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环式:素养本位下中高年段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

2024-08-23 00:00:00沈玲玲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4年8期
关键词:评价设计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以层级目标为导向,以任务情境为载体,以评价反馈为抓手的语文课后作业设计和评价的闭环式学习体系,能够真正落实语文学习的目标意识、学科意识和主体意识,最终服务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闭环式;语文课后作业;素养本位;设计;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2-0053-0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程”)指出:“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及时反馈和讲评……”本文针对语文课后作业不能较好地巩固学生所学、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等问题,在抓住各层级目标的基础上,以任务情境为载体设计课后作业,并通过回应目标进行评价反馈,形成一个闭环式的学习体系,真正实现以课后作业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目标。

一、以层级目标为导向,明确作业方向

学生是完整的、发展的个体。从多层目标出发,通过典型的课后作业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辅以相应的科学且多元的评价反馈,能使学生经历一个完整而深刻的学习全过程。

(一)微观:配合课时目标,力求一课一得

教学切忌面面俱到,力求一课一得。课后作业亦是如此,要确保一课一个关键知识点的习得与巩固,通过连点成线、铺线成网,逐步增强学生的语字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二)中观:紧扣单元双线,体现语文素养

统编语文教材双线并进的单元安排,要求教师在把握人文主题的基础上,关注单元的语文要素,这是设计课后作业的重要依据与抓手。以单元语文要素为出发点,设计服务语用、思维、审美等素养的课后作业,有助于对学生进行系列化、专题化的巩固训练。

(三)宏观:渗透学科融合,彰显育人功能

语文新课标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以文化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语文实践活动。因而,语文作业设计应渗透跨学科内容,联结学校、家庭、社会等日常生活情境,凸显课后作业的综合性、开放性,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以任务情境为载体,盘活作业路径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设计匹配的语文课后作业,就要围绕特定的学习主题,在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构建单元整组作业“链”,提升语文学习力

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并非碎片化知识、散点式技能的简单组合与拼接,而是对典型内容或关键问题的持续探究。教师应着眼于作业任务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设计具有合理内在关联的作业任务“链”,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指向深刻思维——同一要素进阶

每个单元都编排有语文要素,将每一课时的小任务有机整合起来,形成系统而连贯的逻辑闭环。以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结合单元语文要素之一“学习用批注的方法阅读”以及课后习题,教师可明确单篇教学的批注重点:从多角度批注到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再到批注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最后结合“交流平台”的内容整理归纳出批注的思路,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使学生在分析比较中逐步走向系统与归整,实现思考的深刻性。整组作业“链”设计详见表1。

2.指向理解鉴赏——同类主题拓展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人文主题进行同类主题阅读拓展,从一文到整本,从一篇到一类,从一人到其一生,在比较、联结、分析、归纳中形成理解鉴赏力,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

以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根据单元人文主题“童年往事”,教师在教学《古诗三首》时创设“穿越古代儿童世界”的任务情境,拓展描写儿童生活的其他古诗;教学《祖父的园子》时,以设计萧红童年资料卡为任务情境,引导学生拓展阅读《呼兰河传》;教学《月是故乡明》时,设计画季老童年的树,拓展阅读季羡林的《我的童年》的学习任务;教学《梅花魂》时,让学生填写作家童年回忆录,拓展阅读林清玄的《故乡的水土》。在同类拓展中,学生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了解,深化了对同类主题的情感认识与体验,拓展了阅读思维。

3.指向整合运用——同向能力深入

从课程改革由“双基”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目标的发展路径来看,核心素养不是取代前两者,而是在继承与发展的原则下将前两者吸纳融合。它以知识与技能为坚实的基础,从“学什么”变为“怎么学”。因此,课后作业要兼顾基础性与发展性,并适度提升作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整组作业“链”的设计为例,基于语文要素和单元主题,可将本单元的练习总目标定位为:(1)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2)感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家国情怀,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在此基础上设计单元整组课后练习,形成总目标下的任务体系,具体见图1:

这四个板块由易到难,从巩固知识、理解概念、联结反思,到迁移运用、实践体验,源于书本知识又联系生活实际,统筹兼顾识记、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各层级能力,渗透文化传承,实现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系统连贯发展。

(二)设计学科融合新作业,提升综合素养

语文新课标提出“跨学科学习”理念,它是“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一基于语文学科又强调突破学科界限,将多学科组合在一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因此,语文作业要与生活连接,打通学科边界,使学生在作业实践中激发学习兴趣,发展核心素养。

角色体验,走出书本。以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四大名著”课后作业设计为例,在初步教学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后,教师结合“口语交际”中的“怎么表演课本剧”的内容,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选择其中一本书、一个场景演课本剧,将语文课堂教学与德育、美育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对语文作业的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真正实现以演促学、寓教于乐、以美育情。

活动体验,走出课堂。以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业设计为例,本单元重点是“厘清游览顺序,并能按照游览顺序写景”。为此,教师设计“我是校园小导游——我为校园代言”综合实践层级性作业(见图2)。

这一活动既带领学生体验了“游览顺序”,为其后续习作厘清了思路,又融合了语文、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将语文知识和校园生活结合起来,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探究生活,走进社会。如教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时,教学了连续观察的方法后,教师可以设计综合作业——“变形记”:观察每天的月相,画月相变化图,查变化的原因及规律;找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写月亮下的故事,编歌咏月亮的小诗。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在连续观察中发现生活的奇妙,在记录中激发探究事物的兴趣,在搜集中积淀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

三、以评价反馈为抓手,增强作业实效

基于巩固教学实效的目的,教师在作业评价反馈中要坚持“两依一多”原则。

(一)依“标”而评,不偏离

评价要有依据,要保障“教—学—评”一致性,使课后作业有依托点。

依据基础要素标准。作业设计依据课时目标、单元要素、学段目标,作业评价时也要依据不同的课时、不同的语文要素和不同的学段,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如“体会人物”这一语文要素在教材中多次出现,要准确把握其在教材中的序列和层级,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设定评价维度。

依据语文新课标。语文新课标是语文教学的总纲领,作业评价要依据课标中提出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求进行全方位的评价。通过四个语文实践活动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态度与习惯、方法与策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融入评价,以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表现。

(二)依“生”而评,重主体

作业属于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及时反馈不同阶段学生完成作业质量的整体情况。

监测学习全过程。课后作业评价要围绕课时或者单元主要任务来设计评价要求,贯穿作业始终,监测学习全过程。如设计五年级下册“汉字真有趣”的课后拓展作业:根据任务情境,参加社区“汉字文化墙”创意设计大赛,通过小组合作,以图画、书法等形式展示成果。教学评价应从主题是否符合核心任务、活动计划制订的完整性、活动展示的可行性及成果展示的创新性等角度进行评价,完成小组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实现学习全过程监测,帮助学生及时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

兼顾个性差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不同学生发展的速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评价标准,将分层原则落到实处。以四年级下册《挑山工》的作业——对“挑山工形象”评价为例,依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A、B、C三类不同的评价标准,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三)重“多”而评,更科学

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过程性评价注重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积极作用,鼓励全员参与评价,通过多主体、多角度的评价帮助学生处理好语文学习和个人成长的关系,注意发掘自身潜能,学会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重视评价方式的多维。过程性评价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增强评价的科学性、整体性。课后作业的评价反馈也应当利用多种手段,给学生全面的评价与反馈,用以改进学习。具体而言,一是要保留传统的纸质评价;二是要注重分享式口头评价;三是要倡导新技术智慧评价。

课后作业要联合评价,形成“目标—作业—反馈”的回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从而真正作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总之,在课程与教学不断变革的当下,语文课后作业的设计与评价要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立足目标意识、学科意识、生本意识,设计出典型而深刻的任务情境型课后作业,并通过有效的评价反馈及时跟进,形成闭环式学习体系,使语文教学从习得知识向习得能力、从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评价设计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石油沥青(2021年4期)2021-10-14 08:50:44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现代装饰(2020年7期)2020-07-27 01:27:42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流行色(2020年1期)2020-04-28 11:16:38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艺术启蒙(2018年7期)2018-08-23 09:14:18
设计秀
海峡姐妹(2017年7期)2017-07-31 19:08:17
有种设计叫而专
Coco薇(2017年5期)2017-06-05 08:53:16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