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双融、三进四同”

2024-08-26 00:00:00张文俊
科技风 2024年24期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摘"要:针对传统工科知识传授型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节,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没有融合企业的需求,机械类大学生进入职场后职业岗位胜任力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对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路径,构建“一线双融、三进四同”的机械人才培养新模式,响应“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转型号召。

关键词:岗位胜任力;新工科;人才培养;应用型

Research"on"the"Path"of"Improving"the

Vocational"Post"Competence"of"Mechanical"College"Students

Zhang"Wenjun

School"of"mechanical"and"electrical"engineering,Huanggang"normal"college"HubeiHuanggang"438000

Abstract:in"view"of"the"disconnection"between"the"traditional"engineering"knowledgeimpartingoriented"talent"training"mode"and"the"social"demand,the"curriculum"system"and"the"curriculum"teaching"content"do"not"meet"the"needs"of"enterprises,the"vocational"post"competence"of"mechanical"college"students"is"seriously"insufficient"after"entering"the"workplace,so"it"is"urgent"to"reform"the"training"mode"of"mechanical"talents.This"paper"concisely"raises"the"training"path"of"the"vocational"post"competence"of"the"mechanical"college"students,and"constructs"the"new"training"mode"of"the"mechanical"talents,“One"line,two"melts,three"enters"and"four"is"same”,responding"to"the"call"of“NewEngineering”construction"and"applicationoriented"transformation.

Keywords:post"competence;New"Engineering;personnel"training;applicationoriented

1"概述

2017年印发的《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指出,希望各高校开展“新工科”的研究实践,深化工程与工科教育改革,进一步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为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力求实现新发展阶段高等教育更高质量内涵式发展[14],2019年4月,教育部下发了“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全面推进建设“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引导高校专业结构体系调整升级,着力深化专业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完善改革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融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专业标准、职业标准。按照专业定位与社会产业链要求对应、教学过程与生产实际过程对应、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工作内容对应的要求,更新专业教学内容标准、课程标准、实习标准、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为我们如何提升工科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指明了方向、给出了方法、提供了改革措施。

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国家职业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23年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技术审评中心发布的《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依法备案行业标准》中有相关机械领域行业标准,这些国家职业标准、行业标准为本课题深入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保障。

本课题基于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转型的双重背景下,研究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路径与方法,其主要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满足“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机械专业发展的新需求。

(2)符合国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型的要求,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提升。

(3)符合中国制造2025机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4)为将来的缺口行业输送岗位胜任能力强、质量高的应用型、技能型的“新工科”人才。

2"研究拟达到的目标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拟达到的目标是凝练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路径,构建“一主线、双融合、三递进”的机械人才培养新模式,毕业生职业岗位胜任力得到显著增强,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

研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设计与岗位国家职业标准相融合的教学内容,确定职业岗位典型任务,将职业岗位典型任务与教学过程进行融合。

(2)构建“以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3)设计提升学生职业专项岗位胜任力、职业综合岗位胜任力的教学项目与教学模块。

3"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路径分析

在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新工科”建设与应用型转型的双重背景下,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路径分析如下:

3.1"一线——构建“以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机械类课程体系

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根据“新工科的新要求”逐步升级改造传统机械学科,对机械行业的职业岗位及岗位群进行调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职业岗位群。分析凝练职业岗位群对应的职业岗位胜任力要求,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规划、重组,突出职业岗位胜任力,培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主线地位,根据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逻辑主线序化、优化课程体系,构建“以提升职业岗位胜任力为主线”的机械类课程体系,及时根据新工科的发展情况合理动态调节课程体系,为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提供有力抓手。

3.2"双融——融合岗位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融合职业岗位典型任务与教学过程

3.2.1"融合岗位国家职业标准与课程教学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是当前社会职业对从业者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描述了从业者胜任各种职业所需的基本能力,反映了行业对进入职业岗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对相关人才的岗位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要求的集中体现。结合机械类岗位的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对职业标准进行分析来制定对应课程的标准,把国家职业标准从职业能力特征、职业知识、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技能要求等方面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融合、衔接,把相关职业标准进行分解、充实到相关的课程内容中,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相通、知识与技能的线面结合、素质与能力的交叉互补,确保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

3.2.2nbsp;融合职业岗位典型任务与教学过程

引入职业岗位典型任务为载体,将岗位典型任务融入教学全过程,根据职业岗位典型任务进行教学项目、教学任务、学习模块设计,着力对核心课程设计融合岗位典型任务驱动式教学,提前让学生接触、掌握职业岗位工作内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

3.3"三进——职业岗位胜任力按“职业岗位基本胜任力、职业岗位综合胜任力、职业岗位创新胜任力”三层递进

瞄准“新工科的新要求”和工程教育认证的新理念,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按照“职业岗位基本胜任力→职业岗位综合胜任力→职业岗位创新胜任力”三层递进。教学难度层层推进,通过科研成果在教学中的多形式转化,促进机械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为学生提升岗位胜任力奠定坚实基础,为社会输送更高质量应用型、复合型的“新工科”人才。

3.4"四同——校、行、企协同制定培养目标,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协同制定毕业设计课题,协同建设实验室

3.4.1"协同制定培养目标

高校、行业、企业深入融合,共同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由高校教学专家和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研究企业的岗位要求及对应的职业岗位胜任力要求,协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

3.4.2"协同开发教学资源

学校、行业、企业人员互聘互兼,将企业科研成果、最新试验方法、最新实验技术等引入专业教学环节,促进专业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力提升学生的职业岗位胜任力。

3.4.3"协同制定毕业设计课题

将学校与企业合作申报省级项目、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联合申报专利等科学研究凝练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使学生关注专业技术前沿,有效提升毕业设计课题的创新性和整体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4.4"协同建设实验室

按照工程认证、“新工科”建设要求整体提炼企业科研成果,逐步纳入具体专业课程实验项目,将原来教学中常用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转变为对学生实验操作、实验技能以及实验分析都有提升的综合实验训练,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实践动手能力。

4"创新点

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的制定吸收了国家职业标准与职业岗位胜任力的构成因素(如下图所示),制定过程体现了对职业岗位胜任力、国家职业标准的分析、分解和凝练。

课程标准制定示意图

结语

通过探索提升机械类大学生职业岗位胜任力的培养路径,构建“一线双融、三进四同”的机械人才培养新模式,机械类本科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毕业生职业岗位胜任力得到显著增强,全面提升机械类大学生的市场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学生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锻炼了教师队伍,“双师结构”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提升;学校利用企业的科研资源,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建立合作紧密的学生校外实习与创新实践基地。为湖北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变改革提供参考,为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做强一流本科、培养一流人才提供有效参考。

参考文献:

[1]“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011.

[2]“新工科”建设行动路(“天大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2):2425.

[3]新工科建设指南(“北京指南”)[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2021.

[4]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2):2635.

[5]张健,李焕洲,唐彰国.新工科背景下“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07):323325.

[6]许涛,严骊,殷俊峰,等.创新创业教育视角下的“人工智能+新工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8,36(01):8088.

[7]鲍泓.智行合一"深学笃用:机器人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综合改革的思考[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13):185189.

[8]王永雄,丁德瑞,宋燕,等.基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精准分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7,23(12):109114.

[9]陈劲,吕文晶.人工智能与新工科人才培养:重大转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16(26):218230.

[10]许昊,陈怡斐,潘慧凡,等.人工智能背景下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J].改革与开放,2018,32(31):159160.

基金资助:黄冈师范学院校级重点教研项目(2022"CE10)

作者简介:张文俊(1976—"),男,汉族,湖北黄冈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先进制造。

猜你喜欢
岗位胜任力新工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计算机教育(2017年8期)2017-09-01 15:00:02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科技视界(2017年10期)2017-08-21 07:51:35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时代金融(2016年23期)2016-10-31 12:57:53
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模型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8:35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02:22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6:03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51:08
护生“岗位胜任力”培养模式的探讨
科技视界(2016年13期)2016-06-13 18: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