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常见技巧,多见于诗词和隐喻性的文本。它通过具体的物象——一个物体、一个动作或一个符号,指向或暗喻更加抽象的观念、深层的思想或复杂的情感。这种手法的特点在于其多样性,即同一个象征可以有多重含义;在于其隐晦性,不直接明说而是借助象征让读者自行解读;在于其多义性,不同读者可能从同一象征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在于其启发性,能激发读者的联想与思考。象征使得文学作品层次丰富,给予读者更多想象的空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是我国现代诗坛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其诗歌创作从古典到现代,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深刻的情感内涵。他的诗歌创作,既是对传统诗歌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现代诗歌的创新和突破。在高中阶段的诗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他的诗歌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象征手法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在戴望舒的《雨巷》一诗中,丁香姑娘就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范例。丁香,自古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见意象,代表着美丽、哀愁与思念。在《雨巷》中,丁香姑娘不仅是美的象征,更是诗人对理想、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雨巷》中的象征手法也体现在对现代都市生活的隐喻上。狭窄潮湿的雨巷,象征着现代都市中人们内心的压抑与迷茫;丁香姑娘的缥缈与消逝,则暗示着现代人在追求理想与爱情的过程中经历的挫折与失落。通过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戴望舒成功地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在阅读中,教师可以将《雨巷》与其他运用了象征手法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诗歌中象征元素的运用及其表达的意义。通过对比分析,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和时代价值。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其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独特诗风。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通过雨巷这一具体物象隐喻诗人的内心孤独和对爱情的渴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语言、情感和象征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诗中悠长细腻的情感表达,体会到戴望舒如何将个人情绪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含蓄又深邃的艺术境界。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仅让学生领略到了戴望舒的艺术魅力,还能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
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中,艾青的诗歌占据了重要的教学地位,他的一系列诗歌作品中流淌着对故乡的眷恋,对人民的关怀,对社会的深刻洞察。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更为他的诗歌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寓意。
例如,在教学《大堰河——我的保姆》时,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探讨艾青运用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歌的深层意义。将大堰河作为故乡和童年记忆的象征,把保姆比作自己的母亲,艾青巧妙地勾画出一个充满情感的家乡图景。这种象征性的描写不仅深化了诗歌的意境,也使得其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它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领会象征手法的多样性及其在诗歌中的独特功能。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象征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和思想具体化,增强读者的共鸣。通过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学生不单体会到了艾青对家乡和保姆的深情,还能学会如何鉴赏并运用象征手法,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素养。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诗歌鉴赏能力,也丰富了自己的文学素养。他们学会了如何通过象征手法去解读诗歌的内涵与情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艾青诗歌的艺术魅力与思想内涵。
屈原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浪漫情调与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展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诗歌世界。在屈原的诗歌中,香草和美人都是比较常见的意象,经常用来比喻君子或贤臣,寄托了屈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例如,在《离骚》一诗中,屈原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将个人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展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教师可以着重解析屈原运用的象征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与深邃思想。屈原借香草美人来象征自己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以及对身边贤良忠贞之士的赞赏;通过荃蕙芷兰等植物象征高洁的品质和节操,同时用鸷鸟之不群来表达他与众不同的个性和坚持正义的态度。这些象征不仅反映了屈原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映射出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的憧憬。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分析《离骚》与其他作品中的象征元素,让学生了解屈原如何巧妙地利用象征手法表达个人情感和对国运的关注。学生发现这些象征性的语言和意象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生动。这样的学习体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屈原的作品,让学生在对比中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鉴赏毛泽东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感受到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毛泽东善于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相结合,通过具象化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毛泽东诗歌中的象征手法还体现在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赞扬或批判,表达了自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和思考。
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文本看到这样的画面:毛泽东独立湘江之滨,以壮丽的自然风光为喻,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沁园春·长沙》中的“独立寒秋,湘江北去”一句,通过描绘一幅深秋画卷,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沁园春·长沙》中的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锻炼了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诗歌作品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象征元素,理解象征手法的妙用,不仅可以丰富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拓宽阅读视野,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甘肃省庆阳市陇东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