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针对电力行业系统的综合性技术服务行业,其需求随经济增长与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而不断扩大,而供给却因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的“小”、“散”、“乱”出现瓶颈。集群化发展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交易费用、建立信用平台破解上述瓶颈。政府应当通过建立公共服务系统、健全资金要素市场、支持集群品牌创立、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支持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关键词: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电力行业;集群化发展;成长路径;政府支持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33-0001-04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针对电力行业系统进行多维度技术服务的综合性行业。它包涵除电力设备制造之外,与电力系统有关的所有服务活动,如电力系统检修、电力系统调试、电力系统设计、电力系统建设、电力系统监理、电力系统运行维护、工业系统防雷、电力系统科研、智能辅助产品、电力系统管理咨询等细分服务领域。电力技术服务行业是在2002年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后逐步兴起的,并将随着新一轮市场化改革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但当前,该行业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普遍存在“小”、“散”、“乱”的发展瓶颈,阻碍行业的进一步成长。集群化发展则是突破上述瓶颈,迅速壮大产业的成长路径。集群化是指同一产业、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与经济空间的集聚。它是一种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产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形式能够在保持中小企业独立性的基础上,将竞争从单个企业提升到了整个企业集群,实现中小企业灵活性与集群网络稳定性的有机结合,从而兼具有规模经济与市场灵活性,产生极大的竞争能力。
1 可能性: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需求快速扩大
1.1 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
电力技术服务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电力系统设计、建设、监理与试验,与电力行业的增幅紧密相关;二是电力系统的运行维护、调试、检修,与电力行业的存量紧密相关。电力行业的增幅可以用国家每年的电热固定投资衡量,而电力行业的存量则可以用每年的发电量衡量,两者均受到当年经济整体环境高度影响。
增长趋势上,经济增速、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高度一致。波动形态上,经济增速与发电量基本平行,而电热固定投资波幅更大。两者结合,随着中国经济长期中高速运行,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潜力巨大,且具有一定的抗波动能力。
表1 国内生产总值、电热固定投资与发电量增长的相互关系
年份 国内生产总值 电热固定资产投资 发电量
名义值/
亿元 增幅/% 名义值/
亿元 增幅/% 实际值/亿
千瓦小时 增幅/%
2003 135823 —— 3304.82 —— 19105.8 ——
2004 159878 17.71 4854.41 46.89 22033.1 15.32
2005 184937 15.67 6503.2 33.96 25002.6 13.48
2006 216314 16.97 7274.27 11.86 28657.3 14.62
2007 265810 22.88 7906.52 8.69 32815.5 14.51
2008 314045 18.15 9023.66 14.13 34668.8 5.65
2009 340903 8.55 11139.1 23.44 37146.5 7.15
2010 401513 17.78 11356.4 1.95 42071.6 13.26
2011 473104 17.83 11603.5 2.18 47130.2 12.02
2012 519470 9.80 12948 11.59 49378 4.77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1.2 电力技术服务需求随市场化改革而不断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路径。我国通过逐步扩大市场在电力系统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打破垂直一体化的垄断体制,不断放开竞争环节培育市场主体。2002年国务院发布《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建立了我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但直至今日,我国电力行业改革仍停留在第二阶段主辅分离的第三小步,也就是主多分离。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新阶段,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将重启,主辅分离进一步向主多分离深入,也就是彻底实现主业与多经公司的分离。
表2 电力体制改革主要路径
改革目标:
发挥市场作用,构建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
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第一阶段改革:厂网分开
将国家电力公司管理的资产按照发电和电网两类业务划分,并分别进行资产重组。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发电资产,设立五大发电企业,中国华能集团、中国大唐集团、中国华电集团、中国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由国务院分别授权经营。原国家电力公司拥有的电网资产,组成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
第二阶段改革:主辅分离
对电力系统所拥有的辅助性业务单位和“三产”、
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
第一小步:电网企业经营主业以外的业务要报国家
有关部门批准,并分开核算。
第二小步:电力系统内部的医疗和教育单位实行
属地化管理,从电力系统剥离。
第三小步: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多种经营企业
与电网企业脱钩,放开市场。
第三阶段改革:输配分开
将输电和配电环节从资产、财务和人事上分拆,输电环节由电网管理,售电环节将地方供电局改组为多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辅之以购电大户与电厂签订直供合同,把配电网的建设运行下放到地方。核心点在于成本核算和利益分割。电网企业不再垄断下游配电市场,只负责电力运输,下游市场有大量配电公司市场竞争。
第四阶段改革:竞价上网
在区域设置一个或数个电力调度交易中心,由区域电网公司负责管理。电力调度交易中心间实行市场开放。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电价、配电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上网电价由国家制定的容量电价和市场竞价产生的电量电价组成;输、配电价由政府确定定价原则;销售电价以上述电价为基础形成,建立与上网电价联动的机制。发电企业向较高电压等级或较大用电量的用户和配电网直接供电。
资料来源:2002年国务院5号文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
主多分离将为电力技术服务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一是服务由传统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转变为向外部专业公司委托完成。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由电力系统内部完成,而是实现专业化。二是服务由内部关联交易模式,转变为标准市场模式。电力技术服务不再由于电力公司人、财、物关联企业垄断,而是打破市场垄断。三是服务由区域性市场,转变为全国性市场。电力技术服务不再是只有当地企业承担,而是面向全国企业招标,打破区域壁垒。四是服务由点状模式,转变为链状模式。电力技术服务的内容,不再是由不同企业承担,而是由一家企业总包,由该企业承担多项业务,人、财、物实现企业内的链式流转。原有的多经企业凭借关联交易占有大量的电力技术服务市场,成本高而利润厚。随着主多分离的真正完成,多经企业将不再占据竞争优势,这一部分市场将被释放。
2 必要性:突破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供给瓶颈
2.1 发挥规模效应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小”的瓶颈
当前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规模普遍较小,这是由两点原因造成的:一是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至今不过十余年时间,技术服务供应商成长时间较短,积累有限。二是电力技术服务企业属轻资产技术密集型,扩张存在两大制约:物质资本的制约。由于该行业通常先垫资再收款,现金流对于企业扩大规模极为重要,但是,一方面,供应商多为轻资产,不具备从银行贷款所需要的抵押品,另一方面,资金周转期限长,民间借贷的资金成本过高,难以承担;人力资本的制约。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对具有专业素养和技能的工程技术人员需求极高,但是这种人力资本的培养周期很长,从助理工程师、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通常需要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其培养的时间与费用不是小型企业所能承担的。缺乏资金与人才致使企业无法快速扩张,这反过来又进一步限制了资金与人才的来源,陷入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的集群化发展则可以通过发挥规模效应突破上述瓶颈:一是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对于轻资产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而言,集群化发展可以有效分解占用大量资金的固定资产投入。不仅电力设计、试验、维修、建设过程中所需要的大型仪器设备、车辆可以统一购买、调配,共同使用;会议室、打印室、车库、库房等企业必备设施也可以共建、共用,以节约资金。另一方面,单个企业规模产值小、破产风险高、还款能力弱,很难从银行获取借款。而对于产业集群整体,不仅规模产值大、风险得到分解,资金收还期限不同使企业的整体还款能力亦强,能够以较低成本获得融资。二是可以有效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各企业招投标所规定的建设周期不同、忙闲时间有异,一些技术专家能够错开时间解决不同企业的项目难题,从而最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本。同时,企业间也能够进一步专业化分工。试验能力强的企业以试验服务为主,建设能力强的企业则以工程建设为主,共同为服务单位提供一揽子电力系统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通过集群化发展,对电力技术类、金融服务类、行政管理类人力资本的需求密度增加,更容易建立相应的劳动力市场平台,并同有关院校建立智力合作机制。
2.2 塑造集群品牌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散”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市场涵盖面广,囊括全国各地的发电、输配电与用电企业。因此,随着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技术服务供应商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出现,以所在市、所在省或邻近省作为业务范围。这种“散”的特征严重制约了行业发展。因为它极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后者又将抑制市场发展。科斯最早提出交易费用的概念。他认为交易费用应包括度量、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发现交易对象和交易价格的费用;讨价还价、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契约条款严格履行的费用。而交易费用的高低将决定市场范围大小,从而制约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的分散,导致寻找交易对象、比较交易价格、监督交易协定的成本高昂,这必然降低市场交易的容量。当前交易协定更多依靠熟人推荐达成。
建立电力技术服务的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塑造集群品牌实现交易的集中化,降低交易费用,从而突破“散”的瓶颈:
一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营销成本。面对全国市场,作为轻资产企业的单个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难以实现品牌宣传的全覆盖。但在产业集群中,单个企业所承担的宣传成本是很小的。二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延长品牌效应的持续性。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需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作为中小技术密集型企业,总会存在违约的情况,甚至“死亡率”也是相当高的。而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比单个企业长得多,集群品牌要比单个企业的品牌持久得多。且集群内部的相对竞争也有利于集群品牌的保持。因此,集群品牌对产业内的企业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三是塑造集群品牌可以实现社会网络复合化。每一家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均存在因地缘关系、血缘关系与业务关系而长期磨合形成的分工协作网络。产业集群可以实现各企业的供应商、营销渠道、目标客户所构成社会网络的相互联通,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网络。集群企业可以通过这一关系网络,实现信息资本与社会资本在集群内的共同分享。
2.3 建立信用平台破解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乱”的瓶颈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将影响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行业专业性强,较易通过偷工减料、欺诈误导获得高额利润。一些技术服务供应商以极低价格获取工程,不顾安全隐患节约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压缩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成长空间。二是作为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产业,行业存在凭借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一些供电局的员工或员工的“联系人”,在体制以外获取工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供电企业对电力客户招标承揽工程单位时的“三指定”现象,即指定工程设计单位、指定施工队伍、指定设备材料。这侵害了客户选择工程承揽单位的自主权,形成市场垄断,并最终影响到电力技术服务供应的数量与效率。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化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更通过行业内的频繁交易,在经济空间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建立信用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难题。客户将通过信用平台对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追踪评价。这些评价将被载入该服务商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删除,并对社会完全公开。这样,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最终被剔除出产业集群。由于失信结果将被长期记录且惩罚严厉,单个企业在竞争博弈中将选择诚信,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集群信用等级的自我提升。
3 政府支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产业的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土地管理、资金融通、税收补贴、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举措,吸引企业的入驻,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同时,政府也需建立长效机制支持集群成长。
3.1 建立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集群化发展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更加集中,成本低而覆盖范围广。政府应当建立集群企业共同的招投标平台、质量检测站、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3.2 健全资金要素市场
应当以政府搭台、项目遴选为核心,积极帮助集群内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间的长效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方式,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并最终转板至创业板上市。
3.3 支持集群品牌的创立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为企业赢得信誉和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当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塑造集群品牌口碑。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奖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企业。通过公共宣传,促进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和推广。通过举办交易会、展览会,提升集群品牌知名度。
3.4 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
集群发展绝不仅是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的简单靠近,而是要深化各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政府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挖掘行业技术创新潜能、信息共享潜能和整体协调潜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龙头企业作为品牌价值的最终承担者、全面解决方案或系统服务的提供商,应居于支持政策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经营促进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将依托龙头企业的成长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7] 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
作者简介:高欣(1969-),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筑新(1972-),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会(1985-),女,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将影响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行业专业性强,较易通过偷工减料、欺诈误导获得高额利润。一些技术服务供应商以极低价格获取工程,不顾安全隐患节约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压缩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成长空间。二是作为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产业,行业存在凭借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一些供电局的员工或员工的“联系人”,在体制以外获取工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供电企业对电力客户招标承揽工程单位时的“三指定”现象,即指定工程设计单位、指定施工队伍、指定设备材料。这侵害了客户选择工程承揽单位的自主权,形成市场垄断,并最终影响到电力技术服务供应的数量与效率。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化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更通过行业内的频繁交易,在经济空间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建立信用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难题。客户将通过信用平台对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追踪评价。这些评价将被载入该服务商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删除,并对社会完全公开。这样,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最终被剔除出产业集群。由于失信结果将被长期记录且惩罚严厉,单个企业在竞争博弈中将选择诚信,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集群信用等级的自我提升。
3 政府支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产业的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土地管理、资金融通、税收补贴、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举措,吸引企业的入驻,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同时,政府也需建立长效机制支持集群成长。
3.1 建立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集群化发展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更加集中,成本低而覆盖范围广。政府应当建立集群企业共同的招投标平台、质量检测站、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3.2 健全资金要素市场
应当以政府搭台、项目遴选为核心,积极帮助集群内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间的长效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方式,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并最终转板至创业板上市。
3.3 支持集群品牌的创立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为企业赢得信誉和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当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塑造集群品牌口碑。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奖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企业。通过公共宣传,促进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和推广。通过举办交易会、展览会,提升集群品牌知名度。
3.4 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
集群发展绝不仅是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的简单靠近,而是要深化各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政府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挖掘行业技术创新潜能、信息共享潜能和整体协调潜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龙头企业作为品牌价值的最终承担者、全面解决方案或系统服务的提供商,应居于支持政策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经营促进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将依托龙头企业的成长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7] 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
作者简介:高欣(1969-),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筑新(1972-),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会(1985-),女,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这将影响到这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该行业专业性强,较易通过偷工减料、欺诈误导获得高额利润。一些技术服务供应商以极低价格获取工程,不顾安全隐患节约成本,造成劣币驱逐良币,压缩了行业内正规企业的成长空间。二是作为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的产业,行业存在凭借行政权力市场化运作获取高额利润的情况。一些供电局的员工或员工的“联系人”,在体制以外获取工程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供电企业对电力客户招标承揽工程单位时的“三指定”现象,即指定工程设计单位、指定施工队伍、指定设备材料。这侵害了客户选择工程承揽单位的自主权,形成市场垄断,并最终影响到电力技术服务供应的数量与效率。
从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集群化不仅是地理空间上相互靠近,更通过行业内的频繁交易,在经济空间建立了紧密联系。通过在产业集群建立信用平台,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破解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难题。客户将通过信用平台对电力技术服务供应商提供追踪评价。这些评价将被载入该服务商的信用记录而无法被删除,并对社会完全公开。这样,信用等级差的企业将难以获得订单,最终被剔除出产业集群。由于失信结果将被长期记录且惩罚严厉,单个企业在竞争博弈中将选择诚信,并通过优胜劣汰促进集群信用等级的自我提升。
3 政府支持电力技术服务行业集群化发展的可行举措
电力技术服务行业的集群化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在产业的集群发展初期,政府需要制定土地管理、资金融通、税收补贴、人才引进方面的优惠举措,吸引企业的入驻,促进集群迅速成长。同时,政府也需建立长效机制支持集群成长。
3.1 建立公共服务支撑系统
集群化发展后,政府的公共品供给更加集中,成本低而覆盖范围广。政府应当建立集群企业共同的招投标平台、质量检测站、教育培训基地、技术创新实验室,提高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
3.2 健全资金要素市场
应当以政府搭台、项目遴选为核心,积极帮助集群内企业开辟融资渠道。一是建立长期沟通机制,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商业银行间的长效合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体系。二是通过政策鼓励,引导企业提升管理方式,从家族式管理转变为股份制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并最终转板至创业板上市。
3.3 支持集群品牌的创立
品牌是现代企业竞争的核心,建立高知名度的品牌能为企业赢得信誉和市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因此,政府应当着力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标准化质量检测体系,塑造集群品牌口碑。设立名牌战略发展资金,奖励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获得企业。通过公共宣传,促进集群品牌的形象塑造和推广。通过举办交易会、展览会,提升集群品牌知名度。
3.4 促进产业集群一体化
集群发展绝不仅是各中小企业在地理空间的简单靠近,而是要深化各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促进企业间经济联系的密切。政府应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挖掘行业技术创新潜能、信息共享潜能和整体协调潜能,提升整个行业的水平。龙头企业作为品牌价值的最终承担者、全面解决方案或系统服务的提供商,应居于支持政策的核心,通过多元化经营促进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集群内数量广大的中小企业则将依托龙头企业的成长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罗纳德·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M].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3] 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4]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5]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 杨瑞龙.我国制度变迁方式转换的三阶段论——兼论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行为[J].经济研究,1998,(1).
[7] 弗朗索瓦·佩鲁.增长极概念[J].经济学译丛,1988,(9).
作者简介:高欣(1969-),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筑新(1972-),男,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会(1985-),女,贵州南源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