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中体验的真实性探寻

2024-09-12 00:00:00胡佳慧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4年7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验真实性

[摘 要]新时代,劳动与劳动教育的内涵都发生了新变化,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创造,重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新要求是多学科的融合、多空间的交涉、多途径的践行、多形式的连接。本文在借用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理论来探讨教育场域中的体验,并选取当今典型的劳动教育案例进行体验的真实性比较。最后得出要在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中,注重客观主义真实与建构主义真实的结合,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存在性主义真实的关注。

[关键词]劳动教育;体验;真实性

一、研究缘起

教育部颁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关注学生劳动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体验”已经成为劳动教育的关键词。学校在进行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教学实践,但是,在明晰劳动教育的内涵、触发体验的真实性以及获得劳动教育的真实体验并未深入。因此,厘清当下劳动教育与体验性的真实意义,分析当下劳动教育案例中的真实性,对当前劳动教育的有效推进有重要意义。

(一)体验的定义

在西方,“体验”一词最早由伽达默尔提出,他概括出体验的两大特征:一是直接性,体验是最直接的意识感受,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二是结果性,体验是有感受结果的,只是有的体验能够被感知到,有的体验稍纵即逝,但一定是存在过的。我们可以发现,体验是感官受到直接刺激而产生的意识产物且一定是有结果的,有些感受结果可能会被我们忽视和隐藏。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许多学者也对“体验”一词加以定义,沈建(2001)从体验主体的接受与内化出发,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马丽娜(2007)从体验的过程性发生出发,认为体验是体验者在其中经历从观察、思考、反思到实践的流程;作为一种结果,它使体验者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形成对事物的独特看法,并且使体验者的认知得以深化,情感得以升华。

本文将体验界定为体验是以人为主体的,利用各种感官而实现的亲历的活动,在此过程中产生对事物的认知深化与情感活动。

(二)劳动教育的定义

“劳动教育”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 (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 和养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有三,一是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二是劳动价值观是其核心,要努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帮助他们形成热爱劳动过程和尊重劳动成果;三是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劳动教育应随着劳动状态的演进而发生变化。

二、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

(一)劳动教育的目的:从生存、生产到创造

在原始时代,生活材料匮乏,劳动教育通过将渔猎、生火、制造和使用工具等劳动技能传授为重点。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学习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来获得生存。进入农耕社会,人们通过种田、织布、耕牧等方式进行农业劳动,换取生产资料。再到工业化大规模生产时代,资本家占有大量资源,从生产过程中脱离出来,劳动者在接受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工作技能、掌握工作技巧,产生职业教育,满足大机器生产化需要。在阶级社会阶段,劳动教育的目的是学会生产的技能技巧,来换取工资,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根据不同的时代需求对劳动教育政策做出了相关的调整。相继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科学文化知识运用于实践,为参加生产劳动做准备”“教育学生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素养”为指导精神颁布相关政策对劳动教育进行规划。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号召:“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揭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积极的劳动态度,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目的逐渐从原始社会和阶级社会,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渐转变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生产出商品到当今所需要的让学生体验劳动的美好价值,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进行创造性劳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为目的,劳动教育的目的与需要已不可同日而语。

(二)劳动教育的重点:不仅是单一的劳动技能的获得,而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细化的教育内容之一,本身仍承载着教育的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为今后育人目标与任务提出方向。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重点与任务。随着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过度消费、过渡娱乐对青少年的挑战,劳动教育不再是统一的劳动技能的学习,劳动知识的获得,重点应转换为,如何学习生产与劳动知识认识当今社会的劳动必要性与劳动需求;如何培育学生劳动素养、激发其兴趣进行创造性劳动;如何进行劳动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如何使学生认识在劳动中获得身体的锻炼、思维的训练、审美的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点。

(三)劳动教育的新要求:多学科的融合、多空间的交涉、多途径的践行、多形式的连接

既然劳动教育的重点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且具有时代性的特征,应根据当今的劳动形态:不再只注重发生变化,那么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与内容,不能只依靠单一的社会实践课程与劳动技能与内容,而是应该用多学科的融合、多空间的交涉、多途径的试行来尝试劳动教育。如劳动教育可以与数学学科相结合,探寻应该如何合理消费;可以与语文学科结合,探讨在闲暇时间如何度过;可以以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不同工作的劳动,加深劳动认知;可以与家长、社区相沟通,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撑、互助与评价,不断改善已有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三、当今劳动教育中体验式学习的真实性辨析

(一)在教育场域中的体验

发生在教育场中的体验主体是教育与被教育者,即教师与学生。教育者或受教育者其中的某一方,或是双方共同体验的。以学生为角度出发,以体验的发起者,可以得出有主动体验与被动体验;以学生的感受为划分依据可分为愉悦体验与非愉悦体验;以体验产生的时间,可分为即时体验与延时体验;以体验内容的手段可分为虚拟体验与真实体验等等,那么教师是否关注到学生的这些体验?是否激发学生回忆体验、表达体验、根据体验进行迁移与发展呢?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主要体现。

(二)体验的真实性含义

真实性(Authenticity)最初来自希腊语,意思为自己做的、本真的、最初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不同学科对真实性的概念有不同的解释。涉及体验的真实性,被讨论最多的是在旅游体验领域。目前旅游学界对旅游体验的真实性主要集中在客观性主义真实、建构性主义真实和存在性主义真实三个方面,但是关于旅游真实性的概念并没有达成共识。

从19世纪60年代被提出的“客观真实性”含义是指旅游对象固有属性,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是游客对真实、未加工过的项目及环境的真实体验。由构建主义出发,提出的“建构性主义真实”是指,可以根据游客的期望、想象、偏好、信仰和权利来组织、设计景区,来达到真实性效果。真实性是游客赋予事物的一种理解,是在特定的视角、信仰和期待下实现的真实。存在主义真实性含义是真实性与旅游对象是否真实无关,与是否能触碰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态度有关,当游客能感到愉悦的表达、参与了独特的项目、获得了愉悦的、陶醉的、难忘的享受时获得了真实的体验。

(三)教育体验中的真实性含义

将旅游体验中的真实性迁移到教育中来,探寻教育场域中的客观主义真实。建构主义真实和存在主义真实又是什么呢?

客观主义真实即体验对象固有的,独特的教育体验,并非需要独特的加工、策划、创造,只需学生走入现场,即能获得教育的刺激与体会。如,圆明园遗址,一进入看到残垣的宫殿,即能感受到曾经被烈火焚烧的万园之园,心中涌出悲痛与遗憾之情。建构性主义真实是指教育者或设计者,根据特点的理论、视角、期望所设计出的教育场所,如校史馆、博物馆、美术馆等,伴随设计的环境、环节引导学生获得对某一学科的了解、科学的探索、作品的触碰、美感的提升等。存在性主义真实关注的是人本身的情感获得与自我意识的激发,是否促发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乐在其中是重点。这需要教育者的智慧,注重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创设良好的情境进行教学,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法、辩论互动等多种形式,将教学内容生活化、时代化,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体验感悟等活动中获得发展。

教育场所以原真性为标准进行分类,针对原真性较强的场所、拥有较为浓厚的教育资源要力争彰显其客观主义真实性。针对原真性一般的教育场所,教师要加以设计、开发,将场所内的教育资源与人文知识相结合,体现其建构主义真实;针对原真性较弱的场所,教育资源不强或匮乏,要发挥教师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创设情境让学生相信、好奇、探讨、体悟,同时可以利用科技手段进行虚拟情境的沉浸体验,加深认识,体现其存在主义真实(见图1)。

(四)劳动教育中体验的真实性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第七小学劳动教育三大途径:开心农场、生活整理和亲子合作。开心农场是利用校园周边20 余亩土地开辟的综合性学习探究体验区。开心农场实行项目承包责任制,分片划出责任区,落实到各班进行日常的管理养护。每个年级都有自己的种植项目。一年级种蚕豆,二年级种土豆,三年级种桑养蚕,四年级种油菜,五年级种向日葵,六年级学养殖。“新劳动教育”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统整、融合,形成“新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群。每学期均开设主题周教学活动。

富春第七小学的开心农场是富春第七小学根据学校劳动教育体系课程开发的特有的教育场域,农村自身的原真性一般,有一定的土地资源,但教育资源与教育材料并不高。富春第七小学依据各年级特点开展不同类别的种植活动,并在主题周内进行教学活动,使得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富春第七小学的设计、规划、组织农场成为劳动教育实践的重要载体,彰显了其构建主义真实。但并未让学生了解农场的历史,农场为何可以种植蔬菜瓜果,农场中是否有牛羊等牲畜,如何使用它们来进行劳动?这些关系到农场客观主义真实并未给予回应,忽视了农场本身所具有的劳动教育价值。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围绕学生生活,创设生态环境与常态环境两种环境。生态环境,即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营造多元劳动教育基地建设环境,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建成集“六园”“九室”(插花室、果艺室、研培室、标本室、木艺室、创客室、陶艺室、布艺室、烹饪室)、“两院”(科学院、商学院)为一体的校内实践基地,并配合市图书馆、乐高机器人集团、果蔬基地等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一个能够“覆盖学生全部生活”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常态环境,即营造涵盖教师、学生、教学活动、校园环境等要素的课程环境。开设以培养学生生活需要与技能为主的自治类课程、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与人文底蕴的逸美类课程,以培养学生思考能力、探究能力与质疑能力的焕新类课程。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立新实验小学注意到学生生活中生态环境与常态环境的存在,并进行构建。在生态环境中,根据校园内的原真性一般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设计与规划,相继建成了六园、九室、两院的劳动实践基地,呈现出较为完备的环境,希望能够给予学生建构主义真实的体验,但如何使用这些基地建设并未说明,无法看出学校从何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与使用,无法保证建构主义真实的可靠性与完整性。在常态环境中,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相结合,开设自治类、逸美类、焕新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审美情趣、思考能力等多维度的目的,迎合了当今劳动教育不仅需要学习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更要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要求,注意了学生生活环境中常态环境的新亮点,但对学生在学习课程中的教育目标,教育环节并未作出明确的说明,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是否采取能刺激学生产生存在性主义真实体验,使其陶醉,沉浸于其中,是否将劳动教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区分开来,产生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任务,促进学生产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不得而知。

上海市沙田学校创新劳动教育实施路径,具体三个路径为:劳动教育与学生社区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和创新教育相结合。路径之一是学校与曹杨村史馆共同设计劳动教育课程,组织学生通过看村史馆、听劳模故事、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寻找身边普通劳动榜样为其宣传点;路径之二是学校启动了“职业体验”项目,通过参加不同职业的体验,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及正确的劳动观念。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校园,走进真实的职场,开展2~7天的浸润式体验;路径之三与创新教育结合,规划创新课程,将劳动课程与乐高游戏、信息课程、物联网、编程与人工智能课程相联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劳动实践技能。

沙田学校创设劳动教育课程的路径丰富,不仅与社区资源相联合,更是与职业学校、高新技术产业区联系,使具有原真性资源一般的学校经过规划设计后,给予学生多维度、多领域、多空间的体验,建构性主义真实性较强。将学生带入真实的职业生活进行体验,对具体工作、流程、技能、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认知,且在过程中克服遇到的难题,有利于学生产生紧张、棘手、苦恼、突破、欣喜、成就的心情,使学生沉浸在职业体验中,加强存在性主义真实,产生自我成就的难忘经历,应秉持着勤劳、诚实、踏实、肯干的职业精神。在职业体验过程中,在加强存在主义真实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劳动观与消费观。

将劳动教育与数字时代的信息课程相结合,是有效应对新时代生产力形态变化的要求,培养学生在新时代下开展创造性劳动。是原真性资源较弱的学校劳动课程中添加的精彩一笔,利用高新科技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体验,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动脑,在学习新鲜事物的同时主动探索、超越自我,实现了新的突破。

四、研究结论

(一)在劳动教育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客观主义真实与建构主义真实的结合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当今学校的劳动教育不仅是在学校内实行,而是与教育场馆、校外机构、社区资源共同开发,其场所的原真性并非具有单一性,我们也不能只按照一个重点进行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当今时代,符号消费与攀比消费主义盛行,如何让学生正确认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树立良好的消费观是劳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下,过去推崇的吃苦耐劳的劳模榜样,培育朴素肯干的劳动精神,是否还有意义?也是劳动教育应回答的问题。从劳动教育的价值张力来看,“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厚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要是我们在新时代进行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养分。我们让学生认识并领悟传统的劳模精神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所以在劳动教育的基地建设中,仍要寻找原真性较强的场所,具有浓厚的劳动教育传统精神的劳动基地,如老工厂、人民公社时期的遗迹等,利用场地已有的浓厚的客观主义真实、历史材料与教育资源让学生体会劳动的不易,让学生懂劳动。在学校和教师的建构中,可通过劳动情境的创设、劳动任务的设定、劳动体验的获得等一系列设计,加深建构主义真实,让学生将劳动精神入脑入心,手脑并用,将所学习的劳动知识与技能的理解更加透彻。

(二)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存在性主义真实的关注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呈现出将亲历经验的转化为创建新的知识的过程,将亲历经验反思后习得知识与升华思想的过程。在已有的劳动教育过程中,我们注意到学校多将重点放在教育场地的建设、教育课程群的开发,但是关于学生的体验创造与反思并未进行过多的关注。课程的评价也多是教师评价为主,夹杂着同伴互评与家长评价,对于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好奇、尝试、疑惑、突破与反思,并未有过多的关注,也许可能产生教学内容与教学设计很好,但是学生不能达到教学目标,更无法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所以教师应对学生存在性主义真实的关注,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情境,并激发他们多看、多想、多反思,沉浸于劳动教育的课堂中,懂得劳动的真实存在意义与表现,在劳动过程中直观地表现自我,积极创造,彰显自身的个性。同时要给学生“留白”的空间,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体会、去验证。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2]章振乐.正心立德 "劳动树人——小学“新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17(5):27-29.

[3]眭定忠.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校本化实施路径——上海市沙田学校劳动教育探索[J].人民教育,2019(10):26-27.

[4] 徐海娇.重构劳动教育的价值空间[J].中国教育学刊,2019(6):51-56.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体验真实性
广告的真实性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浅谈演员“第一自我”与“第二自我”的转化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3:48
体验视角下文化旅游产品深度开发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 12:35:07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5:34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3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新闻传播(2015年22期)2015-07-18 11:04:06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
雕塑(1998年3期)1998-06-28 12: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