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主题班会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4)32-0037-03
【作者简介】蔡美亚,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浙江平湖,314200)德育处主任、少先队辅导员,一级教师,嘉兴市优秀辅导员。
一、教育背景
《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文明礼仪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既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然要求,是需要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
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家园。教师应将礼仪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四年级学生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缺乏独立自主意识与自我判断,容易受不文明现象的影响,忽略言语文明。本次班会聚焦校园文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对传统礼仪、传统文化的自豪之情。
二、教育目标
认知方面:通过课堂探究,感知言语不文明的危害,探究“言有礼”的妙计,学会在与人沟通、交流中做到“言有礼”。
情感方面:真切感受传统礼仪文化的博大精深,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行动方面: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聚焦校园追跑和垃圾乱扔的现象,找到“行有礼”的妙计,习得并学会运用锦囊妙计,争做有礼好少年。
三、活动准备
教师方面:准备“礼”字演变过程的视频、学礼仪视频、课前调查表等。
学生方面:搜集校园中的不文明现象,开展课前调查,完成课前调查表。
四、实施过程
导入:教师播放“礼”字的演变视频,引入“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礼仪之邦”的概念,增强文化认同。
(一)创设情境,引出主题
教师出示“礼”字图片,学生进行趣味猜字,调动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了解古代作揖礼,师生礼仪问候,有趣有爱拉近距离。
教师播放视频,使学生感受校园文明的美好。视频内容:整整齐齐的路队、端正的课堂坐姿、校门口问好、大课间运动、教室桌椅整齐摆放等。
教师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辨析校园不文明的现象,如校园追跑、乱扔垃圾、不文明用语等。
教师小结:我们要杜绝校园不文明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寻找锦囊妙计,争做文明有礼的好少年。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境,以生活情境为导入,学有支架,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表达的欲望能得到充分激发。活动中,学生通过现状调查,了解校园文明和不文明的两种情况,从而切入主题“做文明有礼的少年”。
(二)聚焦“言语”,寻“言有礼”之妙计
教师请学生展示“校园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统计图,学生根据柱状统计图进行交流。
教师出示语音盲盒,请一个学生戴上耳机听语音,其他同学根据其表情、肢体语言猜盲盒中的是不是文明用语,感受语言带来的冲击力。
学生小组合作,联系生活,展开交流,讨论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时,应该如何做到言语文明;生活中出现言语不文明现象的原因,并进行归类,如吵架时脱口而出的话语、不良的语言习惯、盲目跟风等。
学生联系经历,诉说感受:生活中你有被不文明的、难听的话语伤害过的经历吗?学生倾诉听到不文明话语后的感受。
教师:不文明用语,小到影响个人、班级、学校形象,大到损害国家形象。在生活中,我们与人沟通交流时应该怎么说呢?
教师支出妙招,引导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如“长颈鹿语言”等,使其习得机智应对的妙招(见图1)。
学生进行课堂演示。
教师以实验说理,演示体验,加深感悟:现场演绎气球实验,当一阵风刮来,只要牢牢抓住气球,它就不会被刮走。说明道理——生活中不文明的言语可以受我们大脑控制。对于不文明言语,可以用一些妙招做到“言有礼”。
教师小结:良言一句三冬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我们要说文明话,这就是“言有礼”。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讨论和班委会议,在语言盲盒中探究言语不当给人带来的伤害,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探究“言有礼”的妙计。最后通过气球实验,提升领悟力,将锦囊妙计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三)聚焦“行为”,寻“行有礼”之妙计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调查柱状图,围绕校园追跑和乱扔垃圾两方面开展讨论。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一:校园中,有同学追逐打闹该怎么办?
学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汇报探究成果,寻得妙计——慢慢走,让校园出行更文明;课间文明游戏,既开心又文明。
教师出示探究问题二:校园中,有同学乱扔垃圾怎么办?
学生通过图片讲解的方式,进行课堂探讨,寻得妙计——生活中的垃圾应该随时整理;在校园里发现垃圾时,主动弯腰,让文明从指间流淌。
【设计意图】这是“情和意”的部分,通过课前调查、课堂探讨、小组汇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汇报,寻得“行有礼”的妙计,经过“学—做—深度感悟”的过程,充分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四)感悟提升,化“学礼仪”为行动
教师出示小学生“八礼”——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学生观看“一起来学礼”的视频。
教师:言有礼、行有礼,让我们一起学习并践行“八礼”。
学生把妙计记录在“少年有礼承诺卡”上,并郑重地签下名字,让礼仪之花绽放。
教师小结:做有礼少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是“礼仪行事历”,希望大家把每天学礼的点滴记录下来。一个月后,召开“礼仪践行分享会”,让我们切切实实做有礼好少年。
【设计意图】本环节将礼仪融于生活,引导学生立志做有礼少年,深化学生对于“礼仪”一词的理解,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华礼仪文化的弘扬者与传播者。
五、活动延伸
一是礼仪践行分享会。围绕学校礼仪活动,学生继续开展礼仪践行活动,并将自己坚持文明礼仪的点滴记录在“礼仪行事历”上。一个月后召开“礼仪践行分享会”,先组内交流,组员展示学礼成果。每组推荐一人进行分享,修正并制定下一个月的“礼仪行事历”。
二是红领巾志愿活动。节假日期间,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红领巾志愿活动。走进社区、老年公寓、博物馆、青少年宫等宣传文明礼仪,开展志愿服务,打扫卫生、清扫楼道、整理公共自行车等。活动结束后撰写心得体会。
六、活动反思
本次主题班会是中年级学礼仪系列实践活动中起始的一环,不仅引导学生规范言行,还为后续的系列实践活动进行铺垫,让学生在体验和实践中内化文明礼仪,真正将“知情意”转化为“行”。
一是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本次活动从生活中来,贴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各个板块的设计遵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让学生的目光自然地落在自己身上。教师布置后续的实践任务,为检验活动效果提供保障。
二是注重体验参与,强调真实生成。本次主题班会中有丰富的体验活动,视频、音频、情景演绎等,全员参与、体验、交流,体验感十足。活动不设限,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思维碰撞,生成观点,提高认知。
三是加强学礼成效,促进品质提升。教师坚持对后续活动进行追踪,基于“礼仪行事历”这一载体持续推进目标实现。学生继续将学礼的点滴记录下来,通过“礼仪践行分享会”展示分享,自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