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专业因素对教师成长的隐性力量
【编者按】非专业因素往往对教师专业成长发挥着隐性且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家庭关系、心理状态、社会互动等。这些因素虽不如教学技能直观,却深刻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状态和成长动力。学校应对教师需求做更真诚地了解,并为教师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以促进他们在教育领域的持续成长和卓越表现。
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头等大事。然而,在同样的资源和培养力度下,老师们的差异却很大。我们惊讶地发现,影响专业成长的因素很大程度并不在于“专业”本身。
理不清的各种关系,为教师进步踩下刹车。4年教龄的晓乐老师工作积极,学习主动,取得了不少教学成就。去年她有了可爱的小宝宝。今年以来,发现她成长的脚步慢了,尤其对学生的态度不像以前温和了。在对她观察和沟通后我们了解到,她因为孩子的养育问题和先生产生了分歧,生活变成了一团乱麻。很明显,这团“麻”已经影响到了她的工作状态。
事实上,像这样不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的老师不在少数。他们当下最需要的,可能不是教育教学的专业指导,而是引领人生的导师。
害怕麻烦的心理,让老师成长受限。小李老师刚到新学校,他陷入了一个“凡事怕给别人添麻烦”的状态,遇到困难既不好意思请教同事,也不愿求助家长,总觉得“不应该给别人添麻烦”。一年多以来,小李老师的工作不仅没有起色,反而漏洞百出。后来,他在同事的鼓励下终于放下包袱,敞开心扉,遇到难事儿试着开口求助。很快,他的状态不一样了,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水平也突飞猛进。
小李老师是幸运的,他身在一个包容、开放、温暖的团队中,当同事发现他的闭塞,会主动而又不露痕迹地引导和鼓励他,使他慢慢克服不敢轻易麻烦他人的心理状态,敞开双臂拥抱他人的善意,使自己走出了“孤岛”。学校要帮助老师们建立更多小而暖的团队,让他们及时被看见,被关注,从而找到开启他们心门的钥匙。
家校难关,可能是个重大考验。小刘作为一位新手老师,家长们满眼都是不信任。尽管努力上进的她教学水平很不错,却很少听到家长对她的肯定,反而有家长向校长反映“某某老师太温和”之类。越是被家长否定,她心里就会越紧张,与家长沟通时更没底气,这使得家长对她的质疑更重了。我们能感受到家长跟她的对立以及她对家长的抗拒。
她非常沮丧,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老师。学校便请一位有经验的同事在她教室里跟岗帮助一周,并不断鼓励她先做好擅长的,让她慢慢找回了自信。
从小刘老师的经历中我们意识到,对于某些老师来说,与家长打交道比备好一节课、教好一个班难得多。
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到老师面临的“家长难关”,要帮助老师练习如何进行家校沟通及如何处理家校关系。老师们只有顺利走过家校沟通这一关,才能静下心来投入到教育教学研究的领域里。
除此之外,“心知模式”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非专业因素。比如相信自己能够通过刻意练习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老师,比否定自己能力的老师拥有更多成长机会和可能性;知道“要事先行”原则的老师,一定比“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老师专业提升更快;知道“安全感不是靠他人给予,而应在自己内心生长”的老师,就不会把心思花在迎合领导上,眼里才能看到孩子……
总之,很多时候,影响专业的可能不是“专业”本身,学校做教师培训时要考虑得更周到。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对这些“非专业因素”有清晰认知,从而找到最佳工作状态,获得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