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的价值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独特的理念旨归。新时代推进社会廉洁文化教育具有赓续红色基因、凝聚人民力量、守护群众利益的深刻时代价值。在明晰人民至上价值追求中厘清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充分发挥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在廉洁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切实依据人群特点针对性地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同时借助线上线下双渠道丰富廉洁文化作品供给,这有助于推进廉洁文化教育向纵深发展,提高全社会的廉洁自觉。
关键词:人民至上;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
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是党中央立足社会发展大局,净化党内政治空气、营造社会清廉风气的重大战略举措。人民至上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也是党能够得到人民群众长期支持和拥护的原因所在。新时代在廉洁文化教育中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对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推动形成良好政治生态、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赓续红色基因,传递廉洁正能量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1]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政党存亡的作用。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也是赢得民心民意的重要源泉。廉洁是中国共产党永恒不变的政治本色,也是敬畏人民、守护人民的责任担当。中国共产党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百年风雨,并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执政为民、克己奉公、廉洁从政的好干部。人民把权力交给了党,党把权力分配给干部,干部又把权力用于为人民服务,这种良性循环既使群众的合理需求得到了充分满足,幸福感得到了极大提升,也使人民群众对党的支持和拥护更加坚定。新时代廉洁文化是在社会不断进步、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和中国共产党不断自我革命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遏制腐败现象滋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营造崇尚廉洁舆论氛围的重要路径。广大党员、干部以及全体社会成员应始终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切切实实为人民着想、干干净净为人民做事的原则,积极向社会传递新时代廉洁正能量,让廉洁基因代代相传。
(二)凝聚人民力量,坚守清正廉洁底线
“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唯物史观秉持的是群众史观,认为历史是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2]人民群众是国家与社会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参与者和推进者。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密切联系群众理念,与人民群众相互信任、打成一片,书写了例如“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等党群同呼吸共命运、党心民心紧密相连的故事。事实证明,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实践,扎实筑牢群众基础,才能破除重重阻碍,不断取得新征程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廉洁防线的构筑不仅来自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更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与献策。人民群众多渠道的监督有助于遏制腐败萌芽、提高政治透明度,有助于推动政治生态持续向好、汇聚强大社会正能量。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注重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积极鼓励人民群众贡献智慧方案,逐步唤起人民群众反腐倡廉的热情与积极性,坚定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增强中华儿女的团结凝聚力,从而在全社会形成群众监督、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和积极氛围。
(三)守护群众利益,铸造廉洁社会之基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共产主义价值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3]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全部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全面妥善处理来自人民群众各方面的合理诉求,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有效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廉洁是一种道德观念与道德规范,保证社会公平正义是其重要目标。廉洁价值观的底色就是人民性,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重点,切实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保障、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管理与监督,突出以人民利益为中心,采用纠建并举和疏堵结合的手段,有效遏制贪腐之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廉洁文化教育必须以一切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为目标与归宿,以传播廉洁精神为使命与担当,重点开展有关群众立场与群众利益的教育,时刻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当前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二、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廉洁文化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廉洁文化教育的理论渊源
“一切社会公职,甚至原应属于中央政府的为数不多的几项职能,都要由公社的勤务员执行,从而也就处在公社的监督之下。”[4]马克思明确阐释了公共权力从人民中来,也必然要在人民的监督下行使,这为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毛泽东在长期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以人民至上为基本价值追求的廉洁政党的建设,他认为:“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该是十分廉洁、不用私人、多做工作、少取报酬的模范……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5]他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建设廉洁政党的目的和任务就是关心群众利益、密切联系群众、真心依靠群众。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高度重视群众监督的重要性:“要有群众监督制度,让群众和党员监督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凡是搞特权、特殊化,经过批评教育而又不改的,人民就有权依法进行检举、控告、弹劾、撤换、罢免,要求他们在经济上退赔,并使他们受到法律、纪律处分。”[6]这为我国进行廉政建设和推进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胸怀“两个大局”、把握时代大势、立足现实实践,突出自我革命在党的战略工作部署中的重要位置,持续推进以人民至上理念助推廉洁文化建设理路,在全党和全社会凝聚清廉共识。
(二)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廉洁文化教育的历史逻辑
历史逻辑是对事物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规律性、合理性和必然性的反映。为了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深入考察事物发展的历史脉络,为分析现实状况和勾画未来蓝图提供支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托人民至上理念助推廉洁文化教育,必须认真梳理和准确把握党在各个时期对相关理念的构建和运用。中国共产党始终屹立不倒的原因之一便是充分发挥了廉洁文化的强大力量。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率先以身垂范,建章立规依法反腐,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及时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反对腐败,搞廉洁政治。不是搞一天两天、一月两月,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我们前进的步伐会更稳健,更扎实,更快。”[7]这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决心,提高了党对反腐斗争长期性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旗帜鲜明抵制和反对关系学、厚黑学、官场术、‘潜规则’等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8],旨在进一步坚定党内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提醒他们时刻注意提升党性修养、主动抵制歪风邪气,着力推进建设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干部队伍”[9]。
(三)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廉洁文化教育的现实逻辑
廉洁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廉洁奉公、崇廉尚德为价值导向,具有净化政治生态、纠正社会风气的显著作用。依靠人民至上理念助推廉洁文化教育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一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道路,有许多“雪山”需要征服,有许多“草地”等待越过。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严峻的、复杂的、尖锐的,党必须紧紧围绕人民至上理念,大力进行廉洁文化建设,筑牢廉洁为民思想防线,加强拒腐防变能力,在全社会树立铲除贪腐的思想根基。民心是党执政的最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人民中心论’‘为民执政论’‘人民江山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本质上都体现了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10]新时代要继续坚定人民至上理念,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打造社会廉洁文化,培养人民廉洁品格,改进与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崇高目标而奋斗。
三、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的路径探析
(一)充分重视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在廉洁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充分重视人民群众、依靠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才能不断创造辉煌。充分重视人民至上理念在廉洁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彰显了廉洁文化教育价值追求。
廉洁文化教育务必始终坚守人民立场。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指引。人民至上理念作为推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反对贪污腐败、坚持廉洁公正,保持自身先进性的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11]中国共产党应扎实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厚植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根基、培育清廉向善的优良作风,营造“风清气正、以廉为荣”的健康社会生态。廉洁文化教育应深入挖掘廉洁文化的丰富内涵、创新宣传廉洁文化的路径,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加固廉洁思想“堤坝”,延续廉洁文化根脉提供坚实依托和强大底气。
(二)依据人群特点针对性开展廉洁文化教育
廉洁文化建设对党和国家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因此,注重廉洁文化教育对提高广大领导干部办事效率、改善社会精神风貌和增强社会凝聚力有极大的助推作用。
首先,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肩负着廉洁文化建设重要职责,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着党和企业的内部风气与前进方向。因此廉洁文化建设应强化主要领导干部的廉洁意识,树立“廉洁为民、权为公用”的政治自觉,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之中,助力其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强化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教育,促进领导干部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政爱民思想,形成爱国、守法、爱民的良好素养。其次,社会运行具有整体性特点,推进社会各单位机构的廉洁文化建设必须从不同维度开展,其中包括思想教育、法律教育和道德规范教育,增强职工人员的职业操守意识和奉献意识。再次,教书育人、廉洁从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应在广大教师群体中开展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指引的廉洁文化教育,坚决防止教师学术造假和学术腐败,着力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大力弘扬德才兼备、尊重学生的高尚师德,提升教师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尊师重道、廉洁修身是学生的基本道德品质,对学生群体开展廉洁文化教育,充分借助思想政治课、社团主题活动、相关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服务人民、甘于奉献的精神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以线上线下双渠道丰富廉洁文化教育作品供给
当今时代越来越呈现出数字化和开放化的特点,线上线下融合发力是现代化传播的重要方式,资源整合可实现资源价值利用的最大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借助数字新媒体渠道、扩大廉洁文化传播面,有助于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廉洁文化教育。我们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向社会提供丰富多样的廉洁文化信息与作品。相关单位可拍摄廉政影片、廉洁文化宣传纪录片,开通廉洁文化宣传教育直播平台、开展网络问答互动竞赛等活动,通过网络平台全方位、高质量地进行廉洁文化宣传。
另外,相关单位可将廉洁文化建设与廉洁文化资源紧密相连。根据地域文化特征建设廉洁人物、廉洁事迹、廉洁文化展览馆,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的廉洁文化教育;开展廉洁话剧展演、廉洁歌曲演唱、廉洁书画展览等文艺活动,能够使人民群众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廉洁文化宣传手册的制作、廉洁文化标语的张贴、廉洁文化交流研讨会的开展能够推动全社会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廉洁意识。
四、结语
人民至上价值追求与廉洁文化建设都具有引领社会价值的重要作用,大力坚持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可提升全社会对廉洁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我们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至上价值追求,引领新时代廉洁文化教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丰厚滋养。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1年7月1日)[N].人民日报,2021-07-02.
[2]糜海波.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道德观的交融及启示[J].理论导刊,2023(7):93-98.
[3]蒋永穆,张晓磊.共享发展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3):74-78.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22.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2.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2.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7.
[8]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8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6.
[10]杨抗抗.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多维阐释[J].马克思主义哲学,2023(3):97-105.
[11]习近平:坚持零容忍态度不变,猛药去疴决心不减、刮骨疗毒勇气不泄、严厉惩处尺度不松 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胜[N].大众日报,2015-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