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区域教联体一体化发展

2024-08-19 00:00:00张洪波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4年7期
关键词:夷陵区联体研修

近年来,宜昌市夷陵区立足区情、教情,积极探索、创新“镇域融合+城乡共建”的教联体建设路径,由城区优质学校引领乡镇教联体学校建设,促进区域教联体建设。目前,夷陵区义务教育阶段建立了14个教联体,全区38所中小学实现了教联体办学全覆盖。在新的办学模式下,夷陵区坚持以教育信息化为支撑,打造“互联网+”教育共同体,探索校际教学、资源共享、协同教研、教师研修新模式,一体化推进教联体建设,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推夷陵教育高质量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联体建设技术服务能力

夷陵区以教育新基建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夯实教联体建设的基础条件。近年来,夷陵区全面升级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改善乡镇学校办学条件,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混合学习环境学校全覆盖,普及钉钉智慧校园平台,实名注册近13万人。

建好一张“专网”,铺好教联体建设的“高速路”。区域建有智慧教育专网数据管理中心,实现了“万兆入校园、千兆到桌面”。每所学校建有中心机房,通过改造校园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保障校内资源与应用的高速访问,保证了全区所有学校网络设施能满足应用需求,为教联体建设提供网络保障。

部署一个“平台”,构建一体化发展“生态圈”。2021年,夷陵区部署了基于钉钉的智慧校园管理平台,构建“1+N+X”区域智慧教育新体系,即1个基于钉钉的智慧校园一体化综合平台,N个智慧教育共性应用场景,X个智慧校园个性化应用场景。以信息化赋能教联体管理,所有应用数据汇聚大数据驾驶舱,区教育局通过大数据管理平台总揽教育全局,为区域教育治理、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钉钉连通了学校日常办公、校园管理、教育教学、家校共育、后勤管理、校园安全等各个环节,形成一站式校园生态圈,为教联体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打造一个“中心”,打通联研联教“直通车”。围绕教联体建设,区级建立网络教研中心,学校建设录播教室,建成“1个区级网络教研中心+20个中心学校录播室”体系,促进城乡资源共享。如小溪塔二小教联体以“新课标背景下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场景及资源促进高效学习的研究”为主题,打造“城乡结对课堂”,形成了“本校名师与网络名师主讲+教联体教师助教”“网络名师主讲+教联体教师助教”两种教联体“双师课堂”新模式。

共建共享数字资源,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夷陵区以数字化资源应用推动教联体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依托“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夷陵智慧教研平台”,结合“湖北教育云”“宜昌教育云”,构建起国家、省、市、区四级数字资源体系,将各级平台和本地平台资源的充分应用与教联体建设紧密结合,优化教育信息化应用环境,不断提升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水平。

资源获取新途径,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全面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区试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和覆盖面。师生全员注册,总注册用户5.4万人。全面推进国家平台资源“5+2+1”(5即学生的德智体美劳“五育”、2即教师研修及教改经验、1即家长的家庭教育)的家、校、生全方位应用,以夷陵区实验小学等六所国家平台省试点校为示范引领,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教联体学校常态化应用,解决了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三个课堂”新模式,促进教学提质增效。制定了“三个课堂”建设与实施方案,加强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在教联体的常态化应用,打造了“夷陵智慧教研平台”,实现教联体内各校间、跨区域教学互动等多种教育帮扶工作,采取同步课堂、专递课堂、双师课堂、网络联校、“1+N”跨区域同步教学等多种组织方式,以强校带动弱校,解决了农村学校优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农村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如区实验小学教联体采用“1+3”结对帮扶教研模式,依托“智慧+专递课堂”开创“联研联教”新途径。通过“夷陵教研校级平台”开展“一校带三校”专递课堂同步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名师资源优势,与鸦鹊岭小学三个校区进行远程音视频“面对面”授课,主教室与互动教室进行实时分享和互动,提升异地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教师研修多元化,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聚焦“实效”研修,创新教研方式,依托夷陵智慧教研平台、希沃信鸽、钉钉智慧校园平台等信息化工具实现区域资源管理、网络教研、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线上线下混合研训,形成了教联体内“联合—协同研修”的智慧教研新途径,为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与素养提升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如区实验小学教联体组建学科教研共同体,教研组牵头确立教研主题,制订基于主题的学年、学期教研工作计划,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智慧平台APP、希沃、钉钉等建立研修群,强化任务驱动,持续开展学科研修、校本培训、集体备课、联合教研、教学竞赛等活动,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研,形成生成性教研资源、教师研修学习资源、优质教学资源库及课题成果等电子资料包,留存教研活动轨迹和数据,研修成果自动归档到校本资源库。通过实践,总结出“学—观—谈—用—思”的“五步走”主题研修策略,立足现实需要,发挥智慧赋能、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作用,切实提升教师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一校五区”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

聚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培养教联体发展高素质人才

落实夷陵区“十四五”期间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部署,创新优秀教师发展模式,聚焦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加强教师培训,推动全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教研员信息化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教联体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实施名师领航工程,引领骨干教师成长。出台《夷陵区名师培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5)》,通过实施“十百千”培养工程建立教师培养长效机制。制定夷陵区第三批夷陵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以“名师工作室”为阵地、名师为引领,发挥名师名课示范效应,依托夷陵智慧教研平台开设“网络名师工作室”,组建线上线下网络研修共同体,线上将网络教研、教学资源、教师培训、名师管理和个人空间有机融合,通过备课磨课、网络教研、听课评课来开展集体备课、线上观课、互动教研等活动,建立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专递课堂;线下通过示范课讲授和组织听评课、说课活动来完成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在全区范围内共享优质资源,激发教联体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辐射优秀教学成果,培养优秀骨干教师,促进教科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成果积累和区域帮扶。

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队伍,服务教联体建设。培养一支“能用、会用、善用”的具备融合创新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队伍,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引导区域教师信息素养整体提升,为教联体建设提供优秀数字化人才。建立了教育信息化三支队伍,一是梯次管理队伍,建好“区级—学区—校长—管理员”四级管理架构;二是夷陵区教育技术专家团队,即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网络管理、信息化教学应用、校园影视、创客教育五类;三是e教能手团队,区教师专业荣誉系列增设了e教能手,纳入夷陵区中小学优秀人才管理。

提升教师信息素养,助力教联体创新发展。组建了全区“1+1+N+N”学科教研网络体系,即每“1”位学科教研员须联系指导“1”所学校的薄弱学科,须指导“N”名学科中心组成员,每名中心组成员须就近帮辅指导“N”名青年教师或“薄弱教师”,并将帮辅效果与相关考核挂钩,实现了教师培养工作全覆盖。积极开展教研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提升教研员信息化指导力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开展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素养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以赛促训,各学科教研员带头上示范课,全区教师“过三关”(课标关、教材关、课堂关)“闯三级”(校级、学区级、区级)。通过全员赛课、层层选拔,502名教师参加学区教学复赛,200名教师参加全区决赛,评出全区教学能手40名。活动提升了全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为教联体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和保障。

猜你喜欢
夷陵区联体研修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不谋全书者不足以谋一课——“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研修心得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医联体:足不出户的健康保障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3
宜昌夷陵区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建设
环境与发展(2016年4期)2016-05-14 03:34:10
湖北省夷陵区农民合作社发展实践
百花齐放的湖北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5年11期)2015-11-10 03:17:36
我为群众办件事
党员生活(2015年5期)2015-05-20 19:18:43
大连 创三级联动医联体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32
做好医联体需“三医”共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