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探究

2024-09-24 00:00:00张秦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文化育人和网络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根本因子,互联网是最大增量,将二者有机融合,实现联动育人是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网络平台、网络文化产品、大学生三个方面着力,持续发力,提高育人成效。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新的发展,但面临着网络内容质量良莠不齐、网络主体异化现象严重、网络平台语言水平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产品针对性不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欠缺、网络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可从抓好网络内容的质量、坚定主流价值文化取向、掌握网络语言艺术、创新网络文化产品、建强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六个方面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联动育人

当下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媒介生态不断革新的挑战,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已成为当今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最大变量亦是最大增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将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用好网络这一新时代最大变量,把“网络”和“文化”这两个最有影响力的育人要素功能发挥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将文化育人的传统优势与网络育人的时代优势相结合,形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设计,这既做到了不忘历史、观照现在,也做到了展望未来。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在互联网时代,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网络平台、网络文化产品、网络环境等重要元素,

在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的同时,合理利用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教育形式。文化通过网络融入受教育者的生活,让生活在网络空间的受教育者自觉或不自觉接受文化的熏陶、感受文化的力量,将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目的与网络空间的隐性手段有效结合,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功效。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网络平台

2024年3月22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网络平台已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工作所依赖的新型场景,既是大学生自我学习的便捷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网络突破了时空局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依托网络平台,能很好地解决传统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差、针对性弱、即时性不足等缺点。网络平台中推出的教育资源可以存储、转发、交换,不仅为教师和大学生搭建了实时互动的桥梁,还可以为每个大学生设置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与更正,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师生需求为导向,以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关键,以提供优质网络服务和资源为途径,以提升网络育人功能为根本目标,奋力开创新时代育人工作新局面。利用好网络这个最大变量,最基本的是要运用好网络平台这个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平台在引导、供给、共享、管理方面的独特功效,使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网络文化产品

基于网络空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载体和中介是网络文化

产品。网络主体在网络空间从事文化活动,衍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产品。一方面,各类文化网站快速成长,推动了网络文化产品的研发推广,加之网络文化产品中融入了不朽精神和理想信念元素,能对大学生起到教导、启发的作用;另一方面,网络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如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等,相关的建设日新月异,网络文化资源日益丰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空间。

在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可借助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产品打破时空界限,贯通古今中外,学习知识,开阔视野,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生产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不仅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以网络文化为载体,对教育内容进行设计,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任务。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大学生

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在全社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要求;而网络文化产品是一种可以转化成精神动力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具有涵育人的价值观、道德观的功能,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旨趣不谋而合。网络文化产品、网络平台以及网络环境的发起人和营造者都是“人”,而通过网络空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是“人”。大学生可借助网络平台提供的各类文化资源和便捷工具,利用开放包容、互动及时的网络空间进行学习、工作和娱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运用新兴的网络空间,充分发挥其受众广、易获取、传播快的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多样、话语生动鲜活,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优势,提高文化育人工作的时效性。当然,基于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还是要回到“人”这个根本点上来。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网络打破了人们生存与交往的传统时空,催生了新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各种西方资本主义的理论、思潮以及非主流文化不断兴起,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冲击。网络思想政治育人的实施,在网络这个新的时空环境中既有新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挑战,面临着改革的趋势。[2]

(一)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1. 迎合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3]离开了文化,新技术就失去了依附的载体,新技术就成为没有根基、没有意义和内容的单纯技术手段。同样地,在互联网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若不与新媒体新技术结合起来,不以网络空间为基点,便丧失了时代活力与吸引力,其育人效果也会有一定的降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发挥网络在育人体系中的独特作用,推动网络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深度融合,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方法,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贴近生活: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网络日常生活空间

生活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存在一定距离,容易让后者产生疏离感,也难以融入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方式很难引起大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育人效果不佳。将思想政治工作与网络育人结合,既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也是网络育人的新设计。以网络空间为教育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受教育者网络生活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吸引力。

(二)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1. 网络内容质量良莠不齐

在网络信息爆炸时代,由于网络平台输出的信息、文化资源等内容纷繁芜杂,质量良莠不齐。其一,不良信息充斥网络空间,这些信息大多涉及色情、暴力、血腥、猎奇等内容,思想性低、“正能量”弱。这些不良内容在网络平台上大肆流行,无疑冲击着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观建设,不利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其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稍显匮乏。网络平台上充满了形形色色的资源,但是供大学生进行交流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仍显不足。例如虽然有较多电影、纪录片等内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但在利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育人方面,网络文化产品在数量和质量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网络主体异化现象严重

网络世界是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拓出的另一生存空间,“虚拟性”是其显著特点。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运用在给网络主体带来益处的同时,也同样带来了主体的“异化”危机。互联网有利于网络主体获取更多有用信息,拓宽眼界。但如今,由于人过度依赖互联网,人类驾驭机器变成了机器“驾驭”人类,人成了机器的“奴隶”。同时,由于人对互联网技术的滥用、误用、错用,导致本应是人类主体的活动载体以及产物的互联网成为人的外在的异己力量,倒转过来与主体对立,压迫、控制、支配主体,这就造成了网络主体的“异化”,

主要表现为网络主体自我认同困难,心理孤独感加剧,思考能力和选择能力减退等现象。这种“异化”行为直接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造成一定程度的恶劣影响,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严重阻碍了育人效果的充分发挥。

3. 网络平台语言水平有待提升

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给大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标配”,已基本覆盖全体大学生。大学生在网络平台接收的信息已远超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也更易受到互联网上人或事物的影响。相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灌输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互动性高、趣味性大、反馈性强等显著优势,这与网络平台语言水平紧密相关。如今虽然有如“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大学生学习思政的资源平台,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些平台语言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还不够,很多大学生只是把其当作既定任务来完成,并没有真正潜下心来去学习体会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同时,教师在利用“雨课堂”、学习通等网络思政平台与学生互动时,也没有结合网络诙谐幽默的语言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未能提升育人效果。

4. 网络文化产品针对性不强

网络文化产品是关系到网络文化育人效果的关键性媒介,网络文化产品的数量与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充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所花费的时间颇多,他们会根据兴趣爱好选择要浏览的信息类型,从中汲取到的信息相应也会更多,所受到的影响也就更大。这时,能否有充足的网络文化产品以及网络文化产品质量的高低就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保质保量地接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当前,大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产品类型多样,如网络视频、网络小说、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等等。由于以上产品往往普适性高但针对性弱,大学生更加需要贴合自身实际且针对性强的网络文化产品。

5. 网络思政工作队伍能力欠缺

高水平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策划者、实施者和调解者,OOMM/PFf4yENGW+XsZrtcytp9prhZq2h/9kBY+3I/jk=关系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过程能否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工作能力与队伍类型均有所不足,主要问题在于缺乏兼备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和较强的网络技术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队伍主要分为负责网络技术的队伍和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队伍。[4]但这两类队伍都不是专兼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工作能力尚有不足。其一,掌管网络技术的队伍的网络技术水平虽符合要求,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不足,未能及时掌握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满足不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其二,关于基于网络空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教育者的观念尚未转变过来,网络技术掌握得不够熟练,较少参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影响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6. 网络制度建设尚欠完善

网络平台是开放性、互动性、即时性兼容的新媒体平台,消极负面的网络内容极易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如何正确、合适且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由于大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大学生的网络规范意识与责任意识,所以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由于我国互联网建设起步较晚,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够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法治建设不够健全。[5]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未来发展的难点、热点、焦点在网络空间,从战略布局上来说,抢占网络阵地、占领网络育人制高点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化育人最大的“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必须充分发挥网络文化的育人功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6]

(一) 内容为王:抓好网络内容的质量

内容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交流联系的媒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价值观塑造的工具。内容的质量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只有先进优质的内容才能起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效果,因此,抓好网络内容的质量是保证且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网络内容纷繁复杂、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信息资源容易产生不良后果,影响受教育者正确价值观念与科学思维方式的形成,阻碍育人工作的开展。网络空间内容生态的维护与治理应从源头把控内容质量,因此,必须正确分辨网络信息的性质,为网络内容治理及维护提供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制度设计,确保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生产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内容。

(二) 导向为魂:坚定主流价值文化取向

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应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贯穿网络发展各环节全过程,在确保思想性正确的前提下,不断丰富创新网络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在传播与发展网络文化时,应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流价值观,即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引领网络文化建设,指导网络管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坚定政治立场,从而坚决抵制各种腐朽堕落文化的侵蚀,保证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三) 语言为重:掌握网络语言艺术

语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工具,网络语言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诞生的一种有别于传统表达方式的新兴语言形式,应用面极广。在网络环境中,高校教师要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更加亲近,就要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网络用语技巧,创新话语方式,凸显语言艺术性,善于将晦涩难懂、抽象概括的理论转化为活泼的“网言网语”,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将道理讲明白、将事实讲清楚。同时,也要注意使用网络语言的时机,针对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网络语言风格也要随机应变,增强针对性,力求多样化。掌握网络语言艺术,利用好网络语言生动活泼、诙谐幽默、亲和力强的优势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拉近与大学生的距离,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

(四) 产品为辅:创新网络文化产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网络文化产品为载体,借助网络文化产品的传播性广、交互性强的优势,将文化产品这一隐性手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目的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形式。

因此,创新网络文化产品是一项能够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受教育者诉求,关切受教育者认知特点和思想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大学生成长规律和网络传播规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网内网外相配合的方式,做到资源共享、密切互动,拓宽创作主体,扩充创作领域,深化创作主题,推进创作深度,创造一批批有时代感、有新意、有温度的网络文化精品,丰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

(五) 队伍为主:建设网络思政工作队伍

网络思政工作队伍的水平高低是能否开展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充分发挥其文化育人成效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对网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建立健全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培训体系,构建长效机制,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够掌握最新的政策理论,掌握前沿的网络技术,实现工作队伍的现代化,促进综合能力的提升。网络文化具有互动性、开放性、多元性、不可控性等特点,这无疑给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网络技术队伍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带来巨大挑战,对两个队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又有所提升。因而,应结合网络技术队伍的技术优势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理论素养,组建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又有网络信息专业技术的专兼结合的网络思政工作队伍,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

(六) 制度为纲:完善网络管理制度

新时代,互联网的吸引力与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受教育者的价值结构还不完整、自控能力还不够强,有必要建立并完善行之有效的网络管理制度约束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这就需要完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网络管理,使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主要可从前期管理、过程管理及后期管理三个方面完善网络管理制度。前期管理主要是网络文化主体创作的管理和内容审核发布的管理,这是建设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发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基础。对于消极负面的网络文化产品应做到及时辨别与拦截。过程管理主要包括行政监督管理和网络舆情处置管理。对于后续大学生的浏览情况、评论内容等情况,网络思政工作队伍应积极跟进,从中发现学生的疑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更新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高校通过大学生对网络思政工作队伍教学效果的评估和反馈,及时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手段方法,提升育人实效。这种考评审校机制也有助于高校思政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结语

新时代如何利用好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网络融入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充分利用好网络平台上的思想文化资源,借助网络的便捷性、互动性、即时性等优点育人,才能使得大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目前,高校在运用网络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虽成果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短板。高校教师应将网络育人和文化育人紧密结合,充分利用好网络思政这个大平台,与大学生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曲欣欣.文化育人与网络育人的融合性探析[J].滁州学院学报,2018(3):91-94.

[4]张万景.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及其优化对策研究——以桂林高校为例[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6.

[5]任雁.提升高校网络文化育人功能的路径探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145-148.

[6]冯刚,张芳.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与实践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5):17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