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是中小学班主任聚焦某一教育主题,引导全班学生共同开展的班级活动。建立主题班会中的对话思维,有意识地将学校的教育目标转化为一个个行之有效的主题教育活动,是班主任发挥主题班会价值引领作用的关键。
一、政治自觉:与时代发展需要的对话
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题班会应密切关注时代主题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尤其在数字化时代更需要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劳动教育,以及网络媒介等方面的教育。为此,班主任应密切关注国家相关教育政策文件,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和教育自觉,在依法依规施教的前提下,自觉发挥主题班会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二、学生立场:与青少年发展需要的对话
主题班会的主题应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将社会发展需要转化为青少年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班主任在设计主题班会时应确立学生立场,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班集体发展的需要,将主题班会的主题建立在研究学生需要的基础之上,体现主题班会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通过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对话,将个人的理想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使学生找到个体存在和自我实现的支点,这是主题班会价值引领作用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班主任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的过程,既促使学生进行身心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对话,也彰显其发挥教育作用的能动性,体现其教育自觉和实践智慧。
三、资源意识:与多方协同育人的对话
在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时,班主任应体现整合教育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因为主题班会产生的教育影响并不局限于课堂,它会对学生个体及其家庭产生持久的作用。优质的亲子沟通主题班会,必将对学生的个人、家庭,乃至社区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时,要善于调动学生、任课教师、家长及社区的教育力量共同参与完成。在某种意义上,主题班会的实施过程就是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过程。主题班会的教育目标,绝不可能仅在一节课中实现,它需要班主任具备协同育人的意识,将学校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家长、社区的发展需要,进而在多场景中逐步实现。
综上所述,班主任在设计与实施主题班会时应建立对话思维,发挥主体意识和主导作用,将国家与社会的发展需要转化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通过校家社教育资源的整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lt;C:\Users\DELL.DESKTOP-PSE3GFE\Desktop\班主任8期\班主任8期\Image\KT1.TIFgt;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