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为解决当前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小学劳动教育有机融合,有助于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品质以及提升劳动能力。学校可以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和组织研学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促进二者融合;教师须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提升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小学生应积极向内寻求自我发展,亲身实践,知行合一,促进劳动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劳动教育;现实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的竞争。”[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和农耕文化等,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挖掘内在价值,将其与小学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培育出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优良劳动品质以及出色劳动能力的新时代少年。
一、当前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挑战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以来,我国颁布了系列劳动教育类的政策文件,使得劳动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下从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能力和劳动品质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未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随着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一些不良的文化导向在网络中肆虐,这对我国小学生的劳动价值观产生极大的冲击。部分小学生出现了被“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影响的现象,导致他们存在缺乏劳动自觉性和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等问题。同时,部分小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评价标准上存在一些误解。例如,多数学生认为以教师为代表的脑力劳动要比以清洁工为代表的体力劳动更光荣。[3]这不仅贬低了体力劳动者,也易使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产生认知偏差,忽视体力劳动的重要性。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破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旧观念。而目前小学劳动教育多停留在知识传授层面,小学生很难将其内化为自我的价值观念。
(二)劳动能力不足
当前小学生对复杂劳动技能的掌握较为薄弱,而简单的劳动技能也掌握得不够扎实。小学生在校参与的劳动活动类型比较单一,多为清理、打扫教室类的活动,且由于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劳动效率较低,部分小学选择让家长代替学生进行劳动。这导致小学生在低年级时未能很好地掌握简单劳动技能,到高年级时难以充分掌握
复杂的劳动技能。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应实现全面覆盖+UIlNS+JU0kt83oG44DaByyVqidp46aLA/fluYy4W/g=、全员育人。然而,当前小学生的劳动知识主要依赖于劳动课程,且多数劳动课程在教室内进行,使得学生鲜有机会参与创造性劳动实践类活动,从而缺乏劳动经验,导致劳动能力不足。此外,部分教师因未接受充分的专业培训,劳动教育的专业知识储备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制约了小学生主动学习劳动知识、提升劳动能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缺乏优良的劳动品质
劳动品质是指个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所呈现出稳定且持久的行为方式和人格特点。如主动劳动、吃苦耐劳,积极参与集体劳动等。近年来,随着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各地小学生大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劳动任务。尽管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态度较为端正,但他们在自觉、主动的劳动意愿上却有所欠缺。不少小学生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通常是在教师的任务布置和指导下参与劳动,缺乏主动参与劳动的自觉性。此外,小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常趋易避难,面对挑战易抱怨和逃避,面对外界的诱惑则缺乏自制力。这种不良现象不仅影响了小学劳动教育的效果,也不利于小学生优良劳动品质的培育。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品质、精神风貌和思想精髓,涵盖了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的卓越成就。小学阶段劳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小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培养良好劳动品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意蕴和价值与劳动教育完美契合,将其融入小学劳动教育,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为小学劳动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中国古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等丰富内涵,这些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劳动价值观。针对部分小学生不愿劳动、不懂劳动真谛的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则有相应的教育内容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启示。例如,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介绍鲁班的典故,让小学生明白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均具有重要价值,激发小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同样蕴含许多代表中国伟大的劳动模范精神。诚然,劳动精神对小学生而言较为抽象晦涩,若仅通过“喊口号”的方式难以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在价值观,而劳动模范能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培育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的劳动精神。如典故《大禹治水记》便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体验主人公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体现出的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劳动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的劳动故事,学生可以加深对劳动的热爱,对中华民族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潜移默化中种下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的种子。
(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反映的工匠精神和农耕文化与劳动教育存在着密切联系。工匠精神是历代匠人劳动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了他们对技艺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小学生学习传统工艺,不但可以丰富自身的劳动知识和提高技能,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具体过程。例如,小学生在亲身体验陶艺制作的过程时,不仅可以学习有关陶艺的制作技巧,还能了解陶艺技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而了解人类在劳动创造过程中所展现的创新精神。同时,这一过程还能帮助小学生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感召力,进而加深小学生对文化和民族的认同感。因此,从整体来看,二者的有效融合是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知行合一”,教师将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提升小学生劳动能力的重要途径,正是将小学生的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此外,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同样存在珍贵的劳动教育资源。例如,古代农耕文化中所蕴含的耕作技艺、节气智慧等文化思想,均可作为教育资源丰富小学生的劳动知识。[4]总之,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小学生由“知”转到“行”,提升小学生的劳动能力。
(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的优良劳动品质
中华民族自古就崇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的优良劳动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在小学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小学生受到思想上的启迪,进而培育小学生的劳动品质。例如,古代先贤们强调勤俭节约的美好品质,提倡人应勤劳,要学会克制不合理的欲望。教师引导小学生诵读经典作品、领略传统艺术、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学生耳濡目染,自然会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进而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总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能使小学生在心中种下劳动的种子,培育具有优良劳动品质的新时代少年。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现实路径
(一)学校层面: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开展研学实践活动
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自觉开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劳动教育的工作。第一,小学应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丰富学校精神内涵,唤醒学生道德自觉的重要手段。小学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之一,进而融入小学劳动教育。小学可以从校园环境、社团活动和仪式课程入手优化校园文化。[5]一是在小学校园的墙面上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区,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结晶,让小学生近距离感受劳动的价值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二是小学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劳动社团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加深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三是小学可以借助校园广播、宣传栏等渠道,在劳动节前夕,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故事,在校园中营造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氛围。第MJpYKRtJ7gBiv2qtEPrDbg==二,小学可以通过开展研学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二者的融合。在小学阶段展开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为目的的研学活动,能使小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会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从而帮助小学生在提高劳动能力的同时对劳动本身有深刻的认识。在研学实践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小学生深入体会劳动的价值,并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劳动技能的训练。在参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智慧进行详细、生动的介绍。小学还应开设传统手工艺术课程,使小学生掌握一定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教师层面:理解劳动教育,提升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应提升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劳动教育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施方式并不仅限于专门的劳动课程或活动。相反,它应当贯穿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教师应明白劳动教育不是片面的体力劳动,也不是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在五育融合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价值。[6]教师应根据时代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等因素正确选择劳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手段。教师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小学劳动教育,才能够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其的共通之处。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自觉承担起劳动教育的使命,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和学科特点,巧妙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知识与技能、劳动价值观传递给学生。其次,教师应提升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组织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探究的能力,主要包括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能力和实施能力。[7]教师具备这一能力,能够更好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劳动实践,而劳动教育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应打破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之间的壁垒,使之融为一体,帮助学生更好地建构起“大知识体系”。同时,在跨学科主题教学时,教师既要选取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又要立足学生的真实生活进行教学设计,这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日常劳动实践过程中运用和迁移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语文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中的劳动场景和劳动榜样,与承担劳动课程的教师合作,引导小学生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当教师讲授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9课《端午粽》时,正逢端午节,语文教师可以与劳动课程教师合作带领小学生包粽子,以此还原课文中共同劳动的真实场景,使小学生对课文中所介绍的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不仅能够深刻地理解劳动精神,还能使其在劳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诚然,劳动教育可以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而成为涵盖多学科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以此更好地激发小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从而培育学生的劳动素养。
(三)学生层面:向内寻求自我发展,亲身实践知行合一
学校教育是推动学生劳动素养发展的外部因素,更为持久的是学生向内寻求自我发展。学生应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主动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趣味与价值。一是学生应主动内省。内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通过内省反思来提升自己的劳动品质,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例如,在小学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小学生应积极反思自己是否真正做到了勤俭节约、团结合作、积极进取。二是学生应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在小学劳动教育中,小学生应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做到校内与校外外在表现的一致性。小学生可以主动参与到家庭的劳动活动中去,通过亲身实践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小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或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实际行动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精神。
四、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劳动教育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论证了二者融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二者融合的现实路径。当然,本文还存在很多不足。如研究仅在学校教育范围内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小学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未能进一步扩展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之中。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学校—社会—家庭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实践策略,以期更好促进我国劳动教育发展。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党建,2020(12):4-7.
[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3]王晓杰,宋乃庆.我国小学生劳动素养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2):78-91.
[4]王琰.中华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思想意涵、时代价值及传承路径[J].理论探讨,2023(5):105-112.
[5]倪娟.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问题检视与机制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6):71-76.
[6]项贤明.劳动教育的理论意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8):44-52.
[7]蒋立兵,王依然.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践困境与超越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3(7):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