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探究

2024-08-31 00:00:00王迎春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15期

摘 要:德育教学是在当前小学教育中充分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任务的重要措施。语文学科从基础教育来说,培养的是学生的理解、交流、表达等基本能力,从更深层次来说,是通过文章中传播的作者的思想、精神、情感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优秀的品德修养。由此可见,语文相比于其他学科来说,在德育方面存在一定优势。那么,在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渗透德育呢?本文对此展开了具体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 德育教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4.15.033

教育是国之根本,德育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首,对学生成长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所以,小学教师需要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以便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小学语文学科中渗透德育,能让学生从情感、精神的角度去感悟德育的魅力,这利于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利于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现状

1.教学形式化严重,实质内容匮乏

传统观念下,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通过文化课成绩来体现。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志在提分数,学生志在得分数,家长重在看分数。这就导致五育天平难以实现平衡。于是,德育被形式化,缺乏实质内容。一方面,教师除了日常教学,还要管理其他事物,自身精力有限,时间分配紧张。另一方面,出于对分数的考虑,在教学中给德育的时间其实是非常少的,更多的时候,德育被一笔带过,甚至有些教师为了节省精力,直接给学生们播放短片,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可是在小学阶段,学生整体理解力受限,价值观也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将德育浮于表面,对学生来说的实际效用不大。

2.德育内容浅显,未能充分帮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小学一到六年级的学生,无论从身体还是心理都是不同的,其对于事物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在现在的德育中,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在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上融进德育,针对低中高不同年级来说,需要各有侧重点。低年级(一、二年级)要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中年级(三、四年级)要侧重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关爱他人;高年级(五、六年级)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受爱国人士的报国之志,从而以其为榜样,努力学习。但是,德育却经常在低中高年级被一概而论,无论哪一个年级,都采用相同的德育内容,这样的教育形式导致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差距,难以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这样的德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重理论,轻实践,德育难以深入学生内心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实践是理论的表现形式。要想让理论发挥良好的效果,实践必不可少。可是现实却是,理论课程天天上,实践课程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只进行理论,不进行任何实践的做法,对于学生来说犹如纸上谈兵,导致德育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无法发挥真正的效用。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德育教学策略

1.挖掘教材内容,开展德育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基础准则,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时也加入了大量与德育相对应的素材。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德育知识内容,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人文修养的培养。语文教学与德育的结合应当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如果二者间没有流畅、合理的衔接,强拉硬拽地把德育拖入语文教学中,就会显得非常突兀,影响教育效果。将语文、德育进行衔接的点就是语文内容中的德育元素,但是,这项元素往往没有直接在语文知识中体现,而是隐藏其中,需要教师去挖掘并将其展示出来,一方面对语文教学起到拓展、深化的作用,一方面实现德育教学的目的。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识字2中的《传统节日》一文中,作者用简短的话语便概括性描述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等这些中国传统节日,从浅表的意思理解,讲的是这些节日的景象、风俗,但是这些和德育貌似毫无关联。然而,节日在人们的心中都代表着一定的意义,传承至今,也体现人们对生活美好的祈愿,节日的由来、礼仪的意义都表达了人们的情感。清明节祭扫表达的是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体现了浓浓的亲情,由此可以引导学生爱护家人、孝敬父母;端午节表达的是人们对爱国人士屈原的纪念,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这些便是语文中的德育元素。

例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识字2中的《升国旗》的课堂导入环节中,教师可以这样进行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叫中国,我们的祖国养育了我们中华儿女的子子孙孙,在北京天安门的上空,每天都要进行一个非常庄严隆重的仪式,有很多人去观看,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仪式吗?别着急,我们学完这节课就能知道了,让我们一起打开课本吧!”这样的导入很好地体现出了国家富强繁荣的景象,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热爱祖国的种子,同时也很好地把学生带入到了课文中,将爱国思想渗透到了导入环节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怀。

2.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德育

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才能保证德育目标的有效落实?针对这一问题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是语文中德育元素被挖掘后该如何体现,是单纯依靠教师口头解说,还是借助黑板一条一条列明,让小学生直接记忆呢?显然,这些都无法深刻体现德育元素。一方面是小学生能接受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这一点需要从他们的兴趣爱好来考虑,比如新鲜、有趣的事物等等。基于这两点,语文中德育教学的手段必须是多样化、有趣味的,在目前的教学条件中,可以结合多媒体、网络等工具来进行德育教学。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等描述景色、景物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的视频在多媒体上播放,为学生提供身临其境之感,使其看到真实的景色,增强小学生对神奇大自然的感悟,激发小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怀。

3.结合游戏教学,开展德育

游戏教学法是在任何课堂上都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中也不例外。教师可以将游戏教学法和德育进行有效结合,让学生在玩中学,同时进行德育。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课文1中的《邓小平爷爷植树》的教学中,教师讲解了知识点后,可以组织学生模仿邓小平爷爷植树的场景,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再请学生到讲台上来演示,挖坑、放小树苗、埋土、浇水、踩平。一系列动作下来之后,能让学生很好地了解到种树的不容易,让学生懂得要爱惜植物的道理,同时,在教师适当的引导下,同学们也能明白邓小平爷爷这么大的年龄还在种树,表现了邓小平爷爷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能让学生从心底里对邓小平爷爷产生尊敬和爱戴。

比如,在小学语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课文4中的《乌鸦喝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来模仿“乌鸦喝水”的场景。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个小口瓶,瓶子里装少许水,然后准备一些大小不同的石子,一切准备就绪后,请同学们上来模仿。同学们会发现石子很大不行,石子很小也不行,只有放入不大不小的石子才能快速喝到水。然后,教师来总结道理:遇到困难时,不要慌张,要冷静思考,要仔细想办法,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样能够还原课文场景的小游戏最受学小学生的青睐,因为他们可以有所借鉴,操作起来也很容易,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又能将德育贯穿其中。

4.基于阅读教学,开展德育

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可行且必要的。此外,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应当注意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等,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由此来促进其全面综合发展,这也可以看作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意义所在。

例如,拓展阅读是学生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开展过程中,利用灵活、开放的拓展阅读来强化学生的德育是十分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发展现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学生推荐适当的书籍进行拓展阅读,辅助学生提高道德意识,提高思想品质。在对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狼牙山五壮士》一课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教材文本为依托,适时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自立自强。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其他与爱国相关的书籍和故事,《一面五星红旗》《长征路上》等都是十分具有教育意义的素材文本,从中可以读到中国发展的伟大历程和革命人的艰辛困苦,对于红色的五星红旗的来历产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学生在阅读中可以缅怀为了新中国伟大事业而做出贡献的先烈,丰富自己的认知。

语文学科的本质是一门语言,语言就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媒介。语文最为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说,朗读就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更为专注,可以思考得更加深入。通过反复朗读来加强对于文本中重要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之一。在教学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七律·长征》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借朗读的方式来增强小学生对本诗情感的体悟,让其深刻感受到红军不畏艰难困苦的乐观主义精神,进而让长征精神深植于其脑海,成为其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精神支撑,让其也能成为一个勇敢、乐观的人,这对小学生的未来发展是极为有益的。当然,教师在让小学生朗读本诗之前,需要先做好必要的讲解工作,让其对整首诗的大致意思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才有利于其在朗读时更好地体悟诗中所传达的感情。

5.组织生活实践,开展德育

生活中学生的表现是体现德育价值的重要方面,如果德育仅停留于课堂宣教而不结合生活实践,学生便无法体会那些规则、道理的真谛。而且,语文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学习任务都局限于书本,但是一旦渗透了道德教育,就需要改变这种模式,将德育和生活相融合,使小学生得到锻炼和成长。

比如,小学语文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慈母情深》《父爱之舟》这两篇文章,表达的都是父母对孩子深沉的爱以及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引导小学生孝敬父母,这是渗透了德育教学,但是“孝敬父母”这项品质并非仅仅需要小学生的理解和认可,还需要让小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保持、发扬这项美德。教师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让小学生在家帮助父母做一件事,做饭、拖地、给父母洗脚或者捶背等等都可以,让小学生真正体会该如何去孝敬父母。当父母得到小学生的感恩和关爱后,他们会更加欣慰,给予小学生认同、表扬,改善家庭氛围,让小学生感受到优良的品德可以实现家庭的和谐幸福。

再如,我们民族自古就重视环境保护,儒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和谐共存”,宋代戴复古写到“禽鱼全性命,花竹报平安”,等等,因此,在教学完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的《青山不老》时,教师可以结合当今时代的“低碳生活”理念,以此为核心与学生家长一起设计“探索低碳生活方式”的任务。家长可以带领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索低碳生活的方法,并在现实生活中落实低碳生活。比如使用节能电器;选择购买小排量或新能源汽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纸张两面印刷,减少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以此培养学生爱护自然、节约资源的习惯,最终通过家校合作,实现德育育人目的。

6.融入传统文化,开展德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文明大国,经过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这是《三字经》中教育学生知理、懂礼、做人、修身、平天下的相关语句,这样的例子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数不胜数。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既可以为德育提供丰富的素材,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所以,在小学阶段的德育中,更需要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在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符合现阶段小学生发展的价值观念并展开德育,确保德育的效果。

比如,可以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很多深刻又朴实的道理,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底色,诵读经典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针对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较低的特点,教师可以在诵读教学的时候,从“三、百、千、弟”中选取适合学生诵读的篇目。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注重增加其趣味性,吸引学生持续不断地诵读。

再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了解传统文化。例如,传统节日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六大传统节日中都蕴含着一定的价值观,是小学德育课程中可以应用的重要资源。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搜集、整理相关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传说、习俗、美食、诗词、名人等资料,为学生搭建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桥梁,让学生在节日资料中感受中华民族的精神。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德育教学是提高小学生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认真分析课文,挖掘其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利用多样化的、充满趣味的教学手段展示出来,同时指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德育,以加强小学生对德育的认知和体验,充分发挥德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孙向荣《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究》,《天津教育》2020年第1期。

[2] 郭洪仔《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5期。

[3] 管金霞《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文理导航 教育研究与实践》202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