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法的实践与探索

2024-08-31 00:00:00宋树立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5期

摘 要:本文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背景,旨在探讨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运用大单元教学法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总结,分析了大单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大单元教学法的具体策略和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大单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本研究对于进一步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中语文 大单元教学法 新《课标》 综合素养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44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亟需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大单元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本文旨在研究新《课标》要求下,如何运用大单元教学法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果,以期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大单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大单元教学法的概念与特点

大单元教学法是一种以大主题或大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方法,通过将相关的知识点、技能和情感体验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学习单元,以达到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大单元教学法强调知识的整合与呈现,以及跨学科的融合,通过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发展。

大单元教学法将相关的知识点、技能和情感体验进行整合,以一个主题或课题为中心,使学生能够在一个学习单元中全面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大单元教学法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机组合,促进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大单元教学法注重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大单元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通过情感体验、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二)大单元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大单元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教育学中的一些重要理论,如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和社会交往理论等。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大单元教学法通过整合知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符合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需求。认知心理学理论强调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大单元教学法通过问题导向和跨学科融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迁移。社会交往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交往的过程,大单元教学法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大单元教学法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改进。传统教学往往是以课文为中心,知识点分散,学科之间缺乏联系。而大单元教学法通过将相关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个大主题或大课题中,强调综合性学习和跨学科融合。这符合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

相关部门对于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指导文件,其中包括对大单元教学法的推崇和支持。例如,相关部门发布的《中小学课程方案》中强调要推行以课程为中心的大单元教学法,以促进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二、大单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分解

确定一个大主题或大课题,将其作为整个大单元的综合性目标。例如,可以选择一个文学作品、一个时代背景或一个社会问题作为大单元的主题,旨在通过学习此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

根据大主题或大课题,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解和归纳。确定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具体的知识内容,包括相关的文学作品、文化背景、语言技巧等。确保每个知识目标都与大主题或大课题密切相关,有助于学生对整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除了知识目标,还要设定学生需要实现的语言技能目标。这可以涉及阅读理解、写作表达、口语表达、听力理解等方面。根据大单元的主题和内容,设定与之相对应的技能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语言表达和交流。

大单元教学法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要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态度和情感表达能力。例如,培养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设定不同层次的目标,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和进步。可以设定基本目标、拓展目标和提高目标,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将各个目标之间进行关联,确保它们在整个大单元中相互支持和促进。例如,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之间的关联,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提高语言技能;情感目标和知识目标之间的关联,通过学习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整合

选择一个有代表性或有意义的主题作为大单元的核心,如文学作品、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等,主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境相关。根据大单元主题,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和概念。涉及文学作品时,可以涵盖作者的背景、作品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可以引入相关的历史、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知识,以拓宽学生的视野。

利用大单元教学法的优势,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在探讨某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时,可以结合历史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社会风貌等,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强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联。通过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共通之处,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例如,通过对比不同作家的作品,让学生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共同主题或风格,加深对文学创作的理解。

引导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整合和应用所学知识。通过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促使他们主动寻找答案并进行思考和讨论。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可以涵盖文学分析、文化解读、社会问题讨论等方面。

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例如,组织文学欣赏会、模拟社会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升综合素养。

(三)评价与反馈的机制

在开始教学之前,向学生说明评价标准和期望的表现。这可以包括对知识理解、技能运用、文学鉴赏、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要求。评价标准应该具体、可操作,并与教学目标和大单元主题密切相关。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来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还可以包括作品展示、课堂讨论、小组合作、项目报告等形式。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在学习过程中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这可以包括口头反馈、书面批注、个别辅导等形式。反馈应该具体、有针对性,强调学生的进步和改进方向。同时,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评,促进他们对学习的反思。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作。同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在大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关的评价和反馈。通过定期的检测、作业、项目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及时的反馈。这有助于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单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案例

(一)文学作品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当以苏教版“月是故乡明”主题中的《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和《我心归去》这三篇课文为例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时,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1.主题确定:将故乡的想念作为主题。这三篇课文都涉及对故乡的思念,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索,学生可以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对故乡的回忆,同时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

2.整合相关知识点:将这三篇课文与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例如,在探讨《漂泊的旅人》时,可以引入历史和社会知识,了解当时社会动荡和人们流离失所的背景;在探讨《想北平》时,可以引入地理和文化知识,了解北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在探讨《我心归去》时,可以引入心理学知识,探讨故乡对个人心理的影响。

3.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例如,如何通过文学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故乡对个人的成长和身份认同有何影响?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写作。

4.阅读与讨论: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学欣赏等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提高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5.文学鉴赏和创作: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和创作。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运用、情感表达和意象描写,帮助学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6.跨学科融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在探讨《漂泊的旅人》时,可以结合历史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事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在探讨《想北平》时,可以结合地理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北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以及对人们的情感产生的影响。

通过以上策略,可以实现对《漂泊的旅人》《想北平》和《我心归去》这三篇课文的大单元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表达对故乡的想念的方式和意义,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

(二)语言运用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以苏教版中向青春举杯主题中的《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和《六月,我们看海去》这三篇课文为例进行大单元教学实践时,可以聚焦于语言运用这一方面。

将青春这一主题作为大单元的核心,通过《沁园春·长沙》《相信未来》和《六月,我们看海去》这三篇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探索青春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关注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语言技巧。将这三篇课文与相关的语言运用知识点进行整合。例如,在探讨《沁园春·长沙》时,可以引入修辞手法和意象描写的知识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表达对长沙的情感;在探讨《相信未来》时,可以引入修辞手法和比喻的知识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表达对未来的信念;在探讨《六月,我们看海去》时,可以引入描写手法和节奏感的知识点,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运用传递青春的活力。

设计问题导向的学习任务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语言运用的效果和意义。例如,可以提出问题如何通过语言运用表达青春的力量和活力?语言中的修辞手法如何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回答这些问题,并进行讨论和写作。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阅读和讨论。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关注作者的语言运用,分析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描写等语言技巧,并讨论这些技巧对作品的效果和意义。

设计语言运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的语言技巧。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创作一篇关于青春的短文或诗歌,展示他们对青春的理解。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例如,在探讨《沁园春·长沙》时,可以结合地理和历史课程中的相关知识,了解长沙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诗中的语言。

四、大单元教学法的效果评价与问题探讨

评估学生在大单元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果,包括对主题和课文的理解深度、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文学鉴赏和批判思维的发展等方面。评估学生在大单元教学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包括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提出的观点质量、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与贡献等。评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是否合理有效,能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学习。评估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对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包括教材、课外阅读材料、多媒体资源等。

在评价大单元教学法的效果时,也需要关注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大单元教学需要较长的时间来完成,可能会与其他教学内容冲突,需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学习和探索。学生在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灵活的教学策略和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准备能力,包括对主题和课文的深入研究、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等。教师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在大单元教学中进行跨学科融合可能存在难度,需要教师具备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并与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合作。同时,需要确保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对主题进行全面理解和深入思考。

总之,本文通过对大单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发现大单元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总体而言,大单元教学法在新《课标》下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康彬《学习任务群视角下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研究》,《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11期。

[2] 王志芳《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和创新点研究——以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为例》,《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年第11期。

[3] 齐志伟、杜松楠《基于思维视角的高中语文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践路径探究》,《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