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趋向补语的认知机制和语用条件

2024-09-24 00:00:00罗依薇
文教资料 2024年7期

摘 要:学习者常常混用不同的“来”类复合趋向补语,需通过分析相关补语形式的误代情况,探讨其背后的认知动因和语用条件。研究发现,学习者对部分引申用法的认知来源了解不清,或认知理解上出现偏差,只是机械记忆释义词条。另外,语境和使用频率也会影响补语形式的选择。这给优化二语教学策略带来如下启示:渗透认知理念,抓住核心语义特征,梳理隐喻性扩展路径;了解前置述语的语义制约;注意具体语境的适配性。

关键词:趋向补语;偏误分析;认知动因;二语教学

在学习者习得复合趋向补语的过程中,“×来”类补语常常出现混用情况。

例1 这时,我醒了起来。

例2 话说过来,保持人的身体健康不挨饿才是重要的。

例3 我一句话也说不下来。

需要说明的是,例2与例3代表本条语例由二语学习者产出,

例1为母语使用者所作。这几例属于补语之间的误代现象,例1应换成“过来”,例2应是“回来”,例3表达语言的向外产出,应使用“出来”。此类误代现象是趋向补语偏误里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种,在肖奚强与周文华[1]的统计中排第二位。究其原因,可能是错误理解了该补语的引申义,也可能受到谓语动词的语义制约。此外,还可能涉及语境因素的影响,即说话者想表达的意义并不由该形式承担,由此产生了误用。

造成复合趋向补语混用的因素比较复杂,其中部分案例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已经多次讨论,比如卢英顺[2]、高顺全[3]、朱京津[4]、曹洪豫[5]、马子千[6]等。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某些引申用法背后的认知图景和隐喻扩展链条不够明晰;动词或形容词与补语组配的分布不平衡也会影响相关形式的使用;在具体语境中,认知的多维性会让学习者使用相关补语形式时进行不合理的意义“桥接”。结合这些问题,本文通过考察“×来”类混用偏误,进一步探讨相关复合趋向补语的认知机制和语用条件,为前人研究作一些补充。学习者语料主要来自HSK(汉语水平考试)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全球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少部分为笔者收集的作文语料;母语者语料来自CCL(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和BCC(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中心)语料库。

一、几类混用现象分析

本文暂不考虑结构偏误,主要分析语义和语用上的混用情况。

(一)和前置述语不适配

学习者对于各趋向补语间引申用法区别不清,导致其选择的形式和前置动词或形容词的语义不适配。

1. “下来”的误用

一般来说,表达状态(行为、心理)或时体范畴的抽象位移,若从起点向上或向前发生持续运动、凸显起点,应该用“起来”,学习者在实际过程中往往误用为“下来”。此类偏误较为常见。以下三条语例为二语学习者产出。

例4 罗尔高兴下来。

例5 我认真准备下来,比如买菜做饭,买礼物,写信等等。

例6 我常用节约水的方法是,下大雨的时候把雨水盛下来,然后用雨水洗衣服。

“下来”,即空间中从高到低的位移,在身体表征和心理表征上体现为由强到弱、由紧到松、由高涨到低落、由动到静的变化,且着眼点是过程的终点,凸显终点状况。 因此,前置动词或形容词往往是体现“弱”“松”“低落”“静”的类型。例4中的“高兴”就与之不匹配。例5中,动词“准备”一般表达“事先计划、安排”,往往也是由静到动的过程,因此亦与“下来”不适配。

除上述未能掌握引申义的区别导致的典型性混用外,有些偏误句可能是教师教学时未引导学生厘清认知上的思路或学习者自身进行习得加工时出现了偏差。如例6中,一方面,雨水确实一般是从上往下的纵向位移;另一方面,“下来”常与表“获得义”的动词组配,如“节约下来”“扣了下来”“保存下来”,学习者容易把“下来”理解为包含动词的整个短语的意义,认为可以直接表达“留存”义

,认为把雨水保存下来用作他途,也可用“盛下来”表达。实际上,“起来”多与“堆”“集中”“收”等动词连用,表达聚拢或凸起义,而这样的状态也可看作“起来”的抽象空间位移义。当物品堆积在一起时,其空间高度往往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升高,且“起来”凸显了这些动作行为的起点,表达了动作的持续过程。“盛”不是从高处到低处的位移动词,它有“将东西放入容器中”的意思,是一种“聚拢”,与“起来”搭配也就更为自然。

2. “起来”的误用

表达心理或生理上的趋近位移时,学习者容易将“V过来”误用为“V起来”。以下两例为二语学习者产出。

例7 忽然吃惊,醒起来,那时候已经三点十五了。

例8 多次在夜里我醒起来听到你哭的声音。

由于汉语里有“起来”这一表达起床行为的动词,受此影响,学习者很容易在类似场景中带入相关的补语形式

。表起床义的行为动词“起来”是身体部位实际存在的由下往上的空间位移,而动词“醒”通常表达睡眠状态结束,进行移动的主体是意识类的抽象物,并非人为可控。因此,与“醒”组配的应是能表达“非自主性意识位移”的补语形式。

而“过来”体现的是意识从模糊到清晰的运动轨迹。说话者在谈论相关情形时,往往处于清醒状态,视觉上往往也是可见的。睡眠时,视觉则处于非显现状态。在人们的认知中,不可见的东西往往距离远,可见的东西常常更近。因此,要表现说话者从迷糊趋近明白的过程时,

便应使用“醒过来”。

3. “过来”的误用

在表达某种状态的起点或落点过程时,学习者有时会将“起来”或“下来”误用为“过来”。以下三例由二语学习者产出。

例9 小兰听到小明说的话就开心过来。

例10 看了短信他不哭了,笑过来。

例11 也就是说,理论上呢,好懂,然而让心里平静过来,这并不容易。

前两例中,“开心”的情绪是听到小明的话和看到短信后开始并延续的,“笑”也是在获取相关信息后出现并持续的行为,因此宜用“起来”。后一例是虚拟空间里的假设,表达的是想要得到“内心平静”这一结果,这是一种从“不安”到“平静”的状态。这类由动到静的变化,宜用“下来”。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与表达生理或心理活动的动词组配时,“过来”往往习惯性地被解释为从“非正常状态”到“正常状态”,比如“活过来”“清醒过来”“明白过来”。有的学生认为从“哭”到“笑”、从“不安、紧张”到“平静”、从“不高兴”到“高兴”等,为什么不能也看成一种“从非正常状态到正常状态”的变化?

因此教师在进行抽象引申义讲解时,只有把其空间或时间隐喻机制梳理得更清晰,才不至于让学生“望文(注释)生义”,出现认知偏误。“过”表示经过某处,“过来”在时体空间中是水平位移,表达物体向主观参照点趋近的过程。距离上的趋近或者趋远,往往会在视觉上进行体现,“过来”的状态会使视觉上愈发清楚。扩展至抽象空间,视觉上的清晰与否,也可关联至思维意识上的“清楚与否”,如上小节中的“醒过来”。而“笑起来”“开心起来”“平静下来”主要是时间上的变化,表达“起始点—持续”或“持续—落点”的过程,不涉及视觉映射到思维层面的“清晰与否”,因此,这都与“过来”不适配。

(二)和当前语境不适配

学习者在使用相关趋向补语时,常因该形式与当前语境中的表达意图不适配而出现偏误。而单看该“V/adj+补语”形式,在其他语境下则可以成立。

1. 心理空间的“高低位移”与“内外位移”

我们常用“下来”“起来”表达抽象空间的高低位移,用“出来”表达从内往外的运动路径,且二者往往可出现在相同的动词后,表达不同的说话意图。如学生有时会在A语境中使用B类形式,导致偏误的产生。以下三例由二语学习者产出。

例12 (汉语不好),连我的名字也写不下来。

例13 他们正好有三个人,一起商量的话一定能想起来好办法。

例14 去旅游,我会不知不觉地想出来小时候的回忆,这很不可思议的。

思想或观点的表达以及语句篇章的组织,都可看作抽象事物从大脑内部向外位移的过程。这也体现了容器隐喻,即大脑作为容器的特殊性,从运动的起点就决定了其具有创造性。学习新的文字形式,在大脑中编码组合然后输出,也是从“无”到“有”的产出路径。因此,例12中的语言产出受到阻碍,不能实现从“内”到“外”的位移,用“写不出来”就更为合适了。此外,前置动词除了“写”,还常常用“想”“说”,如例13。

而在以下语境中,“写不下来”也可成立。

例15 我手抖得太厉害,写不下来。(刘亚洲《恩来》)

例16 听了写不下来,写了又来不及听。(CCL语料库)

这里强调的路径,一般是指信息从“上”落实到纸面的过程。如例15中,“我”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但因为手的生理机能问题,无法让书写内容落实到纸面。例16中,进行“听写”时,常常会使用“写得下来”或者“写不下来”,这个过程不是从大脑容器中进行创造或组织后产出信息,而是能否完成外在信息由听觉上的“高”处机械移动到手部动作的“低”处。

“想起来”则可用于以下情境。

例17 差不多没有人想得起来关于他的任何细节,比如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写下的一行字。(残雪《残雪自选集》)

若说话者想表达已经存在的记忆库内容在隐藏空间里被触发而浮现到显性层面时,则应使用“起来”。这种浮现,从抽象空间位移的角度看,也具有

“向上”或“持续”的特征。从“隐下”到“显上”,而非从“无”到“有”,因此不宜用“出来”,例(14)的“出来”应改为“起来”。

尽管这几类补语各自能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但它们的出现频率并不一致。通过检索CCL语料库可以发现“写不出来”(158条)远远多于“写不下来”(2条),肯定式也是前者数量高于后者;“想起来”和“想出来”都较为常用,不过前者(3 224条)数量大幅超过后者(662条)。因此,尽管在特定语境下一些补语形式的出现具有认知上的合理性,但总的来说补语与动词组配亦有明显的倾向性。

2. 状态“高低位移”的相对性

一般来说,描述状态由强到弱、由动到静的变化,应该用“下来”,反之则用“起来”。但如果只是片面地把组配动词本身是强是弱、是动是静看作整个语境表达的状态变化趋势,则不一定成立。先观察学习者产出的如下句子

例18 过了一年,家里的生活慢慢地稳定起来了。

例19 我根本无法轻松下来。

若把“稳定”看作由动到静的过程,例18中似乎应用“下来”;把“轻松”看作是往上走的情绪,例19中似乎应用“起来”。实际上,母语者会在不同的情境各自使用这两类补语。如:

例20 淡玺立即消除因为余芷月而升起的戒备,整个人瞬间轻松下来。(蔚泠《绝色双娇》)

例21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带孩子也将变得轻松起来。(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7-25)

例22 似乎写日记的人越来越少了,其实在写的过程中,你会感到情绪渐渐稳定下来。(沈倩《生活健康密码》)

例23 人忙于学习和事业,没有时间要孩子。后来学有所成,收入和事业都稳定起来,他们开始希望有自己的孩子。(新华社2002-08-01)

例20中,当人从紧绷状态转为放松状态时,身体常常会伴随一个向下瘫坐的姿势。以紧绷的弦来类比,绷紧时弦相对处于高位,放松时,弦由于引力作用会向下弯曲变软。扩展到心理领域,“心弦”也是一个趋向低处的位移,“轻松下来”是可以理解的。例21用“起来”,意在表达新的状态“轻松”是随着科技发展开始的。例22的“下来”表达情绪由动到静的趋势。 例23中的“稳定起来”,表达一种新状态的开始:学习阶段结束后,

收入和事业开始变得稳定,也有了新的计划和打算——孩子。由此可见,在合适的情境里,看似意义相对的补语可以和同样的动词或形容词成分组配。

例24 肖林突然收到高中同学刘光寄来的一封信,读着来信,肖林的心一下沉重起来。(人民日报2001-04-22)

例25 可是当我问到他的摄影棚为什么那么冷的时候,他却沉重下来。(卞庆奎《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26 小坡突然有一阵高兴的情绪,他甚至想起了那支《游击队之歌》。但是他看到这中年人身上的伤,情绪就又低落下来。(刘知侠《铁道游击队》)

例27 听着她说,我也开始回忆,情绪低落起来。(新浪微博 2011-12-10)

此外,还有“沉重”“低落”等表示心理状态的成分与“起来”或“下来”组配,不过“下来”和“起来”的使用频率亦不一致。CCL语料库中,“起来”的比例高于“下来”的有:“轻松起来”79条、“轻松下来”41条;“沉重起来”158条、“沉重下来”1条。反之,有:“低落起来”1条、“低落下来”19条;“稳定起来”4条、“稳定下来”403条。总体而言,母语者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是认知上更具典型性的结合形式。

3. “空间位移”和“时体位移”

一些语境中,学习者将“V下来”误用为“V过来”,如例28;另一些语境中,同样的动词后,“过来”却能成立,如例29和例30。

例28 她的做菜技术是从她母亲(那儿)传过来的。

例29 他把球传过来。(新浪微博 2020-02-28)

例30 这些公共道德规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读书·为什么不许随地吐痰》)

“过来”主要表达空间上趋近的水平位移;“起来”和“下来”可凸显时间上的起点和落点。可使用“过来”的语境,不管传递内容是客观的还是虚拟的(如例29的“球”和例30的“道德规范”),都可看作空间中的趋近运动。而例28则更想凸显时间上的代际传承,因此用“下来”更合适,又如例31。

例31 我大姑和二姑要给我母亲两只老奶奶传下来的戒指,我母亲说什么也不肯收,退回去了。(张大春《聆听父亲》)

此外,有一些非典型性的组配方式,看起来不太合适,如例32。但母语者也会在类似场景中使用,如例33和例34。

例32 但是,在房间里(听到)小河的流水声突然响过来的话,肯定会觉得不自然、不习惯。

例33 深夜了,有一阵爆竹声,从远处响过来。(梁斌《红旗谱》)

例34 远处有人走过,几个女孩子的声音很清晰的传过来。(三毛《雨季不再来》)

上述用例都表达了声音由远到近的过程,体现了实际空间中声音传递给人耳的听觉反应——“响”是趋近位移,所以是可以成立的,不过使用率比较低(以CCL语料库为例),只检索到9条。而经过检索发现,人们习惯将“响”与“起来”搭配,这种形式有790条。“响”表达“发出声音”,发出便有了开始,因此

“响”与“起来”能够达成语义和谐。在实际空间场景中,“过来”表达

空间上的位移或方向上的趋近,与其组配的动词多为表示躯体或物体运动的类型,因此与“响”的语义和谐度较低。

二、基于混用现象的讨论及其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上述“×来”类趋向补语混用情况举隅,并根据相关复合趋向补语的认知机制和语义语用条件,对如何厘清混用现象作进一步总结,并从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一)渗透认知理念,抓住核心语义特征,梳理隐喻性扩展路径

卢福波曾提及,在法语法形式的教学中,应“渗透认知理念”[7]。基于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往趋向补语引申义的教学,已经注意在讲解时融入一些简单的意象图式。不过,更多情况下,教学语法著作或教材对释例的呈现或

讲解

并未从认知来源以及认知域如何“由实到虚”映射等方面进行恰当的梳理。空间认知义是所有引申语义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每一个补语的核心语义特征,由视觉可观的具体空间范畴,通过隐喻机制扩展到抽象空间域、时间域以及思维意识上的趋向范畴,帮助学生建立可相互串联的认知图景,从而使其更容易习得趋向补语的抽象引申义。此外,学生在使用一些偏误率较高的非典型易混用补语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习者认知活动的规律或相关视角,知晓其认知上的偏差后,给出恰当的理据性解释,提高学生的区分能力。

(二)注意前置述语的语义制约

陆俭明认为,构式内部词语与构式外部词语在选择搭配时受到语义限制,只有在语义和谐的情况下才能搭配在一起。[8]述语和补语在语义要素上相容,组合起来才更为自然。如上节中“响过来”“响起来”等动补结构搭配,实际使用率差异较大,多与前置动词的语义制约有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前置述语的意义和该补语的适配度,多总结与该补语不同引申义组配的动词或形容词的共性,并归纳语义类别。

(三)注意具体语境的适配性

学习者有时误用另一个补语形式,不是因为与前置述语的组配问题,而是该形式是否适用于当前语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掌握选用当前形式的原因,而不是机械记忆和动词的组配形式,这样有助于学生直观理解一些易混形式分别在什么语境中使用。一对补语和相关动词或形容词搭配,其使用频率往往取决于认知动因。因此,教师若能将语用规律与认知动因结合起来讲解,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易混趋向补语的差异。此外,使用场景亦有典型与否之分,实际教学中,应先教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但对于一些语感不太自然、低频出现的形式,也不要一刀切地进行纠偏。因为在适宜的语境中,母语者同样会使用这样的形式,比如上节提及的“响过来”和“稳定起来”。

三、结语

复合趋向补语的引申用法较为复杂,也是二语教学中的难点。单个趋向动词的多义性和补语形式之间的易混性增加了习得复杂度。通过分析部分“×来”类补语的误用现象,进一步解释了背后的认知动因,探寻了多组易混补语形式在语用上的倾向性。若能把握该趋向动词的核心语义要素,建立其从空间域映射到其他认知域的系统性链接,并关注前置述语的语义制约和具体语境的适配性,便能更好地厘清这些易混现象。

参考文献

[1]肖奚强,周文华.外国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J].汉语学习,2009(1):70-81.

[2]卢英顺.论趋向动词问题[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1(1):39-43.

[3]高顺全.复合趋向补语引申用法的语义解释[J].汉语学习,2005(1):56-61.

[4]朱京津.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J].汉语学习,2017(2):106-112.

[5]曹洪豫.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与动词关联度的实证研究——以“上来、上去、下来、下去”为例[J].外语研究,2021(6):40-45.

[6]马子千,彭爽.韩国学习者复合趋向补语“V+×来”习得情况调查及教学对策[J].东疆学刊,2022(3):118-126.

[7]卢福波.语法教学与认知理念[J].汉语学习,2007(3):63-69.

[8]陆俭明.修辞的基础——语义和谐律[J].当代修辞学,2010(1):1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