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历史时期,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阵地,在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历史因素影响,当下职业院校的发展存在社会认可度低、课程设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为强化职业院校育人功能,职业院校应以思政课程建设为主线,通过搭建职业教育协作平台、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构筑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关键词: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职业院校也是意识形态领域角力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新时代条件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任务,在塑造职业院校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国际国内局势产生了深刻变化,各种危机与挑战频频出现。因此,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合理作用,有利于保证国家长治久安,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一、职业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价值
职业院校一直以来都是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阵地,在塑造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情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增强各民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
在当前波谲云诡的世界形势下,国家这一政治共同体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各民族的共同努力下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对于多民族国家,国家和民族认同感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社会和谐、国家安全。事实充分说明,种族和血缘关系在民族形成中不是决定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唯一因素。[1]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在职业院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让学生自觉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意识。从学生群体的认知逻辑发展趋势来看,职业院校各民族学生必然会对自身的民族身份进行识别;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使其增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感,从而促使各民族学生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念,减少分歧和冲突。
(二)培育“德技双馨”人才的时代要求
目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从规模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2]转变的问题,高素质技能人才是我国开启新征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时代之需。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应更加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意识的培育。不过,很多职业院校在实施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过多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情况而轻视甚至忽视了学生“德”的发展情况。从长远角度看,这不仅给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持续性发展带来障碍,也不利于国家、社会的长治久安。因此,职业院校应利用其独特的教育路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职业教育,通过行之有效的方式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构建新时代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近些年来,职业教育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但这并未改变职业院校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所具有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特征。根据教育规律和现实情境的发展要求,职业院校无论在教学内容、教育形式还是课程资源建设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因而,为更好地落实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发挥职业院校在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职业院校应深刻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发展要求,把握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瞄准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开创职业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
二、职业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院校是健全国民职业教育体系和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并没有彻底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即使是职业学院的师生自身也存在认知偏差。这既不利于发挥职业院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也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为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服务、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作用,我们需要充分了解职业院校所面临的困境。
(一)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历史因素
一直以来,社会各部门对职业院校和学生的评价普遍不高,职业院校学生自身也很难对职业教育产生认同感。近些年来,即便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职业院校的共同努力下,职业教育的面貌已焕然一新,根本上也没有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某些偏见。与之相应的则是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完成“找工作”任务的“高要求”。这一要求变相扭曲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被迫将就业质量视作唯一的教育成效指标。从家长和学生角度来看,这种评价标准无可厚非。但是职业院校本应承担起培育“德技双馨”职业技能人才的责任,却被社会舆论裹挟,从而在课程设计上往往会忽视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足够的政治理论教育。
(二)职业院校课程建设存在缺陷
第一,职业院校开展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存在教学资源配置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具体来说,职业院校在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资源的配置上无法完全契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的内在要求。虽然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在课程设计上安排了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但是存在缺乏相应的教材和配套读物、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3]在授课教材的选择上,大多数职业院校仍主要依靠几本思政必修课教材,教师单纯依照教材对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进行解释和拓展,未能针对性地对民族关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的困惑点等进行解答,从而导致学生只是表面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和内容,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大多数思政教师同时承担多门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自然也就缺乏针对性。
第二,职业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设计缺乏实践性。目前,部分职业院校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理解仍停留在完成基本教学指标上。这就导致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设计更多偏向于理论教学,缺少实践性的教学内容。事实上,由于教学资源的缺乏,普通教师也难以将实践性教学引入现实课堂,因而学生在面对复杂的民族问题时也就更难以充分利用理论武器同错误思想作斗争。
(三)职业院校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的认识不足
在生源构成上,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质较弱、学业受挫人数较多,绝大多数在此之前缺乏对职业教育的系统认识,缺乏对理论课程的热情。因此,在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消极抵抗情绪,以消极心态应对通识教育课程。与此同时,学生又极易产生对职业教育成果的功利主义认识,即将学科主观地分为“有用”与“无用”两种类型,划分的标准即该学科是否有利于就业。显然,思想政治教育这类学科的价值就很容易被低估甚至忽略。在两种认知的共同影响下,学生难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的认知基本上只依靠教师教学。
三、职业院校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
(一)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筑牢德育根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活动必须立足课堂,发挥主阵地的独特优势,通过完善师资力量配置、加强教学资源投入、增加实践教学等方式,克服课程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的影响力、创新力和活力。职业院校尤其需要重视思政教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关注思政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可以通过引进高层次教育人才、优化专业人才结构等方式扩大思政教师队伍的规模,通过国培、省培等培训学习方式提升思政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养,为完善课程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此外,职业院校还要重视教学资源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建设中的作用,为思政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提供便利。思政教师自身也可充分利用当地红色教育资源进行课程设计,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示范单位等,从而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讲好、讲深,增强学生的荣辱感和使命感。不仅如此,思政教师在进行课程建设时,还要充分认识到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特殊学情,既要讲好、讲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等重要内容,也要理论结合实际,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将抽象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统一,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身份认同感。
在教育内容上,思政教师要继续以思政理论课程为基础。此外,要有意识地将专业课内容与思政内容相结合,充分利用职业院校在专业技能培育领域内的独特优势,引导学生在培育职业技能的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搭建协作平台,开创职教育人新格局
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中,职业院校要改变“单打独斗”思想,加强同社会各组织的联系与互动。在校外,职业院校应当依托现有教学平台,发挥职业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特色专业优势,积极与其他院校、少数民族交流协作单位、党政机关等建立合作,以职业技能提升为基础,通过专业的技能培训、职教宣讲、课程思政案例分析等方式,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身份认同感。不仅如此,职业院校还应利用自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阵地优势,主动承担民族团结政策和理论的宣讲任务,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在扩大学校影响力的同时,也为课程实践活动提供了场地支撑。在校内,思政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勠力同心,根据各专业课程的特色和发展规律,为学生“量身定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挖掘各专业课程内所蕴含的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因素和教育元素,提高教学成效。
(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统一的民族团结意识
校园文化在学生学习、生活中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完善校园文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实践等形式构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4]的良好校园氛围。学校首先要以党团组织为引领,强化对学生思想的引导,特别是在青年学生党员、团员和学生干部思想认识的塑造上,需要党团组织牢牢把握正确政治导向,及时、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分析研判当前工作形势,及时调整工作重点。
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推动学生的行为自觉,切勿空洞化和形式化。职业院校教师不仅可以主动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示范基地,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脉络,感受时代变迁,增加民族认同感,还可以在重要节日举办庆祝活动、进行人文关怀,加强少数民族学生的融入感。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传承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以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各民族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院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使各民族学生能够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构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同时,在职业教育从规模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今天,我国推进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和高职院校典范,也旨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使职业院校学生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参考文献
[1]张治库.生存与超越: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文化性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4.
[2]韩瑞平,张思来,李一吉,等.高职院校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54-58.
[3]陈立鹏,范航.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以西藏自治区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7):205-212.
[4]姜洁,李昌禹.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成就述评[J].民族大家庭,2021(5):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