响,也会对学生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导致学生出现明显的心理问题。[2]对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进行检视不仅有利于建立教师自我调节机制,提高教师教学、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的内涵
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面对过度的工作要求或压力时所产生的身体和情绪的极度疲劳状态,最终表现为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机能失调。教师职业倦怠是2013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教育学名词,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紧张状态下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教授克里斯蒂娜·马斯拉奇(Christina·Maslach)等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模型,它具体包括情绪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 、去人性化(Depersonalization)和低个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3]其中情绪衰竭,具体症状表现为对生活没有活力,对工作没有热情,处于情绪低落、身心俱疲的状态;去人性化,具体症状表现为对工作对象和环境持冷漠态度;低个人成就感,具体症状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工作体验和工作能力有所怀疑。此模型不仅应用于社会工作,对教师职业同等具有适用性,这种三维度模型反映了教师职业倦怠的本质和内涵,是教师职业倦怠研究的理论基础。
将马斯拉奇等人的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既是对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进行适用性的求证,也为本文提供研究和分析的视角和维度;同时也能发挥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的实践性,以期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推动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二、三维度理论视域下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检视
职业倦怠是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机体失能状态,在教学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职业倦怠成为该职业的痛点。根据职业倦怠三维度理论分析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可以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低个人成就感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情绪衰竭明显,情绪管理困难
小学教师在三维度理论视域下的情绪衰竭方面主要表现为对教学工作和科研任务失去兴趣和热情,缺乏创造性和主动思考,情绪管理能力差且出现情绪低迷、紧张、内耗、焦虑等状况。
近年来,小学教师大多为“90后”“00后”的年轻教师,年轻一代教师受社会大背景、自身教育和年龄限制等原因影响易产生急躁、紧张和焦虑情绪,抗压能力较弱,情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研究表明,教师的情绪状态不仅影响教师的自身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也会对学生的认知、动机和行为系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当教师处于情绪不稳定或低迷状态时,教学和育人工作效率大打折扣,学生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和成长。同时,小学教师面对学校、家长以及社会等压力时,易出现消极工作、心情低落等状况,这种情绪衰竭问题会对教师本人及学生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去人性化突出,疏离人际交往
小学教师扮演着多重身份,在面对繁重教学压力和心理压力时,她们深感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小学教师易对学生和同事表现出冷淡的态度,回避人际交往,使得小学教师与学生、同事、家长等各方产生沟通障碍问题。
小学教师在去人性化方面会刻意与各方工作对象保持距离,对工作敷衍了事、缺乏热情,导致个人发展停滞。由于大多年轻小学教师承担的任务繁重,教学工作、人际关系和情绪调节等经验欠缺,在内因和外界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部分小学教师存在“躺平”“佛系”的工作态度。长此以往,这会造成教师自我封闭、思想行为不上进等问题,对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学进程和质量、人际关系的发展都会造成负面影响。
(三)低个人成就感,教学创新能力下降
小学教师在低个人成就感方面存在自我消极评价,自我怀疑的工作体验,工作成就感较低。近几年,许多教师因感到工作枯燥、琐碎而选择辞去工作,投身其他行业。小学教师的教学对象年龄较小、心智不成熟,因此她们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在社会普遍看重分数、升学率的背景下,小学教师承担的身心负担越来越重,导致小学教师易出现低个人成就感、低工作满意度的问题,且离职倾向较高。
部分学校和家长对小学教师存在过高期望,对小学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且在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职业发展易受到全社会关注及讨论,这些都会造成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导致教师失去教学创新的热情,还可能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他们不愿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这不仅限制了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也阻碍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四)工作任务繁重,身心健康问题严重
小学教师工作种类繁多,不仅要完成教学工作,还要承担行政工作,并对学生进行课后辅导以及做好定期家访、班会等工作。教师工作时间较长,生活作息混乱,这也大大减少了小学教师的休息、学习、反思的时间,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个人专业学习,不利于缓解小学教师的压力,易产生身心健康问题。
小学教师作为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环境的群体,工作强度较大,易出现各种职业病,如腰椎间盘突出、声带受损、颈椎病等。小学教师长期压力过大,不能得到及时缓解,易导致她们身心健康和职业倦怠问题日趋严重。
三、三维度理论视域下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始终是教育行业的热点问题,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根据职业倦怠的三维度理论探讨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应对策略,从提升小学教师情绪管理能力、努力创建进取型学校、健全小学教师激励机制和维护小学教师身心健康四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一)提升小学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缓解教师紧张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并由此产生良好的培养效果。小学教师情绪的好坏不仅影响自身的生活和工作,而且会影响同事、学生、家长的情绪。情绪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提高小学教师工作积极性和生活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更有益于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工作环境。提升小学教师情绪管理能力,缓解教师紧张情绪尤为必要。
第一,学校可根据工作安排表挑选合适时间组织小学教师旅游活动,调节教师情绪,释放工作压力。第二,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情绪管理辅导和咨询机构,提供小学教师情绪问题倾诉和解决的渠道;也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开展讲座、会议,提供小学教师学习消化和避免情绪问题的知识技能平台;还可组织情绪管理教育培训,适时进行调查问卷或访谈,了解和诊断教师的情绪问题。第三,小学教师要主动参加专家讲座会议、情绪管理培训活动,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和掌握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教师还要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养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锻炼的习惯。这样小学教师不仅可以做到劳逸结合,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还可以释放压力,减少和规避情绪问题。
(二)营造进取型学校文化氛围,凸显小学教师价值与贡献
学校文化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学校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益于提高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取型学校文化是指师生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学校文化环境。具体包括学校绿化、班级布置等积极向上氛围;教师间良性的竞争合作,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体等内容。学校要营造进取型学校文化氛围,让教师在良性的竞争合作中体会个人与团队的价值,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在反思中进步。
营造进取型学校文化,需要学校管理层职权分明,避免教师工作重复和资源浪费,尽可能减少教师除教学外的工作,让教师有充足的时间休息和学习;学校为教师创建学习平台,收集和筛选各种学习资源,拓宽教师的视野和知识面。教师的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的缓解有重要作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文化建设和提高教师社会情感能力,预防或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5]学校要尊重和支持教师的教学工作,为各科教师布置合理的教学任务,并对积极完成任务的教师予以嘉奖,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三)健全教师激励机制,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应完善教师激励机制,充分考虑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完成情况、心理健康状态、团队合作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创造能力等,不局限于班级学生成绩、教师论文发表数量及科研项目获奖情况。要健全教师评价机制,将小学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教学态度、学术成果等维度纳入教师考核机制中,有利于学校对教师进行全方位考核,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校还应实施人文管理,进一步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和教学奖励、监督机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合理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降低教师的职业压力,较好提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对降低教师的职业倦怠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6]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考核应坚持多维度和全面性的原则,综合评价教师的价值与贡献,避免过度重视学生分数和升学率,扼杀教师工作积极性。学校应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引导老教师带领新教师,推动教师间合作共处、良性竞争,并对优秀的教师团队和相关成员进行嘉奖,以此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四)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维护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合力
第一,政府要引导社会对教师的正面舆论,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小学教师教育优势、价值方面的宣传推广,营造尊师重道的社会氛围。政府还应有效引导社会群体对教师职业设定合理的期望,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协同共育的环境。第二,政府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教师职业评价机制,将教师心理健康这一维度纳入教师职业评价机制中,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教育贯彻到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教师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教师学习过程中去,完善教师选拔和任职机制,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第三,学校应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大力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完善校内心理咨询系统,通过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动态观测教师心理状态,培养教师积极向上的个性品质。[7]第四,学校应邀请心理专家开展讲座,引导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并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鼓励小学教师积极沟通交流、加强合作,在交流和合作过程中,促进教师捕捉和模仿积极情感和行为,弱化弥散在教师群体内部的消极情绪。[8]
四、结语
当前,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社会及学校对其心理健康关注度不够,导致一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乃至道德失范行为。教师的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工作效率、情绪、价值观等,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影响,因此国家、社会、学校、家长以及教师自身都要对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加强关注和维护。
参考文献
[1]郭晓华.一位乡村小学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叙事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22(8):63-69.
[2]夏扉.心理资本对教师职业倦怠影响研究——基于528名在岗教师的调研[J].江西社会科学,2017(7):250-256.
[3]Maslach C.,Jackson S.E.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81(2):99-113.
[4]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20-27.
[5]刘珈宏,冯剑峰,秦鑫鑫.中小学教师从教动机对职业倦怠感的影响研究——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中介作用[J].教师教育研究,2023(2):97-104.
[6]李宜娟,张景焕.环境因素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J].教育科学,2020(2):71-75.
[7]黄禄娟.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应对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2(2):63-65.
[8]高昕,魏峰,周晓璐.教师职业倦怠的多维审视——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3(2):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