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课的红色文化叙事路径研究

2024-09-24 00:00:00张小云张宇航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推动红色文化育心育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价值上,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红色叙事的生活性、启发性、故事性相契合。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两个结合”,讲活红色文化的理论向度,讲深红色文化的价值向度,讲透红色文化的精神向度。高校思政课要善于利用红色资源铸魂育人,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

关键词:红色叙事;“两个结合”;高校思政课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并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观点,是新时代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工作的根本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1]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2]。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3]红色文化资源蕴含中华民族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优质资源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价值。同时高校思政课要利用课程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增强红色记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大思政课”背景下,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高校思政课讲好百年党史,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叙事的学理分析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是教育教学的必然要求;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思政课运用红色文化叙事,即通过叙事的方法,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为题材,对其中的红色人物事迹、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等进行阐发和叙述。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元素的育人价值,让红色精神“立”起来,让红色历史“动”起来,让红色人物“活”起来。马克思指出:“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4]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5]总之,高校思政课与红色叙事相结合既是思政课建设的需要,也是教育创新的时代选择。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逻辑起点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也是高校弘扬红色文化的理论指南。红色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本土化的丰富和创造。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指导,将其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思政课的红色叙事依照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征程中创造的红色精神、红色文化遗产,引导学生弘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基础,讲好、用好、传承好红色文化,勇担新时代文化使命。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理论支点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被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时代价值,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创新,对高校加强文化建设起到引领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应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导,坚持“两个结合”,打造高质量的思政“金课”;应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和核心要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推动红色文化育心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凝心铸魂、资政育人的作用。

(三)传承红色基因是现实起点

传承红色基因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6]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越发紧迫。高校思政课要讲好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特质,发挥红色教育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作用,助力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警惕和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同时,高校思政课要坚持以史育人、以文化人,不断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红色接班人。

(四)高校思政课建设是政策指引

2022年7月25日,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主要内容有七部分,其中强调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和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伟大精神,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以及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等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该方案指明了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方向,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政策遵循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依据。高校思政课运用好红色文化是“大思政课”建设的要求,也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要求。高校思政课应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建立红色文化资源库,构建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平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教育教学资源,突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引领地位。高校思政课应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既应讲清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知识体系,又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叙事的内在契合

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叙事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高校思政课和红色文化叙事都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都是在为国家教育事业服务,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后备人才。同时,高校思政课与红色文化叙事可以发挥自身的教育优势,二者在实现价值塑造的目标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与红色文化叙事的生活性契合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7]因此,高校思政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是根本遵循。高校思政课的政治性是第一位的。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理论课程。高校思政课应培养大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政治意识,引导大学生增强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认同。同时,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掌握政治知识、提高政治觉悟、树立政治责任感。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从“00后”“05后”大学生视野广阔、求知欲强、创新能力强以及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点出发,从实际出发,通过“情理”入耳、“学理”入脑、“真理”入心,使他们深刻学懂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彻底弄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

红色文化叙事泛指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为主题的主旋律故事话语表述。红色文化叙事应从生活实际出发,教师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真实发生的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高校思政课可通过“明理”思政大讲堂、党团主题活动日、同城大课堂等多样的思政课堂,深挖红色资源,弘扬红色精神。同时思政课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社会实践,重讲红色事迹、重寻红色记忆、重温红色历史,上好“行走的思政课”,让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这样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单纯的理论性教育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贴近学生成长需要,让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温度与情怀,从而使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性与红色文化叙事的启发性契合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9]高校思政课重在价值引领和价值塑造,引导学生建立去伪存真、惩恶扬善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找到解决人生困惑的办法。“大思政课”背景下,教师将红色文化等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和教育实效性。

红色文化叙事和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类似的启发性,“讲”即是“叙”,高校思政课不仅要完成相关知识的传授,还要讲清楚其中蕴含的道理,高校思政课的任务本质也是讲道理。因此,高校思政课红色叙事的本质也应当是讲明道理,体现鲜明的价值导向。红色文化叙事不仅单纯地讲红色故事,还应突出其理论性和价值性。教师可通过虚拟现实(VR)体验、沉浸式参观、红色微课、红色故事分享会等形式,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的情感共鸣,使他们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最终实现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叙事“说理”与“陈情”的辩证统一,实现灌输性与启发性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

(三)高校思政课的说理性与红色文化叙事的故事性契合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在立德树人中发挥应有作用,关键看重视不重视、适应不适应、做得好不好。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10]高校思政课讲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理,讲的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道理,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理,因此,说理性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之一。高校思政课应引导学生追求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筑牢政治信仰和信念。高校思政课的说理性是深刻的,不是简单的、空洞的说教,重在价值引领,引领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讲道理也不是照本宣科、蜻蜓点水,必须讲清楚党的奋斗征程及伟大成就,讲清楚“四个选择”,引导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坚定正确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

红色文化叙事教学是指通过“叙”或者讲述的方式,将党的百年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教师应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与学生分享红色人物和红色事迹,例如晓庄十烈士、雨花英烈、小岗村大包干等故事,陈树湘、焦裕禄、张桂梅、陈祥榕等人物的事迹。教师应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教学内容,通过“叙”,加强大学生对红色人物、红色事迹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培根铸魂作用。在红色文化叙事过程中,教师应在增加课堂趣味性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党的故事,讲好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加深大学生对红色记忆的印记,凸显红色文化的育人价值。这样能推动红色文化叙事的故事性与高校思政课的说理性形成合力,创新思政课话语形式,实现讲理与叙事相统一。

三、高校思政课的红色文化叙事向度

高校思政课的红色文化叙事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讲好中华民族文化新形态,讲好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价值引领和智力支撑。

(一)讲活红色文化的理论向度

红色文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是极具中华民族精神魅力和气质的文化。高校思政课应讲“活”红色文化蕴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追求真理的品格、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和民族记忆,蕴含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是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石,因此高校思政课红色文化叙事应讲活红色文化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在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旗帜和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是铸就红色文化信仰的基因密码,同时作为“魂脉”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全过程。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内涵正不断拓展和丰富,成为彰显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高校思政课应把红色文化的理论厚度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红色文化中体会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激励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践行使命担当。

(二)讲深红色文化的价值向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定要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11]红色文化在百年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宝贵财富。高校思政课应激活红色文化的活力,筑牢红色堡垒,实现红色文化的价值引领和信仰塑造。

高校思政课应发挥好红色文化的优势,挖掘其时代价值,应把红色文化的人民立场讲透。红色文化的价值立场是人民立场,彰显党的初心使命。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浴血奋战,涌现出无数革命先烈和感人事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谱写改革开放的新篇章,红色文化凝聚家国情怀、人民至上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内涵,高校思政课要深挖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引领,引导大学生从红色故事中体味真理,追求真理;从红色理论中感受红色记忆的魅力,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三)讲透红色文化的精神向度

红色文化具有丰富的精神引领力和感召力,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奋斗精神,彰显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是加强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鲜活资源,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高校思政课应引导大学生悟透红色文化的理论源泉和思想内核,注重用红色文化滋养和充盈精神世界,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坚定理想信念。

红色文化蕴含丰富的精神,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伟大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沂蒙精神、焦裕禄精神、工匠精神、科学家精神和探月精神等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展现中国共产党的使命担当,是红色文化显著的精神标识。高校思政课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深入探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高校思政课的目标一致性和功能契合性,掌握育人规律,不断实现红色文化的精神凝聚力和引领力。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好红色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12]革命理论、革命遗址和革命故事等红色文化资源,有其独特的精神特质和精神内涵,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高校思政课要善用“大思政课”,创新红色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培根铸魂的时代价值;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传承好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成为高校思政课的鲜明底色,更好地肩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7,111.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65.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664.

[7]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8]苏益南.思政课的关键是“政”[N].光明日报,2021-12-14.

[9]习近平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N].人民日报,2014-05-05.

[10]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

[11]习近平.用好红色资源 赓续红色血脉 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J].求是,2021(19):4-9.

[12]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强调 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 奋力开创辽宁振兴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2-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