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困境及其对策

2024-09-24 00:00:00傅莞云曹越星邹汀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当前农村地区存在实际监护者难以有效照顾留守特殊儿童、留守特殊儿童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认识和留守家庭能获得的外部资源稀缺等问题。“背井离乡”的父母、“心力交瘁”的教师、“悬置社区”的家庭都进一步造成了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困境。因此,要实现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做到:第一,加强家校合作,以学校带家庭,提升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家庭养育质量;第二,发挥社区帮扶作用,以社区帮小家,为留守特殊儿童家庭提供必要帮助;第三,重视政府作用,以政策促帮扶,给予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有效支持。

关键词:农村;留守特殊儿童;成长困境;养育建议

近年来,我国不断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教育行政部门应“支持和指导中小学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及早发现并纠正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1]。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是纵观这一领域的探讨,学者们大多将眼光放在农村健全留守儿童的成长状况上,对于农村留守特殊儿童这一特定群体的关注不够全面。农村留守特殊儿童不仅面临着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一般困境,又存在着因其自身残疾所造成的特殊困境,使得他们的成长之路难上加难。因此,本文期望通过聚焦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困境,反思造成农村留守特殊儿童成长之困的深层次原因,为我国更好地解决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促进社会公平发展。

一、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现状

(一)放养状态下的亲子关系

申晓燕等人指出,由于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缺乏直接的家庭教育和亲情关怀,往往会导致亲子关系差或缺失,儿童早期信任感和安全感的建立困难[2],以致这些留守儿童学习困难、生活不能自理、人际交往障碍、心理问题严重,往往会产生孤独无助感。在亲子家庭关系中,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同样缺少家庭亲情的关怀。这种家庭关怀的缺失既是经济基础薄弱的农村家庭的无奈选择,也有着农村父母对残疾劣势的固有偏见。不可否认,在农村家庭中,经济上的薄弱是造成留守特殊儿童“被忽视”“被放养”的现实原因,但父母思想上对于“残疾”的劣势偏见却是亲子关系冷漠化的重要原因。调研发现,农村父母经常强调“花再多的钱养他也不可能比得过正常的孩子”“投那么多钱,又不能像正常人一样”之类的话语。当养育过程中的付出开始以回报来进行算计,人作为人的本质属性便异化为了商品属性,人成为可以通过对人类肢体结构功能的良莠来判断其价值高低的商品。这也就不难看出为何一些农村父母会持有“自己解决好孩子的温饱问题就已经是种恩赐了”的观点,因为在商品化视角下,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养育价值”是远不如健全儿童的。

(二)经验主导下的养育照顾

部分农村家庭的实际照料者并不能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来养育留守特殊儿童,使得他们的成长不仅要面对自身残疾带来的痛苦,还要遭受非科学、经验式养育下的“戕害”,可谓雪上加霜。由于年轻的父母在外务工,所以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多由其年迈的祖辈来进行照料。[3]祖辈以保证留守特殊儿童的温饱为主要职责,对他们的肢体和智力残疾的有效关注少之又少,依然遵循着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老规矩”来照养留守特殊儿童。例如,在调研一户脑瘫儿童家庭时,笔者发现“照料者”奶奶的特殊关照就是在饭点喂孩子吃饭,晚上陪孩子一起睡觉。可见,这种关照并没有真正有效地针对留守特殊儿童的“特殊性”,养育者对脑瘫儿童的养育依然采用的是对健全儿童的养育方式。而对特殊儿童的养育关键在于养育者要促进其身体机能的恢复,以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三)弱势眼光下的寄居生存

如果说家庭的非科学养育是对农村留守特殊儿童身体上的伤害,那么学校教育中教师群体的忽视则造成了留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不安。调研发现,大多数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存在难以融入班集体的情况。在应试教育横行的农村,升学率成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使得教师将大部分的目光聚焦在健全孩子身上,毕竟这些孩子才是能够提高升学率的主要人群,而留守特殊儿童仅仅是学校教育不得不纳入的“边缘人群”。因此,对留守特殊儿童的教育关照也就成为教师不得不做的“政治正确”。调研发现,越是临近毕业年级的教师往往对留守特殊儿童的关照越少,在检查背诵、批改作业和试卷等一堆令人忙得焦头烂额的“应试”教学事务中,教师不愿意也没有精力静下心来关注和辅导留守特殊儿童。这些留守特殊儿童成为学校中的“寄居者”,他们不属于这里的“竞争”,也融入不了这里。

二、农村留守特殊儿童成长困境的分析

(一)“背井离乡”的农村父母

为了给孩子提供优质的康复训练、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父母常常会选择前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寻求工作机会,以尽快提高家庭收入。[4]在养育过程中,由于留守特殊儿童对康复训练等医疗条件要求较高,所以父母也常常会将一些医疗技术先进的沿海地区、北上广等发达地区纳入自己务工地的选择中,以期在获得高劳动报酬的同时积累相关的社会关系,让孩子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农村父母与留守特殊儿童的分离是高昂康复费用下迫不得已的做法。

与一些积极寻求工作、提升家庭收入以更好地支持留守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农村父母不同,某些农村家长受封建落后思想的影响,存在着朴素的“面子”问题,认为家里有这样的特殊儿童是件丢脸的事情,从而选择逃避。外出务工就成了他们逃离村口“闲言碎语”的正当借口。此外,如果高强度的养育压力长期得不到缓解,留守特殊儿童的康复效果一直不理想,就会使父母陷入养育倦怠之中,以致出现支持留守特殊儿童康复治疗的“习得性无助”,进而导致农村父母在思想上主动“放弃”对留守特殊儿童的养育,自我“放逐”到其他城市以期待新的开始。

经济的困顿、面子的死守与坚持的无望都是造成农村留守特殊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的因素,这些因素影响着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的父母,深刻反映了农村留守特殊儿童与留守普通儿童在相同“放养”状态下依旧不同的原因。留守特殊儿童的“留守”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问题,农村社会中的“残疾”观念以及康复治疗中的心理支持都深刻影响着父母乃至留守特殊儿童的生存状态。

(二)“心力交瘁”的农村教师

目前,农村特校教师大多数是从普校转来的,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在教育教学、生活照顾、后勤保障等繁重琐碎的任务压迫下,农村学校的教师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省市召开的特殊教育培训,多数从普校转来的教师即使能做到积极参与,但由于专业培训的短时性、碎片化和理论性,他们在教学实践中面对留守特殊儿童的特殊表现时仍显得手足无措。

理论该如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特殊儿童的班级管理该如何开展,教学该怎样设计以满足特殊儿童的特殊需要……这些问题本该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为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工作任务,教师对功能性课程日益重视,对学科性课程日益忽视,只求满足特殊儿童的基本需要。这种对特殊儿童抱有的“低期望值”,何尝不是农村教师疲于工作的外部表现。

此外,目前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较为统一、宏观,操作性不强。学者王辉等人指出,《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规定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难以较好适应不同地区和学校的需要及发展特色,致使学校在课程设置时常出现碎片化、随意化、相互重叠、相互冲突等现象,而《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统一、概括,仅有一个层级目标,缺乏具体性、层次性、循序渐进性,教学目标散乱、片面、笼统、割裂,教师难以根据学情制订适切的、可操作的个别化教学目标[5],这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增加了难度。

可见,农村特校教师专业能力不足、工作内容繁重、课程设计不科学、个别化教育方案难落实等现象,反映了农村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严重问题。教师在这日复一日的“超负荷”工作中必然“心力交瘁”,难以有效关注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

(三)“悬置社区”的农村家庭

走不出农村社区也融不进农村社区是大多数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共同面临的问题。农村父母在“要面子”观念诱发下的逃避仅仅是让自己暂时从村口的“风言风语”中解脱,留下的却是要独自承受“非议”的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相比于已经“逃离”的父母,留下的祖辈同样看重“面子”。“儿子生了这么个东西是我们家作孽了啊,我在还债”“走到哪儿都像有个短处,怕被人家骂,人家骂了我都不知道怎么还回去”,可见祖辈“驻守”农村来照料留守特殊儿童更多的是源自于农村家族传统观念下的隐忍与担当,但是农村中朴素唯心的“报应论”又让家庭成员因家中特殊儿童的出现而长久地深陷在“原罪”之中。如果说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父母以向外逃离来面对这种朴素观念下的文化霸凌,那么离不开这片土地的农村祖辈“照料者”则用向内逃离的办法来应对这一局面。

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这些祖辈“照料者”的深居简出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条件。一方面,他们自己很少出门去接触家庭之外的“异者”;另一方面,他们也限制了特殊儿童自由活动的空间,让特殊儿童少被别人看见,因为会被嘲笑。这就导致留守特殊儿童长时间地待在家中,久而久之,他们会与当地农村社区产生隔离感,他们缺少知心的同龄玩伴,也缺乏有效的倾诉对象。

因此,可以看出农村家庭的社区悬置并不仅仅因为农村社区中存在“残疾歧视”“因果报应”等认知与文化上的问题。“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6],农村家庭的社区悬置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农村家庭成员本身就认可这一套“歧视”和“报应”的逻辑。这让留守特殊儿童承受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伤害。

三、助力农村留守特殊儿童成长的养育对策

(一)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养育质量

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对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影响,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来助力留守特殊儿童家庭教育质量的提升。因此,农村学校要开展更多的活动,将家访落到实处,提高家校合作的质量,将家庭教育知识融入其中。同时,农村学校要针对不同实际监护人群的特点,设计恰当的家庭教育方案,帮助实际照顾者完成从了解孩子、理解孩子到改变孩子的“三大阶段”提升。

此外,家长应积极配合教师以练促学,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家中的操作实践进行强化和巩固。同时,家长要观察记录孩子在家中的情绪及行为情况,及时向教师汇报,促进教师对孩子的了解,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做到家校联合,能够让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二)发挥社区帮扶作用,提供给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必要帮助

当地村委会可以积极开展“融爱活动”,通过科普相关医学知识,帮助村民正确认识特殊儿童的相关疾病,摘下“有色眼镜”,提升包容度,让特殊儿童家庭融入社区。

同时,村委会相关工作人员应及时上门走访,对留守特殊儿童的家长进行思想开导,帮助家长正视孩子的特殊性。如果情况允许,工作人员也应积极与留守特殊儿童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听取他们的声音,让他们充分地参与和表达。社区通过实施一系列的举措,能营造良好的融合环境,助力特殊儿童走出家门,与村民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三)重视政府作用,给予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有效支持

当地政府有责任为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采取措施,积极制订和实施关爱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工作计划与方案,同时应对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庭发放一定的生活补贴以及提供必要的康复训练支持。教育部门应考虑如何用更加合理的评价方式去考核教师的教学效果,并积极地为当地特殊教育学校引入优秀教师,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同时,有关部门可以为一些农村留守特殊儿童家长提供就近就业的机会,使他们能在乡镇上打工,缩短农民工回家的周期,减少留守性对特殊儿童带来的不良影响。另外,针对目前农村学校普遍的规模小、经费不足、人员流失严重、教学设施差的现状,政府要加大教育投入,采取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帮助农村学校走出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四、结语

“背井离乡”的父母、“心力交瘁”的教师、“悬置社区”的家庭都造成了

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困境,使他们在克服身体障碍、融入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挑战重重。然而,对待残疾人的态度测定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而对待儿童的态度则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7]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成长不应该被忽视,他们自身所关涉的特殊性要求教育研究者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的研究,为农村留守特殊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6):42-47.

[2]申晓燕,陈世联.留守儿童亲子关系残缺的情绪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81-82.

[3]李然.关于农村地区特殊儿童成长状况的调查报告——以六安市霍邱县残疾儿童成长状况为例[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杨柳颖.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研究——以农村留守儿童为例[J].当代家庭教育,2019(35):14.

[5]王辉,王磊,李晓庆.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校本化建设实践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23(9):89-96.

[6][美]克利福德·格尔兹.文化的解释[M].纳日碧力戈,郭于华,李彬,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7]赵建梅.“儿童中心”与中国教育文化变革之路[J].教育学报,2014(6):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