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的策略探析

2024-08-31 00:00冯春燕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5期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是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小学生的价值观尚未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种不良价值观的影响而形成扭曲的人格。所以有必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正向的价值观。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进行了分析论述,希望能为教师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小学 道德与法治 德育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58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能够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帮助。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元素,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以更加适用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方式对其高效展开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道法知识的基础之上,渗透德育,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引入人物案例,树立学习榜样

榜样的力量十分巨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在榜样的引领下,学生能够更有激情地展开学习活动,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为了高效渗透德育,教师可以引入人物案例,为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让学生在榜样的带领下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做学习的主人》时,教师可以引入宋濂、毛主席、鲁迅等人物的故事来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宋濂是明朝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散文家,他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教育理念,主张通过学习和实践来认识世界。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宋濂的故事,介绍他对学习的态度,引入教材16页中的“故事屋”,向学生讲述:“宋濂非常爱读书,并且勤学好问,遇到不理解的问题,一定要找到答案。曾经为了解答一个问题,冒雪数十里求教教师,教师被他的诚心所感动,耐心解答了他的问题,而他的脚也被冻伤了。”引导学生了解宋濂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明朝著名的散文家、学者、教育家,使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毛主席是中国现代历史上的伟大领袖,在学习上也是我们的榜样。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毛主席年轻时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故事,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的认同和尊重。鲁迅也是中国现代文化领域中的伟大人物,其在学习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表现。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鲁迅的故事,如“鲁迅”这一笔名的由来,介绍鲁迅勤奋学习、不断思考的故事。“鲁迅”这一笔名取自“愚鲁而迅速的意思,意指鲁迅认为自己比较笨拙,只有更加勤奋、勤勉的学习,才能做好学问,干好事情”。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

在引入这些人物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伟人是如何通过坚定的学习信念、刻苦的学习态度、不断的学习实践,成为学习的榜样?学生又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可以在榜样的启发下,潜移默化地对学习产生认同和热爱,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素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二、联系生活案例,培养学生公德心

生活案例能够增加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展开学习。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联系生活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从而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安全记心上》时,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案例来培养学生的公德心。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安全与公德的重要性,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教师可以选择生活中的一些典型案例,如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事件,让学生了解案例发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如选取一起重大交通事故的案例,通过讲述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及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交通参与者。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涉及的公德心问题,让学生从中感悟安全与公德的紧密联系。如通过分析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了解不良商家为了牟取暴利而忽视消费者的健康,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维护食品安全,体现公德心的重要性。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案例进行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讨论,促进其对公德心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在案例的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总结案例中的教训和启示,引导学生将这些启示与自己的日常行为相联系,培养自觉遵守规则、尊重他人、关爱环境的良好公德心。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这些启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行动来践行公德心,如遵守交通规则、讲究饮食卫生、保护自然资源等。通过以上案例,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公德心的内涵与重要性,并在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从案例中感受公德心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责任感,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真正将安全记在心上,践行公德心。

三、融合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德育的顺利展开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融合传统文化对学生展开教学,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使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教学《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时,教师可以引入卧冰求鲤、扼虎救父、行佣供母等二十四孝故事,以及游子吟这首诗来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常怀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二十四孝故事来唤起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关注。如讲述卧冰求鲤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孝子为了孝敬母亲,不惜在冰上卧冰求鲤,以此来表达对母亲的孝心。通过讲述故事,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强调,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父母的尊重与敬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共同欣赏《游子吟》这首诗,通过解读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了解诗中游子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教师可以结合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向学生介绍诗人的孝道思想和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让学生在情感共鸣中感悟到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性。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传统文化元素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类似尽孝的行为?”“你对父母的感恩之情是如何表达的?”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行为与情感,引导其在学习中树立文化自信,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孝道的重视,并常怀感恩之心,使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

四、游戏化教学,促进道德理解

1.举办辩论赛,培养辩证思维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举办辩论赛,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教学《生命最宝贵》时,教师可以通过举办关于生命与伦理的辩论赛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不同的立场或观点,如“生命的可贵性”“生命的尊严”“生命权利与伦理责任”等。通过分组,学生在辩论赛中各抒己见,发表不同的思维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然后,教师可以设置具体的辩论议题,如“生命的价值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在生命伦理问题中,应该以救人为重还是以保护生命权利为重?”这既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又能够让学生通过不同观点的互相碰撞来形成自己的辩证思维。接下来,教师可以设立辩论规则,如时间限制、发言顺序、辩论方式等,以确保辩论赛的秩序和效果。同时,要求学生在进行辩论前,充分准备和积累相关的信息和论据,从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逻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可以邀请专业人士或其他班级的同学作为评委,对辩论比赛进行评分和点评,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反馈和建议,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辩证思维和辩论能力。

2.角色扮演,深化道德体验

角色扮演活动可以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为了渗透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例如,在教学《心中的“110”》时,为了让学生了解“110”的重要意义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课前精心布置角色扮演所需要使用的场景和角色卡片。通过设计不同情境,如家庭内部纠纷、邻里间纠纷、交通事故等,让学生体验和感受不同的角色,从而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公正公平的道德认知。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如警察、受害者、施暴者等,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各个角色的感受,引导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不同角色的处境和需求。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刻体会“110”(警察)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公民安全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教师还可以在角色扮演活动中设置一些情境,引导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参与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以体验在不同情况下如何正确应对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在结束角色扮演活动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加深对“110”的重要意义和遵纪守法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角色扮演活动,撰写心得体会或者开展相关主题的小研究,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精心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110”和遵纪守法的认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法治观念,从而使学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得到有效提升。

3.知识问答,培养良性竞争意识

知识问答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问答过程中形成良性和正向的竞争意识。因此,小学道德与法制教师可以采用知识问答的形式来渗透德育。

例如,在教学《我学习,我快乐》时,教师可以通过举办知识问答竞赛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知识问答题目,涵盖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既包括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也包括对拓展性思维的挑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设置不同难度的题目,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教师可以鼓励全班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抢答,并在组织知识问答竞赛活动时,设置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力的提升。

在竞赛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分析竞赛中遇到的问题、面对困难时的心态和应对方法,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竞争的态度。教师也可以通过竞赛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管成绩好坏都要珍惜学习的机会,不断进步,同时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家校合作,增强家庭责任感

家庭是学生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因此,家校合作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为了良好渗透德育,教师需要开展家校合作,以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时,教师可以举办亲子活动来开展家校合作,从而密切亲子关系,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教师可以积极邀请家长参与到亲子活动中来,如组织亲子绘画比赛,家长和孩子可以一起进行绘画创作,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沟通。教师也可以组织亲子读书分享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阅读并分享《我爸爸我妈妈》这本书所传达的内容,通过共同阅读交流,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促进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另外,教师还可以组织亲子手工制作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爱心手工或家庭价值观展示板等,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也使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

在亲子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分享亲子活动的感想,促进家校互动,并引导家长和孩子从多种渠道感受家庭的温暖,加深彼此之间的情感联系,增强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尊重。

六、小组合作教学,培养互助意识

小组合作教学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让学生在小组中积极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所以,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来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鼓励学生共同讨论和分享对于建设美好学校的想法和建议。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可以互相倾听和尊重彼此的意见。然后,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一起规划和实施有益于学校建设的项目,如环保意识提升活动、校园清洁日等,引导学生一起建设、布置校园。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互相协作,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展示,让学生把自己小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彼此的收获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凝聚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另外,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相互帮助,并学会沟通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意识。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中渗透德育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展开这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合理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措施,不断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 毕研艳《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德育”味》,《教育艺术》2023年第10期。

[2] 桑吉曼《德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中的渗透策略分析》,《考试周刊》2020年第A4期。

[3] 林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探究》,《当代教研论丛》202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