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统编教材充分贯彻这一理念,在其编排中创造性地设置了习作单元。其中,“初试身手”这一板块,从其编排位置来看,处于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之间;从其作用来看,处于阅读与写作之间,目的是推进阅读向习作转化,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本文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浅析“初试身手”的教学实践思考。
新课标强调以大单元为主,构建学习任务群。统编教材围绕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进行“双线”编排,充分体现了单元的整体性。习作单元的编排体例,从讲读课文到“初试身手”,再到习作例文、单元习作,不仅充分体现了由读到写的学习思维,而且还贯彻了单元整体性。针对“初试身手”这一板块,在其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站在整个单元高度进行研读,准确把握它与单元内其他板块之间的关系,充分落实语文要素,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习作训练。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人文主题是“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语文要素则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讲读课文分别为《夏天里的成长》《盼》,主要作用是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是怎样体现语文要素的;“交流平台”重点是引导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尝试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事情进行写作训练;两篇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小站》,主要是给学生提供范例,重点诠释围绕中心意思写作的具体技巧;最后的单元习作训练也是要求学生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与该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可见,习作单元中相应资源之间都有一定的关联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站在整个单元教学的高度,以“初试身手”为突破口,上承讲读课文,下接习作例文,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设计,以便让所有学生都能找到训练点,都能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1.围绕“初试身手”中“忙碌的早晨”“好斗的公鸡”等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从哪些方面进行描述。
2.教师需要结合语文要素梳理学生的习作,指出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3.组织学生再次复习讲读课文,结合语文要素,对照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思考修改的方向。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帮助,完成修改习作的学习任务。
“围绕中心意思写”这一要素,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行试写,接着对照语文要素排查问题,然后结合讲读课文中涉及的写作技巧,进行对照排查,调整习作修改方案;最后结合习作例文修改习作,积累写作经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初试身手”并没有独立在外,而是融入整个单元教学体系之中,助推单元教学实现从读到写的转变。
“初试身手”本质上属于单元习作的热身与预习,教师要从单元目标出发,结合单元习作难点,进行多元设计,以便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助力学生高质量完成单元习作。
(一)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试错
针对“初试身手”这一板块的教学,教师可以围绕“试”字,通过试错的方式,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针对第一题“戏迷爷爷”的写作训练,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戏迷爷爷”,他会做哪些事情呢?
2.借助小组合作方式,讨论一下,“戏迷爷爷”身上有哪些鲜明特征呢?
3.组织学生再次围绕“戏迷”特征,重新筛选所选的材料。
借助试错的学习方式,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教师也可以准确地掌握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后续的单元习作教学扫清障碍。
(二)结合语用实践,引导迁移仿写
教材只是例子,模仿是写作的开始。在“初试身手”板块教学安排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积极引导他们进行仿写迁移训练,帮助他们在审视不足中进步。针对“忙碌的早晨”这一题目,教师可以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
1.学生阅读《夏天里的成长》,想一想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课文中选择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对中心意思的表达有哪些好处?
2.小组讨论“忙碌的早晨”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来表现它呢?
3.围绕“忙碌的早晨”这个习作主题,结合所选的事例进行片段训练。
(三)发挥引领作用,引导精准创作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讲读课文与习作例文的教学价值,积极发挥“初试身手”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落实语文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1.《夏天里的成长》与《盼》这两篇讲读课文虽然都是围绕中心意思写的,但是在构思上却不相同,请讨论它们在构思上的差异。
2.小组讨论,筛选“初试身手”的写作思路。
学生的思路不同,写作所需要的材料也不同。通过对讲读课文的分析,学生在明晰两篇课文的思路异同之后,对自己的写作思路进行梳理,有助于提高习作质量。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新课标强调,第三学段学生要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这种基于分享的互动理念,与“初试身手”这一板块的设置目的是一致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搭建分享支架,优化创作素材
习作的根本作用在于表达分享。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布局谋篇意识与能力,通过“初试身手”这一支架,借助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进行交流分享,反思修改。结合“闲不住的奶奶”这一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分享任务。
1.结合《夏天里的成长》与《盼》这篇讲读课文,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理解。
2.结合“闲不住”这一特征,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选材与创作思路。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围绕中心意思写”,要求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或者选择不同的事例,围绕中心意思进行描写。“闲不住的奶奶”这一题目的关键词是“闲不住”。有的学生参考《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从不同角度进行分享,也有的学生结合《盼》这篇课文围绕一件事按照时间顺序进行交流。不同的选择,不同的思路,体现的中心意思却是一样的,体现的都是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搭建对比支架,优化语言表达
“初试身手”是单元习作的前奏。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其支架作用,通过前后对比辨析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审视反思,修改调整,提高习作表达技巧。结合“好斗的公鸡”这一题目,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学习任务。
1.组织学生重点分析《夏天里的成长》中的对比手法,思考怎样描写生物快速生长的势头。
2.组织学生对比分析《盼》这篇课文中的人物细节描写。
3.结合“好斗的公鸡”这一题目,说说怎样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公鸡的“好斗”。
通过对比分析,学生不仅理解了讲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能迁移到写作实践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写作体验,有效地发展了语用能力。
总而言之,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重在“初试”,目的是为后续单元习作提供一个训练平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读习作单元中的语文要素,准确把握编者意图,积极挖掘“初试身手”的教学价值,帮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一试身手”,助推他们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角门分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