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开辟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从世界发展史的高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以科学性原则、全人类共同价值与全面协调发展方式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范式垄断,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模式;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出发,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国情,以完备的国家体制和明确的发展战略破除了苏联模式的固有弊端,打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样板;从国际关系史的维度出发,与“零和博弈”思维相比,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国际关系,为实现世界现代化指明了新方向;从人类文明史的向度出发,与“西方中心论”相比,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性、整体性和均衡性的显著特征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西方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经过接续奋斗的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它具备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在批判中继承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超越,是一条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基点上,牢牢把握自己前途命运的新道路。基于此,从各“史”的维度出发,运用比较思维科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超越与显著优势,对于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走好新的赶考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从世界发展史的高度打破“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迷思,开创人类现代化新模式
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包罗宏富、多层次、多阶段的历史过程”[2],一般是指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发展变迁过程。关于现代化的分类,有学者依据不同国家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及启动因素,将现代化分为“内源的现代化”与“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3]。内源的现代化,指的是由社会自身力量产生的内部创新所引起的社会变革,是自发的,如最早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而“外源或外诱的现代化”则是指社会受到外部力量的冲击后,引起内部思想与政治变革,进而推动经济变革,发生后发的现代化,如亚洲、非洲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是内源的现代化的典型,具有清晰的形成脉络。其由封建制度的解体,经历了文艺复兴、新教改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业革命等一系列社会变革,逐步发展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经历了数个世纪。西方现代化道路根植西方文明母体,由资本主宰,充分发展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推动了西方崛起,形成了以资本为逻辑的世界体系,是人类历史走向现代化的一条重要发展道路。一方面,资本主义创造了超过以往一切时代生产力总和的巨大物质财富,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非西方世界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最终目的是把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并从中获取最大利益,从而形成以西方为中心、以资本为主导的世界体系。深层来看,在资本逻辑主导下,西方现代化以征服自然、称霸世界为目标,通过殖民掠夺、资源攫取等方式,使人与自然无法和谐共处,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畸形全球政治经济格局。西方现代化的发展样态表明,不破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人类就无法实现自由全面发展。西方现代化道路尽管推动了生产力和物质文明的极大发展,但依然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严重缺陷,需要对其进行深刻批判与反思。
19世纪中叶,随着鸦片战争的失败,现代化强势介入中国。就现代化的启动来看,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外诱的现代化,但随着在中国的曲折前进,逐渐演化为外部诱导与内源发展的结合,并且受内源性因素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的现代化固然存在外生后发的劣势,但也具有外生后发的优势。其劣势主要体现在,中国要在由资本主宰的世界体系中发展,极其不易。简单套用西方现代化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且西方列强极力维持中国的半殖民地社会状态,并不会轻易让中国实现独立自主,也不会让中国学习核心技术。中国要想发展,只能走自己的路。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中国可以利用西方现代化带来的部分先进成果与经验,结合自身具体实际,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现代化道路。经过近两个世纪的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逐步确立起来。1979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4]。四十余年来,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5],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让我国从一个各方面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书写了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和谐美好的“中国奇迹”。进入新时代,我国进一步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新道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等式论”。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原则、价值体系、发展方式等维度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后者不同于西方以现代性启蒙话语体系为基础的经典现代性理论,实现了原则论层面对西方现代化的超越。在价值体系方面,西方现代化将资产阶级自身利益包装成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将资产阶级价值观鼓吹为“普世价值”。相比之下,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世界各民族和谐发展、共同进步,深刻反映了西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虚假性与片面性。在发展方式方面,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的“并联式”发展超越了西方以线性顺序依次完成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串联式”顺序发展模式,开创了“外生后发者”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为第三世界还未实现现代化或现代化程度不高、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启迪,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结合本国的历史背景与文化传统,思考其现代化的定位与路径,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启迪。
二、从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角度超越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打造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样板
十月革命后,苏俄开启了社会主义模式下现代化新道路的探索,其现代化模式曾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进程,引起了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模仿甚至照搬照抄。但由于自身的主客观原因与历史因素的影响,苏联的现代化道路并未一直持续下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吸取了苏联现代化模式的教训,开辟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现代化的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与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政权,但由于历史背景文化的不同,二者的实际路径又存在差异。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打破了西方现代化范式垄断,还在各领域全方位地超越了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存在期间,创造过举世瞩目的成就,“在50年代和60年代许多第三世界国家赞颂苏联模式是现代化和社会正义的最快最佳的途径” [6]。但由于不适应时代主题的更迭,苏联模式的弊端日渐显现,到20世纪下半叶,逐渐在与资本主义的对峙中败下阵来。就经济体制而言,苏联模式盲目追求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限制其他经济成分的发展,明显脱离实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它实行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否定了市场经济;它还实施由国家统一调拨资金与物资的方式,对外贸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制度。就政治体制而言,苏联模式的权利过度集中于苏联共产党,不认同多党制与多党合作,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党的领导机关决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人民代表机关形同虚设,忽视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就发展战略而言,苏联模式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与轻工业的发展,追求高速度,实行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导致效率低下,经济结构严重畸形。就开放战略而言,苏联模式从逐渐收缩到基本中断与西方的经济关系,进行“关门建设”,使得经济增速不断下滑,各项技术与西方之间差距不断拉大。随着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的展开和时代主题转换到和平与发展,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最终走向衰败。
中国式现代化从各领域超越了苏联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从经济体制方面来说,中国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强调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从政治体制方面来说,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全面发展协商民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建设。从发展战略方面来说,中国首先为自身的现代化发展作了明确的战略定位,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经历了战略布局的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后确立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此外,中国农业、工业与服务业(即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合称“三产”)的现代化道路还强调“三产”协同与“新四化”(即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对外开放方面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以对外开放为重要条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充分利用世界范围内的先进成果,推进现代化建设。
中国式现代化在对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与创新中,打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样板,为世界其他国家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苏联模式的顽固与僵化,重视培养提升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本本化理解,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苏联模式的封闭隔绝,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市场有机结合,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多元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传统藩篱,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从国际关系史的维度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指明和平发展的现代化新方向
国际关系现代化进程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突破了以霸权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关系旧秩序,描绘了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现代化新图景。
尽管西方现代化宣称所有国家都享有独立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所有民族国家平等共处,互不干涉内政,但却并未付诸行动,而是走上了以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为基础的扩张主义现代化道路。[7]究其原因,首先,生产资料私有制使得西方现代化在各个领域都必然站在资本的立场,以资本驱动为根本动力推动着西方现代化的进行。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由于工人运动等反抗,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长远利益,不得不建立一定的社会保障制度以镇压反抗。但在国际社会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制约,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搞殖民主义,走上肆意奴役与掠夺的全面扩张道路。其次,西方现代化在国际关系中奉行民族国家中心主义,认为本民族利益高于一切。[8]
正如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暗藏在自由贸易背后“一边是世袭的富有,另一边是世袭的贫困”[9],其实质是一种世界性强权与不平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并不完全依靠自由贸易,更多的是向外开拓与掠夺,从而实现财富的快速积聚、资本的原始积累,走的是“零和博弈”式的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道路。再次,西方文明在现代化扩展中缺乏对其他文明的包容性,这就导致国际关系中文明的隔阂甚至冲突的出现。总体而言,西方现代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向非西方国家传播了西方现代文明,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发展,但过程中伴随无休止的种族压迫与殖民扩张,造成了各领域的危机与乱象,使得世界格局充满了不确定性。
中国式现代化驳斥了霸权主义的“零和博弈”之路,开辟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现代化道路。首先,与西方国家以掠夺他国的生存资源维系自身生存的模式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直向自身寻求动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为了实现现代化目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通过对外开放来激活和提升自身的现代化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充分调动国内外生产要素,融入经济全球化,在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各国共赢发展。其次,近代中国人民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与压迫,深感和平的珍贵,因而决不会把自身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于他人。再次,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平、和谐、和睦的理念,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行为之上,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的深刻历史因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推动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与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现代化新道路。在国际经济上,中国始终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国际政治上,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尊重各国主权,反对干涉他国内政,呼吁共同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国际文化上,中国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主张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反对文明隔阂与冲突。在国际安全上,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倡导以合作、创新、法治、共赢思维应对复杂的安全挑战,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加强国际安全合作,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为全球安全治理指明新的路径。
四、从人类文明史的向度破除单一现代文明思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史相比于漫长的人类历史十分短暂,但人类却因为生产生活与文化传承的不同,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形态,形成了多元的文明观。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国家通过“对内掠夺、对外殖民”的方式,率先走上了现代化道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世界霸权地位的确立,“西方中心论”产生,它将西方看作世界的中心,认为西方文明不仅优于其他文明形态,还代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有力驳斥了“西方中心论”,指出各种文明形态都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西方现代化的弊端,展现了一幅以人为本、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文明的现代化新图景,并指明了其现实路径,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以资本为核心要素走向现代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无法满足人的精神文化需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出现了严重的失衡,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与此同时,西方文明试图通过向世界进行殖民扩张转移其内部矛盾,逐步建立起以自身文明为中心、排斥其他文明的单一模式。这种建立在资本逻辑上的文明形态具有极端的片面性、对立性,存在固有的缺陷与弊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开辟了本质上区别于西方文明的另一种现代文明。它超越了西方文明的片面性,体现出全面、整体、均衡的显著特征与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勾画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轮廓。在物质文明上,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历程,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中国所创造的物质文明,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独立自主为重要原则、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物质文明,其不仅极大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还以强大的发展韧性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动力。在政治文明上,中国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从各方面保障人民当家作主。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避免了西方的党派纷争、政治极化等弊端,保证人民拥有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权利。在精神文明上,中国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经过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我国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人民精神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社会文明上,中国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使得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为打造安定有序的社会局面、实现和谐稳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在生态文明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治水治沙治土、野生动物保护、城乡环境改善、全球环境治理等方面迈上了新台阶,真正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落到了实处。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以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与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为逻辑的文明新形态。它超越了以资本为逻辑的西方文明单一化思维,为多元现代性文明理论提供了实证支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时代大潮中书写了人类文明谱系的中国篇章。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1.
[2][3]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2,101.
[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3.
[5]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9.
[6]沈宗武.21世纪初重评斯大林模式论纲[J].天中学刊,2003(3):23-27.
[7]刘义勇.美国外交中的“扩张”与“帝国主义”话语(1898—1914)[J].世界历史,2022(2):1-15,163.
[8]王联.民族主义能否重回世界政治舞台中心[J].人民论坛,2020(3):42-45.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