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和红军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并取得了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在这场战略转移中,云南人民主要作出以下重要贡献:一是云南各族群众参军参战,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支援,掩护救助红军伤病战士;二是云南籍红军将士正确指挥、殊死奋战,贡献了军事智慧和实践力量;三是云南开明士绅和少数民族中的部分进步人士全力支持和帮助红军,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云南人民;长征;历史贡献;文献资料整理分析
对于云南人民在红军长征中的历史贡献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书籍《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云南史》《长征·云南》和论文《中央红军长征征战云南的历史考察》中均设置了专门章节,对云南人民帮助红军的事迹进行了分类整理及简要述评。张家德、朱波则分别在文章《论红军长征在云南的民族政策与兄弟民族对长征的伟大贡献》和《云南各族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贡献》中对云南人民在长征中的历史贡献进行了专题论述。已有成果为进一步研究云南人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贡献奠定了重要基础,但也存在一定缺憾。这些成果中的研究群体多聚焦于云南贫苦群众,对云南籍红军将士、云南的开明士绅和部分少数民族进步人士为红军提供的帮助问题则关注较少,考察的历史时期多限于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并未贯通红军长征全过程。基于上述考虑,本课题围绕云南人民对红军长征的历史贡献这个研究主题,对拓宽研究群体、拓展历史时期、全面整理分析的研究思路,对党史文献部门相关资料、国家有关部委公开的相关数据、长征亲历者日记和回忆录、部分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等材料进行进一步搜集、整理、分析,将云南人民对红军长征作出的历史贡献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云南各族群众全力帮助红军
长征期间,云南各族群众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红军,切身感受到红军是为人民服务的队伍,因此,云南人民对红军倾力相助,或直接参加红军,或为红军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信息支援,或掩护救助红军伤病战士,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一)踊跃参加红军,壮大革命队伍
在长征途中,由于追兵阻敌的疯狂围堵、自然环境的严峻考验、内部错误思想及行为的干扰破坏,将士牺牲、伤病、落伍等情况不可避免,红军部队减员严重,急需补充新生力量。扩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红军总政治部编印的《红星》报的宣传中可见一斑,在1935年第9期至第20期(编印时间自1935年2月10日至6月15日,即扎西会议至懋功会师期间,其中未搜集到第15期)中,除第16、18期外,其余各期均有扩红的相关内容,且大部分期数中设有扩红专栏,包括对扩红工作的号召与动员、扩红成绩的宣传与表扬等。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红军长征过云南期间就至少有6 613名云南群众加入红军主力部队。1935年2月至5月,中央红军在云南威信、宣威、会泽等地扩红达4 700人以上,而中央红军从云南渡过金沙江进入四川时仅有3万人。“中央红军3万人马,仅靠6只木船,经过九天九夜,胜利渡过了金沙江。”[1]前者约占后者的16%。1936年3至4月,红二、红六军团在云南宣威、寻甸、禄丰、祥云、宾川、镇雄、姚安、鹤庆等地扩红合计1 913人以上,而红二、红六军团进入中甸地区时仅有1.8万余人。“红二、红六军团1.8万余人……胜利渡过了金沙江。”[2]前者约占后者的11%。此外,川滇黔边区对于长征而言是一块特殊的战场。1935年2月,扎西会议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任务是牵制敌人以配合中央红军作战、安置保护伤病员、建立革命根据地。1935年7月,川南游击纵队与黔北、黔西两支游击队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无论是川南游击纵队还是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都得到了云南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云南青壮年积极参军参战,仅威信县就有“5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3]。
大批云南群众积极参加红军主力部队和红军游击队,及时补充了红军兵员,壮大了队伍,极大提升了红军战斗力,增强了斗争意志和革命信心,为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为红军提供多方支援,帮助红军战胜困难
1. 协助红军完成军事行动
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各民族人民积极支援红军,群众纷纷把粮食、鸡、猪卖给红军,帮助红军带路、舂米,煮饭、补衣服、打草鞋,并及时向红军提供敌情”[4]。
以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为例:熟悉路线的百姓带着渡江先遣支队劈荆棘、抄小路、走近路,以最快的速度夺取皎平渡口,抢占先机;红五军团奉命在禄劝县石板河一带阻击敌人时,当地群众主动帮助红军舂米磨面、烧水做饭、挖掘掩体、修筑工事;渡江时,在皎平渡、洪门渡、鲁车渡和树桔渡等渡口,数十名云南、四川籍船工打破“自古金沙不夜渡”的旧俗,日夜不停地为红军划船,帮助红军顺利过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圈子。
2. 为红军筹集物资及款项
红军长征经过的云南各地,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长期处于土豪劣绅的盘剥压榨之下,面临严重的生活贫困和物资短缺问题。据黄火青回忆,有些地方的群众甚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5]。但是云南各族群众将红军视为“自己的队伍”,他们节衣缩食,对红军慷慨相助,积极支持和帮助红军筹集粮食、水果、炊具、鞋子、衣帽、粮袋、马匹等,还为红军筹集了大量款项。在各族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并不富裕的云南成了红军长征途中重要的物资补给站,为红军翻越雪山、穿过草地并最终完成长征奠定了重要基础。
3. 为红军提供和传送情报信息
准确的情报信息是红军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因素。长征期间,云南群众提供红军大部队的行进信息,帮助掉队的红军战士寻找、追赶队伍;提供物资搜集方面的重要信息,帮助红军快速获取物资,如寻找敌人藏匿的武器、粮食以及藏匿起来或沉到江底的船只等;提供敌人的兵力部署、武器配置以及敌人的城防漏洞和弱点等信息,帮助红军快速制定作战策略;提供敌对势力及土豪劣绅欺负压榨穷苦百姓的信息,帮助红军更快更准地打击土豪劣绅;帮助红军将宣传标语和其他信息传到城内,发动群众、瓦解敌人。[6]上述云南各族人民的行动为红军顺利完成军事作战任务、有效打击敌人、不断壮大自身队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掩护救助伤病战士,解决北上队伍后顾之忧
1. 掩护伤病战士躲避敌人搜捕
因频繁与敌战斗、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快速行军等因素,很多伤病战士不能及时随队转移。主力部队离开后,未能随队转移的伤病战士面临尾追之敌伙同地方民团、土豪劣绅对红军进行大清查、大搜捕的威胁,这也是北上队伍的一大牵挂。云南各族群众自觉承担起掩护红军伤病战士的责任,与搜捕红军的敌人斗智斗勇。有的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将被活埋的红军伤病战士救出;有的群众巧妙藏匿红军伤病战士,躲避敌人搜捕;有的群众同红军伤病战士一起与敌人殊死搏斗,为掩护红军战士而献出生命。云南各族群众在长征期间对红军伤病战士的掩护和救助,体现了正确的是非观和义利观,对于保存革命力量、减轻主力部队压力具有重要作用。
2. 全力救治、悉心照料伤病战士
除了敌人的搜捕,没能随队转移的伤病战士还面临着缺少粮食、衣服、住所及缺医少药等诸多困难,云南各族群众竭尽所能给予红军帮助。在物资方面,云南各族群众主动把家里最好的食物、衣服、床铺让给红军伤病战士。“收留红军伤病员的人家,不论家里怎样困难,但他们宁愿自己吃山茅野菜,也要省出米来煮稀饭给红军伤病员喝,总是想办法让伤病员吃饱吃好。”[7]在医治伤病战士方面,他们进深山采药,到外地求医,煎汤熬药,竭尽所能地救治伤病战士。同时还为伤病战士送水、送饭、送药,为行动不便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战士喂水喂饭,悉心照顾他们的起居。云南各族群众对红军伤病战士的悉心照料,体现了红军和群众的鱼水之情,延续了革命火种,发展壮大了革命力量,解决了北上队伍前进道路上的后顾之忧。
二、云南籍红军将士在长征途中正确指挥、浴血奋战
在长征期间,云南籍红军将领正确指挥,云南籍红军战士英勇奋战,他们是直接投身于中国革命事业的重要力量,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云南籍红军将领正确指挥,在长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云南籍红军将领较多,如红九军团(后改为第32军)军团长罗炳辉、供给部长赵镕、作战科长刘雄武、宣传部部长王透等人。[8]其中又以罗炳辉较具代表性,陈毅曾在《悼罗炳辉将军》中称其:“戎马三十载,将军滇之雄。”[9]此处便谨以罗炳辉为例,结合其所率领的红九军团在长征中的耀人战绩,探讨云南籍红军将领在长征中作出的贡献。
1. 红九军团在长征中功勋卓著
第一,红九军团巧妙阻敌、诱敌、破敌,掩护红军主力。在长征中,红九军团多次完成迷惑牵制敌人、掩护主力部队的重要任务:湘江战役前后,红九军团与红五军团交替掩护主力部队前进;遵义会议期间,红九军团在遵义东北拱卫遵义,为会议提供了安全保障;四渡赤水后,红九军团在乌江以北地区佯装主力,向敌人发动进攻,吸引敌人,使主力部队得以成功南渡乌江。此后,红九军团继续佯装主力单独行动,为主力部队西进云南发挥了重要作用。红九军团渡过金沙江后,执行了破坏沿江船只,扼阻东岸追敌,掩护主力行动的任务。[10]
从在乌江以北地区单独行动到与红三军团会师,红九军团“牵制敌中央军和云贵川3省军阀部队10余万人,经历大小战斗20多次,斩关夺隘20余处……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牵敌任务,受到党中央和军委的嘉奖”[11]。在过泸定桥后,红九军团又机智灵活地攻破天全城,打通了全军北上的必经之路。
红九军团在长征中成功阻敌、诱敌、破敌,既为保障党中央和红军总部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又为实现红军总体战略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红九军团成功筹集大量物资,支援其他部队。在单独行动中,红九军团筹集了大量款项和物资。与主力部队会合后,红三军团供给部长周玉成曾说道:“老九(红九军团)这几个月的单独行动真搞得不错,你们的部队越打越强,枪支越打越多,衣服越穿越新。”[12]红九军团用筹集到的款项和物资为其他红军部队提供了重要支援。周恩来在天全慰问红九军团干部战士时曾说道:“中央正缺马匹、钱粮时,你们就送来了,真是雪里送炭,你们干得好,有功劳。”[13]据时任红九军团司令部参谋处作战参谋林伟、供给部长赵镕等人的日记记载,1935年4月至6月,红九军团赠给红石寨游击队“银圆二万余元,长短枪七十支”[14];送给红三军团3万银圆,“交周玉成部长亲收,驮款的牲口也一并交给三军团供给部”[15];支援红一军团单衣服300套[16];“调给干部团五幅洋布40匹”[17];支援红一军团现款2万元,赵镕写道:“此款及驮骡一并由我亲自送到一军团供给部交赵尔陆部长亲收。”[18]
红九军团在长征中筹集大量物资并支援其他部队,为离开根据地后的红军提供了重要补给,对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红九军团反对分裂党和红军,共促红军北上。1935年7月21日,红九军团番号改为第32军,罗炳辉任军长。8月3日,第32军划入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第32军虽然在军事行动上需要听令于张国焘的指挥,但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错误行为的斗争却从未停止。在与红六军团会合后,第32军及时向萧克、王震等人介绍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及党中央与红一、红三军团北上陕甘的情况,揭露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系列错误做法,让红六军团干部战士及时了解事情真相,共同应对复杂形势。在极其危险的环境中,第32军指战员怀揣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与张国焘等人斗智斗勇,最终在与朱德、贺龙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促成了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北上,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革命力量,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2. 罗炳辉的正确指挥是红九军团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罗炳辉勇于进行战略决断,为部队夺取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比如,红九军团未能随主力南渡乌江而单独行动时,敌人几个师紧追不放,形势危急。是绕圈子甩掉敌人还是寻求战机,挫敌锐气,对此军团指挥部有一番争论。炳辉同志主张要教训敌人,抓住有利战机,打他个措手不及,歼敌有生力量,伤敌士气,鼓舞我军斗志,壮大我们的武装,这样更有利于甩掉追敌。他主张坚决打一场漂亮的伏击战。随后,罗炳辉率部在老木孔战斗中“一下打垮它(敌人)五个团,缴枪千余支……我们抓住良机,立即过了安定河,将桥拆了,把残敌甩在河对岸……使我军士气大振。将战况报告中央,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嘉奖”[19]。时任红九军团政委何长工在回忆录中写道:“炳辉同志确是耿直、豪爽、正大光明,有勇有谋,是一位好的红色指挥员……重大军情党委研究,不需党委统一的由他当机立断布置、安排。他有高超的指挥才能。我们既能打大仗,又能打小仗,‘赚钱’就来,蚀本不干。长征中我们打了不少胜仗,都与炳辉同志的指挥才能分不开。”[20]
罗炳辉善于运用斗争策略,灵活巧妙地开展斗争。何长工回忆,红九军团一路上都用一些巧妙办法收拾敌人,“炳辉同志这方面的点子最多”[21]。在乌江北岸实施“佯装主力、牵制敌人”的行动时,罗炳辉指挥部队“行军时拉开距离,沿途挥舞红旗,并在山头遍插红旗,各营、连司号员不断吹军号,在山林中施放烟火,在岔道上用各军团的番号书写标语,无线电台用不同的频率发讯号,四处联络,同时还在一些地区大量构筑工事,摆出一副要与敌决战的架势;忽而又转向西北的松林、芝麻坪方向,摆出一副准备北渡长江的架势”[22]。在罗炳辉的正确指挥下,红九军团在此地区牵制调动着6个多师的敌人在山里兜圈子,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队南渡乌江的行动。在与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错误行为的斗争中,罗炳辉要求原红九军团将士:“我们要灵活应付,要避免指战员流血牺牲,要把九军团的光荣番号保留下去。”[23]罗炳辉的正确指挥最大限度地避免了无谓的牺牲,保存了力量。
罗炳辉身先士卒,为红九军团将士注入了奋进力量。在枫香坝战斗中,罗炳辉率1个团阻击敌吴奇伟的第九十二师。敌我力量悬殊,战斗极其危险。罗炳辉率3个连绕到敌人后背,发动突然袭击,集中火力打击敌人,给敌以重创,完成了任务。[24]在夺取天全途中,罗炳辉高烧不退、极度虚弱,卫生部长吴清培嘱咐其静养3天。但罗炳辉始终坚持随队前进、率部作战,完成任务后,由于大病未愈,又紧张操劳过度,眼前发黑晕倒在地。[25]罗炳辉在行军中与战士同甘共苦,在战斗中带头冲锋,深得红九军团干部战士赞誉,有效地凝聚了革命力量。
红九军团功绩显赫,作为军团长的罗炳辉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何长工夸赞罗炳辉:“他是很有才干的红色指挥员,对于九军团的存在,发展和掩护主力北上等方面,罗炳辉同志是有卓越贡献的。”[26]黄火青在回忆录中写道:“九军团能取得这些成绩,与中央和军团党委的领导分不开,但作为军事指挥的罗炳辉同志是起了很大作用的。”[27]据刘昂回忆,彭德怀曾夸赞罗炳辉:“很能打仗,既懂战术,又懂技术,举枪就能打鸟,技术还不高吗?他对部队要求很严,积极寻找战机,主动灵活,力求每战必胜。九军团在长征中担负了掩护红军主力北上的繁重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很好。特别九军团独立行动那一段,对指战员更是一场严峻考验,这与罗胖子的直接指挥是分不开的!”[28]
(二)云南籍红军战士殊死奋战,以血肉之躯铸就长征丰碑
长征是光荣的,又是艰辛的,这条路上洒满了革命烈士的鲜血,它的胜利是无数红军战士用奋斗、流血、牺牲换来的,其中就包括许多云南籍红军战士。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主办的中华英烈网的“烈士英名录”中,长征期间牺牲的有姓名可考的云南籍红军烈士至少包括:1935年牺牲于石窑上的红三团战士乔九卫;1935年4月在板桥参加红军,8月于原西康省牺牲的红九军团供给部机械员缪贵林;1935年参加红军,同年5月在会理作战负伤后牺牲的红九军团某班班长黄老友;1935年4月在宣威加入红军,在大渡河战斗中牺牲的陈培德;1935年4月参加红军,1936年牺牲的红九军团某部排长高明;1936年7月在沾化河遭遇战中,因敌弹从迎风骨前仓穿过后仓,经一昼夜抢救无效而牺牲的何振坤。
此外,在赵镕的长征日记中,还记录了其两个外甥参加红军及在长征中牺牲的过程:红二、红六军团进到云南宾川时,打开监狱,解救被关押的贫苦群众和政治犯。随后,绝大部分政治犯都参加了红军,其中就有赵镕的外甥李璠、李璞兄弟二人。李璠、李璞在参加红军前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红军后,“李璠在六军团政治部任宣传科长,李璞亦在宣传部宣传队任队长兼团支部书记,但因坐牢多年,身体虚弱,在爬雪山过草地时都先后牺牲了”[29]。再如,中央红军长征经过云南寻甸柯渡时,13名回族青年在红军的感召下加入红军,单独编为一个回民班,13人中有12名牺牲在长征途中。[30]
在川滇黔边区游击战场上,同样有许多云南籍游击队战士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云南籍贫苦农民青年殷禄才于1935年在威信县组织起一支农民武装,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斗争历程中,殷禄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率领的武装力量也改编为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云南游击支队,支队打击土豪劣绅和地方恶霸,成为牵制敌人的重要力量。在川滇黔边区的对敌斗争中,许多云南籍游击队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据中华英烈网查到的信息,1935年至1937年在川滇黔边区游击战场为配合红军主力战略转移而牺牲的云南籍烈士至少有宗奇正、殷崇科、毛臣伦、白世科、宗奇云、刘子路、熊兴发、晋海银、张福寿、宗奇开、王绍才、张富喜、张廷宣等十余人。云南籍游击队战士的奋斗和牺牲,有力打击了川滇黔边区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钳制了数倍于己的敌人,缓解了红军主力的对敌作战压力,有效地配合了中央红军及红二、红六军团的北上行动。1986年,时任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为红军川滇黔武装力量的革命斗争题词:“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31]
这些有记录可考的红军战士只是为取得长征胜利而奋斗、牺牲的无数云南籍红军战士的一段缩影,还有许多为长征浴血奋斗的无名的云南籍红军战士,他们中有的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到达陕北,有的在川滇黔边区游击战场上坚持斗争并生存了下来,有的则永远长眠于长征途中和游击战场上,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三、云南开明士绅和少数民族中的部分进步人士“雪中送炭”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云南开明士绅和少数民族中的部分进步人士坚守正义,及时对党和红军伸出援手,多次帮助红军渡过难关,为红军取得长征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红军需要地方士绅及进步人士的帮助
红军长征期间,云南各地尚存在一定士绅阶层。此外,云南少数民族众多,红军长征过云南所经过的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或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区,因经济、政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因素,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进步人士。
士绅阶层和少数民族中的进步人士在一定区域内掌握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资金、信息乃至一定的军事资源,在特定区域内和相关群体中具有较强影响力。长征期间,远离根据地的红军若能获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便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通过该地区的阻力,更加便捷地走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更加有效地宣传党和红军的革命主张,更加直接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和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欺侮,更加高效地获取关键信息、获得重要物资、聚合战略资源,事半功倍地开展对敌斗争,进而顺利通过云南,实现北上抗日战略目标。
(二)云南开明士绅和少数民族中的部分进步人士多次化解红军的燃眉之急
在长征经过云南期间,红军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以实实在在的革命行动和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赢得了云南开明士绅及少数民族中部分进步人士的大力支持。
1935年4月25日,红二、红六军团在长征途中抵达丽江石鼓,准备渡金沙江北进与红四方面军汇合。但因此前蒋介石已多次电令沿江搜查、毁坏、藏匿船只并烧毁渡江资材,红军抵达后只找到一条小船,渡江面临极大困难。同时,蒋介石一面派飞机轰炸以迟滞红军行动,一面急令地面部队向石鼓追击堵截,红军处境十分危急。为争取顺利渡江,贺龙以个人名义给沿江各渡口士绅写信,动员他们提供信息、打捞沉船、协助渡江。鲁桥乡开明士绅、副乡长王缵贤看了贺龙的信,为红军的谦卑礼貌所感动,欣然出手相助。王缵贤叫人把隐藏在江对岸的木船和几名工人一起找来,组织船工全力帮助红军渡江。[32]在开明士绅和当地群众的帮助下,红二、红六军团成功渡过金沙江,实现了长征途中踏上北进征程的重要转折。
渡过金沙江后,红二、红六军团往北向中甸开进。此时虽然暂时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追堵,“但由于地理环境、社会制度、民族信仰、语言、生活习惯等等不同的特殊情况,再加上蒋介石和地方军阀勾结土司、领主武装的阻拦,因此,要想顺利通过中甸藏民地区,成为一场特殊的战斗”[33]。中甸地区的统治中心是位于县(今香格里拉市)城外的归化寺,寺里设有军队,寺内最高权力机构是“老庄会议”,由八大“老僧”组成,他们与土司、头人相结合,控制着中甸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能否得到八大“老僧”的支持和帮助,直接关系到红军能否顺利通过中甸地区。
红二、红六军团到达中甸后,加强了民族、宗教政策的宣传工作。归化寺派喇嘛夏拿古瓦与红军谈判,贺龙亲切接见,向夏拿古瓦解释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并亲笔写了一封信请夏拿古瓦转交给归化寺八大“老僧”,信中郑重声明赋予人民宗教信仰自由,同时请求帮助筹集粮秣。第二天,八大“老僧”邀请贺龙等人到归化寺做客,还为红军代表举行“跳神”仪式,意为祈福消灾,表达了对红军的美好祝愿。贺龙将写有“兴盛番族”的锦幛及丰厚礼物回赠归化寺,八大“老僧”深受感动,当即表示拥护红军。此后,“归化寺及中甸的喇嘛、商人、富户,打开仓库,出售青稞、食盐、红糖等物资给红军。两天中,红军共筹粮秣约10万斤”[34]。离开中甸时,归化寺还派藏族骑兵为红军开道,并帮助红军驮送伤病员。在八大“老僧”等上层人士及藏族人民的支持下,红二、红六军团不仅顺利通过中甸,还在中甸完成了筹粮和休整的任务,为后来经过自然环境极度恶劣的地区、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作出重要准备。
四、结语
在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云南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准确判断社会发展大势,为正义事业而坚守,为革命大局而奋斗,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为红军长征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温奋斗历程,总结历史经验,能为今人带来很多重要启示。新征程上,我们必须听党话跟党走,坚定历史自信,维护历史荣誉,增强历史自觉,发扬优良传统,立足自身实际,胸怀大局,继续艰苦奋斗,加快自身发展,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XZPJvb2Qrm5iAk7ddn+M3A==贡献。
参考文献
[1][2][4][32][33][34]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红色铁流:红军长征全录:上、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84,520,527,519,520-521,524.
[3]杨林兴.论川滇黔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与开发建设[J].学术探索,2015(7):122-127.
[5]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红军长征过云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107.
[6][7]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云南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262-263,266.
[8][12][15][16][17][18][29]赵镕.长征日记[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279,312,296,308,308-309,312,518.
[9][13][19][20][21][26][27][28]《怀念罗炳辉同志》编写组.怀念罗炳辉同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1,80,67-68,66,68,72,80,89.
[10]《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史料丛书·文献(2)[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6:133.
[11][22][23][24][25]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罗炳辉年谱[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122,108,133,105,125.
[14]林伟.一位老红军的长征日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58.
[30]王志力.朱德在遵义会议前后的群众工作[J].福建党史月刊,2017(6):50-54.
[31]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日报社.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云南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成就展(1921-2021)[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2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