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幼小衔接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过渡阶段,处于幼儿园、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转换节点。科学的衔接有利于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在明确“幼小教研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分析“幼小教研共同体”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探讨“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维度和运行机制,旨在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小衔接;“幼小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幼小衔接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紧密衔接,通过构建“幼小教研共同体”等方式来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诚然,幼小衔接不仅是教育中的重要过渡阶段,更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本文在幼小衔接的视域下,通过构建“幼小教研共同体”,进而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教育协同、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和保障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一、“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内涵
幼儿园和小学紧密衔接,并且与家庭、社区相互合作,各主体积极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儿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1]具体来说,幼小衔接涉及幼儿园和小学两个不同教育阶段之间的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的衔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有助于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平稳过渡,为其后续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研共同体”是基于学习共同体的一种联合教研模式,是以同质促进磨返、异质互补的原则建立的教育教研团队。通常,“教研共同体”根据各自特色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由多个教育机构、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具体来说,“教研共同体”通常致力于教育资源共享、经验交流、问题探讨和合作研究,以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在幼小衔接的视域下,“幼小教研共同体”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形成的,以幼小衔接为主题,共同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的教研组织。本文将“幼小教研共同体”定位为一种跨学段、跨领域的教育合作组织,旨在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实现幼小衔接工作的顺畅对接。通过“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与运行,旨在打破学段壁垒,推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最终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幼小教研共同体”对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促进教育协同
幼小衔接工作是教育领域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幼儿园和小学这两个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幼小教研共同体”通过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合作,促进了两个阶段教育的有效衔接。在这种模式下,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能够共同制订教育计划、分享教育资源,从而确保教育内容的连贯性和教育方法的科学性。这种教育协同有助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开展,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进而形成良性循环。[2]具体来说,“幼小教研共同体”能够确保幼儿园教育注重的情感体验、生活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等素养与小学教育注重的学科知识、学习能力以及自律精神等要求实现有效衔接。这有助于避免因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在理念、目标和方法上的断裂而导致的儿童学习上的不适应。
(二)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
“幼小教研共同体”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合作模式,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幼小教研共同体”能够激发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专业自觉。教师通过参与“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活动,能够深入了解两个阶段的教育环境、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激发对自身教育实践的反思和改进。在“幼小教研共同体”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以满足幼小衔接工作的需求。这种学习和探索过程能够激发教师的专业兴趣,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其次,“幼小教研共同体”能够通过激发教师的专业自觉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当教师在“幼小教研共同体”中进行共同研究、探索和实践时,他们会发现教育中的新问题和挑战,从而推动教育改革的进程。这种自下而上的教育改革模式,不仅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能够激发教师参与教育改革的热情。
(三)保障儿童的健康发展
“幼小教研共同体”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可以通过加强幼小衔接工作,确保儿童在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的教育中都能够得到连贯、科学的教育。“幼小教研共同体”通过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紧密合作,为儿童提供一个更为稳定、连贯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不仅有助于儿童的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在情感、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为儿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幼小教研共同体”更加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能够长期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和服务。具体来说,在“幼小教研共同体”中,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并不但是理论上的倡导,更是实践中的行动指南。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拥有不同的兴趣、天赋和学习节奏。在这种情况下,“幼小教研共同体”强调个性化教育,鼓励教师根据每个儿童的特点,制订符合他们发展需求的教育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三、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小教研共同体”构建维度
(一)“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前提
一方面,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将幼儿园作为幼小衔接高地,为儿童进入小学做好保教准备工作,同时,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将小学作为承担儿童入学适应教育的任务主体;另一方面,为唤醒教育主体的合作意识,教育管理部门应当把握幼小衔接的主体定位,幼儿园教师需要向上解读小学阶段的相关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小学教师需要在去“小学化”要求下,向下主动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法,分析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承担幼小衔接过程中缓解儿童心理焦虑的职责,并根据儿童不同发展水平减缓衔接坡度。
(二)“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基础
一方面,幼小教师应成为承担幼小衔接工作的实践者,为规避教师对幼小衔接的浅层认知,教师应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便于在幼小衔接过程中运用理论解决实践问题;另一方面,教师需要正视自身角色,在参与教学活动时,注重儿童智力、道德、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连续性发展,关注相邻教育阶段在培养目标上的差异性与趋同性。在儿童管理、幼小衔接、政策知识等方面,依靠教育管理部门搭建的衔接互助平台,强化教师理论与专业素养,妥善完成教研工作。
(三)“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关键
其一,虽然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教育主体呈现出相互独立的教育形态,但是在培养目标上都应指向儿童的健康发展,这也是“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构建关键。幼小衔接主体间需要完成并实现“教研共同体”的发展愿景。其二,为实现幼小衔接主体互生互惠,需要以增加主体间互动频次的形式,实现幼小教师理论与专业素养的连贯性发展,加大两个教育阶段教研主体的讨论深度。
四、幼小衔接视域下“幼小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
(一)形成联合组织管理机制
其一,在幼小衔接视域下,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在师资、制度等维度上,邀请教育专家、学者与一线骨干教师、教研员,针对所选课题,组织共同体成员进行集体研讨。相关人员应深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的本质,共同参与幼小衔接设计规划的探讨与编撰,形成宏观运行导向。同时,深度挖掘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的教研本质,形成“幼小教研共同体”管理机制。在教研上,教师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优化培训制度、教研制度,实现“幼小教研共同体”教研目的。教育管理部门可以从人员、时间、内容等方面着手提供教研保障,以学术讲座、岗位互换及相关主题活动,转变教师传统的教研理念,积极优化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而使幼小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保持主动、积极的态度,积极地应对各种难题。其二,教育管理部门以整合优质幼小教研资源为抓手,搭建幼小衔接互助平台,为落实幼小衔接政策体系提供事务推进与教育整合服务,防止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的教师产生断层。在运行“幼小教研共同体”组织管理机制过程中,教育管理部门应建立具备推广价值的试运行园、校,起到带动性引领作用,普及实验园、校典型经验与做法。“幼小教研共同体”的基本组织成员需要以《K-3阶段学习品质指南》指导幼小衔接阶段儿童培养策略的形成机制,主动落实“幼小教研共同体”的联合管理机制。
(二)优化专业教研运行机制
其一,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在“幼小教研共同体”机制运行过程中,根据具体问题和情境,以幼小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实践协议”为依托,应用职前教育课程体系,形塑幼小教师关于不同教育阶段衔接所需的理论知识与专业能力。例如,教育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解决工作问题的模板。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定期召开“幼小教研共同体”的教研会议,如每月度、每季度或每年度定期举行会议,幼小教师分享各自的教学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幼小衔接中遇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使幼小衔接获得良性的发展。其二,为带动幼小教师终身学习与发展,教育管理部门需要根据幼小衔接过程中幼小教师的不同需要,为教师提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定期的互访活动,包括观摩课堂、实地考察等,以便深入了解彼此的教学环境和课程设置,促进幼小教师的交流与学习。通过相互借鉴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以此保证专业教研机制的正常运行。例如,幼儿园与小学应当组织“幼小教研共同体”进行专题学术研修、培训、“线上+线下”专家学者讲座和幼小师资特色交流活动等,并依据幼小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研框架,利用角色转换法、换位体验法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三)实施协同沟通教研机制
其一,在构建有效教育资源共享环境的基础上,教育管理部门需要以儿童为中心凝聚各方主体,运用电子邮件、在线平台等方式,建立信息共享渠道和幼小衔接网格化教研平台。同时,组建幼小教研指导组,促使共同体成员能够及时获取新的教育理念、政策动态和教研成果,促进信息的共享,以试运行园、校为核心,辐射周边区域,营造村镇幼小衔接教研帮扶氛围。其二,幼儿园和小学需要通过优化的同课异构模式[3]、专家引领赋能、线上课程建设、研修云端讲堂、前沿学术沙龙等活动,为教师提供强化教育行为的教研机会;通过云备课、观摩等联合教研形式,实现幼小教研数据与资源的快速交换。另外,为搭建成长“衔接层”,幼儿园与小学可以开展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一课多研”园、校本教研方式及项目式研修课题设计等活动,邀请幼小教师参与“幼小教研共同体”教研活动中。幼儿园可以在大班尝试小学低学段的教学方法,添加游戏内容,引导儿童产生学习兴趣;小学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以‘重视认识与情感的整合’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教材实施观”[4],引导儿童适应小学环境。
(四)搭建教研支撑保障机制
其一,为确保幼小衔接受法律法规保障,衔接顺畅,我国需要以立法形式出台相应的政策体系,增加与幼小衔接相关的草案。在整体提升“幼小教研共同体”感染力方面,需要为幼小教师开展“幼小教研共同体”教研提供支撑性保障机制,提升教师综合素质,防止对幼小教师培养的脱节,为幼小衔接锚定衔接基础,维护幼小衔接过程中课程、教法衔接的一贯性。其二,幼小衔接支撑性政策体系的建立需要在教育政策、教育规划形成的支撑条件下,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明确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共同教研目标和内容,定期通过专题教研活动完成衔接理念与实践的深层次对接,加强对幼小教育阶段教学的引导,以此帮助教师正确把握儿童发展的关键期,为“幼小教研共同体”运行拓宽稳定的幼小衔接空间。另外,为维护幼小衔接教研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教育管理部门需要加大专项教研经费、教研硬件的常态化投入力度,保障幼小衔接教研资本。
五、结语
为引导教育多元主体平等互动,本文从联合教研角度,在“幼小教研共同体”构建前提、构建基础、构建关键三个维度上,形成“幼小教研共同体”运行机制,以期“幼小教研共同体”能够提高其活力和运行效率,有效促进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未来,“幼小教研共同体”应继续深化教学研究、扩大资源共享的范围、加强与其他教育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瑾,吴春红.试论幼小衔接共同体的内涵、意义与实践路径[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21-23.
[2]姜月,丁悦,王学博.幼小衔接背景下幼儿教师联合教研需求的质性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4(4):94-98.
[3]高艳,孙瑞莉.学习型组织下幼儿教师同课异构教研路径重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1):1-8.
[4]高健,张雨强.幼小衔接教材一体化建设:现实困境、理念探究与实践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11):4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