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校长角度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我认为: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先做实做厚塔基,才能把塔尖做得更好。在中小学阶段,可以在以下五个层面用力。
一是全体。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面向全体是基本要求,也是底线要求。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潜力,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性。我们要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的成长条件,为每个孩子提供平等发展的机会,为每个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教无类、“一个都不能少”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能功利,不能速成,需要一级连一级、一棒接一棒地做。基座宽厚了,基数做大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概率就会越大。
二是全面。拔尖创新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完整的人,是文理艺等相融相通的人。创新创造的灵感,很多来自跨学科、跨领域、跨边界,视野开阔,触类旁通。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全面发展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地基,地基做得越宽厚,楼房就做得越高耸。全面发展的人,更可能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
三是个性。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和教育的差异性,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的学生,不用单一的赛道来比较所有的学生。要创设不同的、多元的赛道,让学生能跑的跑得更快,会跳的跳得更高,会游的游得更好。
因材施教,人尽其才,是亘古不变的教育法则。我们要努力“让每个人成为独特的自己”“让每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让不同的人成为不一样的人才”。
四是冒尖。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人为的拔尖,更不是拔苗助长。我们要做的是保护绿色的生态,创设宽松的环境,培育肥沃的土壤,提供阳光和雨露,播下热爱和探求的种子。
让学有余力的学习者跑得更快,让优秀的学生脱颖而出,让杰出的苗子破土“冒头”。同时,要保护和鼓励偏才怪才,为这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创设特别的跑道。
五是家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永远是我们要思考的核心问题。我们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报国之志。
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让学生深知“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的深刻含义,从小拥有一颗“中国心”,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