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青年教师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从政治维度、道德维度、职业维度和价值维度等四个维度对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进行解读,理想信念为精神指引,道德情操为脉络主线,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为实践支点,弘道追求为价值旨归,新时代青年教师的成长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需要深入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实践体验,物化育人经验等路径和策略在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三方面着力。
[关键词]教育家精神;内涵解读;青年教师;成长路径
一、引言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青年教师的成长关乎学校的发展,关乎学生的成长,关乎教育的发展。那么青年教师应该如何成长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明确要求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新时代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即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成长。
二、教育家精神的时代内涵
教育家是有信念、有情怀、有品德,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上有创新、有特色、有贡献、有影响的优秀人物。教育家精神是指教育行家、杰出教育实践人才、先进教育改革者身上折射出来的一种独特的精神意涵、精神气质、精神元素,是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并践行的价值理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全国优秀教师代表的信》中对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科学内涵作了全面而深刻的阐释,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其中,“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为政治维度,是教育家精神的精神指引;“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为道德维度,是教育家精神的脉络主线;“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为职业维度,是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支点;“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则是价值维度,是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四个维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六面四维一体”(见图1)。
(一)理想信念:政治维度,教育家精神的精神指引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根,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要义。从个人层面来讲,人民教师的理想信念源于教师个人对教师职业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感悟,是教师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体现。从国家层面来看,教育家精神的理想信念根植中华优秀传统师道精神,纵观中国历史,教育家以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己任,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理想信念就是人民教师精神上的“钙”,不可或缺。“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的政治灵魂,是精神指引,是新时代人民教师应该具备的首要精神,即政治维度。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继续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目标决定了人民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必须坚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教师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
(二)道德情操:道德维度,教育家精神的脉络主线
道德情操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始终,是教育家精神中教师价值的重要体现,是连接教育家精神内涵中其余组成部分的脉络主线。教育本质上是一门关系学,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心灵与心灵之间的沟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生,教师队伍的德行和德性是整个社会道德的风向标,决定了道德情操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对教师个人和整个教师队伍的道德要求,是对教育家精神的道德维度解读。从个人来讲,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内在德性修养,是教师的个人价值观念和个人追求,是教师对职业道德的内在锤炼,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为人、为学、为事的“大先生”,必须认识到“育人先育己”“树人先正己”,做到“经师”和“人师”相统一;从社会层面来看,教师的模范作用、榜样作用应当扩大到整个社会;从国家层面来看,师德师风是新时代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是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基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是教育家精神的另一核心要义。如此,教育家精神将教师个人私德与教师职业道德统一起来,将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师要树立“立德先立身,树人先正己”的观念,遵守教师职业道德,以德施教。“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将教师的言行相统一,即知行合一,沟通了教育家精神内涵中的其余部分。
(三)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职业维度,教育家精神的实践支点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教育家精神的知识支点,“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教育家精神的态度支点,“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教育家精神的行为支点(见图1),以上三者从职业能力、职业态度、职业底色等三方面构成了教育家精神的职业维度和实践支点。教师肩负传授知识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教育家型教师应该是“智慧型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甚至是一池水。教师的“一桶水”和“一池水”怎么来的呢?“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也就需要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教育常教常新、常育常新,没有哪种教学方法可以一劳永逸,只有不断学习,求是创新,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趋势。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教育家型教师还应该是“仁师”,“仁者爱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关爱自己的学生,从心里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和宽容学生,构建师生共同体,用灵魂唤醒灵魂,用真心共情真心,用真情换取真情,以仁爱之心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使爱蕴于育人智慧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四)弘道追求:价值维度,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旨归
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业。中国知识分子一直都在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弘道追求,致力于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联系,是“胸怀天下”的重要表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坚、历久弥新,给予了师者“以文化人”的底气。“以文化人”就是通过文化滋养、道德教化涵养生命,化育人格,成就人生。中华文化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价值取向,指向了教育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新时代的“胸怀天下”要求教师既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以文化人”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历史文化自信,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提高个人站位,超越个人私利,树立大格局,基于中国又面向全人类,以民族视角和全球视野观察和思考教育的发展,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致力于教育改革和创新,把民族、国家与人类、世界统一起来,倡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教育理念、思想和文化,教育家精神引导教师坚定文化自信,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养分,立足时代,把握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三、青年教师成长体系建构
刚步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面临着理论与实践的磨合,个人与团队的融合,专业与辅业相结合,加之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带来的冲击,青年教师在角色定位、专业发展、能力提升等方面涌现出了新的要求。青年教师应该成长为什么样的教师?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到2035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培养造就数以百万计的骨干教师、数以十万计的卓越教师、数以万计的教育家型教师。”党的十八大以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大先生—‘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育家型教师”,中国教师精神谱系日渐形成。由此可见,青年教师的成长应当以成为骨干教师为目标,应当以成为卓越教师为目标,应当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以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为目标”即以教育家为榜样,学习和弘扬教育家精神,努力成为一个教育家型的优秀教师。因此,青年教师成长和成才关键在于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政治素养、业务能力、育人水平三方面着力。教育家精神中的“理想信念”指向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教育家精神中的“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指向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教育家精神中的“道德情操”“弘道追求”指向青年教师的“育人水平”,其中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是育人水平的支撑,这与教育家精神六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是相一致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大体要经历三个阶段,即适应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见图2)。
(一)适应阶段:角色转变,站住讲台
青年教师适应阶段是指青年教师选择教师职业后的一个角色转变和适应期,一般为入职的第三年或带完一届高考。青年教师在这一阶段完成学生向教师的角色转变,被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转变,走出“师范生老师尴尬期”和“新手教师困局”。这一阶段的青年教师由于刚步入教师队伍,在接受入职培训等学习后,政治素养初步养成,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等呈现起步态势,要实现从“站上讲台”到“站住讲台”的蜕变。在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活动方面表现较为被动。
(二)发展阶段:职业巩固,站稳讲台
青年教师发展阶段是指青年教师在实现“站住讲台”后巩固价值准则、道德规范、习得教育思想与教育技巧、行为目标和完成个性化的过程,一般为工作的4~6年。在这个阶段,青年教师的发展进入一个加速阶段,积极参加各类学习和培训活动,较为主动地开展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一定程度上内化教育家精神,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对教科研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教学质量有效提升,实现了“站稳讲台”,主要呈现出政治素养显著提高,业务能力明显提升,育人能力取得较大进步等特点。此时的青年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努力使自身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中坚力量。
(三)成熟阶段:职业追求,站好讲台
青年教师成熟阶段是指青年教师不断巩固教学技艺后确立自身职业声望向一名真正合格的人民教师迈进的过程,称为“站好讲台”,一般为工作后的7~9年。当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艺逐渐趋于稳定时,发展速度会较适应阶段和发展阶段有所放缓,青年教师谋求创新之路,自觉学习和研究最新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主动加强教育家精神的理论学习,锤炼自身教学艺术,初步成为学校或县域教学、教科研方面的骨干或带头人。成熟阶段的青年教师依托过硬的政治素养和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展现出高水平的育人能力。
四、以教育家精神引领青年成长的路径和策略
(一)政治素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站位
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发展意愿强烈,但职业发展充斥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能否开好头、起好步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问题。“理论上先进,行动上才能有力。”为此,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和用心钻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升理论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自身政治站位,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以教育家精神为指引,“心有大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将赤子之心和报国之情注入教育事业。深入理论学习,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只有通过全面系统学习,才能深刻理解这一思想蕴含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准确把握彼此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教育家精神的六个方面是一种内在性结构,教育家精神是一个具有内构性的有机整体,要坚持全面系统的观点解读,避免片面解读和割裂解读。深入理论学习,要坚持纵深挖掘,即强调从源头、根本上学习。深入理论学习,还要坚持联系实际。青年教师要结合自身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学习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实践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学习,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重要事件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大力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和身边好人,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创设课程思政。
(二)业务能力:注重能力培养,激发内生动力
教师的业务能力至少应当包括专业修养、教育态度和教育能力,具有显著的自主性,换言之,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关键在教师个体的成长自觉性。“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需要教师“勤学笃行”,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首先,向书本学习,青年教师要注重阅读中华经典名著,阅读教育学、心理学的书籍,阅读教育著作,阅读反映专业前沿领域的文献,研读课程标准等。其次,向同行学习,青年教师要积极参加教科研培训活动,向专家、名师学习;大胆申请加入校级、县级甚至更高级别的课题组,向学校或县域等骨干教师学习;积极参与“青蓝工程”“师徒结对子”活动,向同组老教师学习;与同伴结成“青年教师共同体”,互助互学。“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需要教师“求是创新”。青年教师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方法要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扬弃”,进而化为己用,不断总结反思,推陈出新。教师光有专业修养和教育态度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事实上,师生视角本身就是不对等的,未成年的学生在教师标准的审视下,学生身上的不足不可避免地会被视为缺点。若无仁爱之心,教师容易对学生产生厌烦、嫌弃甚至是排斥的情绪。因而,青年教师在“修智”的同时要更加注重“修心”,享受教书育人的乐趣,热爱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从而激发教师个体的内生动力,唤醒成长自觉性。
(三)育人水平:加强实践体验,物化育人经验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要求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道涵己、以文化人,学习教育家自觉思考中国当代教育的目标和方向、肩负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切实理解时代要求的大理想、大道德、大胸襟、大思想和大智慧。青年教师生逢其时,要敢想敢做,敢于将自身教学技艺付诸教育教学实践,勇于从实践中总结归纳。从执教公开课转向“教”“赛”融合。日常教学与赛课评比相融合要求青年教师把日常的每节课当作赛课来对待,从课标解读、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入手,凝练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和教法、学法,筛选合适的教学情境,设置相应的探究任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认真打磨课堂,使每堂课都向赛课水平靠近。书写教学详案,锤炼自身教学设计能力;及时开展教学反思,记录课堂问题和改进策略。从听课、评课转向“观课+议课”。观,即“又+见”,要求青年教师在听课前要“有备而去”,提前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听课时要“设身处地”,将自己定位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比反思,记录自己的见解。议,即“讠+义”,要求青年教师在听课后评课时要“言之有物”,评课后要深入思考,写出听课反思。从摘抄模仿走向教育写作。“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育写作是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与阅读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写作初期,青年教师不能急于求成,首先要坚持专著研究和文献阅读,模仿其行文逻辑和遣词造句,其次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随手记录教学小妙思和教育小故事,最后则要持之以恒。教育写作逐渐上手后,青年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学论文评选活动,可以向各类期刊投稿,听取评价,改进文章和思路,反哺教学。
五、结语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教师强,则国家教育强。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职业生涯初期充满挑战和机遇,青年教师要以教育家为榜样,坚定地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涵养“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陶冶“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锤炼“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和“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勤修“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树立“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追教育家精神之光,向下沉潜扎根于教育教学实践,向上飞扬砥砺前行实现自我成长。
参考文献:
[1]龙宝新,杨飞.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涵育之道[J/OL].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8[2024-02-19].
[2]陈铿,万金城.教育家精神的时代意蕴与三维阐释[J].思想理论教育,2024(2):62-68.
[3]杜时忠,冯建军,刘铁芳等.笔谈:中国教育家精神与现代教育[J].现代大学教育,2024,40(1):1-13+111.
[4]邬桂红.“知行合一”促青年教师“真性成长”[J].教育家,2023(52):60-61.
[5]张新蕾,杨红.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动态分层评价体系研究[J].天津教育,2020(34):36-37.
[6]冯刚,曹鹤鸣.教育家精神的时代解读[J].思想战线,2024,50(1):1-6.
(责任编辑:吕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