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行教育”的发展历程
“雅行教育”的探索是一个渐进演进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对现状问题的厘析、理念的更新、实践的优化等彼此融汇、交织、沉淀与升华,呈现出“实践—理论—再实践—理论”不断交替演进的过程。其实践脉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酝酿构建(2001年3月—2004年12月)。提出“雅行教育”立人主张,立足现实解决“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构建“雅行教育”体系,细化标准,研制质量目标指南,具化“十个学会”目标,雅行教育初现雏形。
实践探索(2005年1月—2009年5月)。从雅行的学生逻辑起点出发,开展雅行校园、雅行管理、雅行教师的体系设计与实践。雅行聚焦课堂,深化学科育人,构筑“5+2+X”雅行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形成主题课程群。2008年正式提炼“成志教育”发表于《人民教育》,并获中央文明委颁发的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案例。
完善提高(2009年6月—2015年10月)。完善理论与实践模式。出版《雅行走天下》系列校本课程教材,提出“三小”特色活动,构建雅行教育系统育人模式。2011年《雅行教育》专著出版,专题推广,召开省市研讨会。
验证推广(2015年11月至今)。优化模式,研发《雅行教育行动纲领》《雅行教育指南》等实操工具,创新儿童内生养成机制,形成“过程数据+关键事件”阳光雨露数字化评价系统,典型案例获中央电教馆颁发的学生综合素质优秀案例,并受邀到中国农业大学参展、推介雅行教育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雅行教育”的鲜明特征
雅行教育诞生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期,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各种思潮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冲击,当时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中产生了诸多困惑。雅行教育的主要创立者认为这些困惑主要由于传统道德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出了问题,传统道德的传承无力,就等于失去了根基;现代文明建设不力,就等于有本无末、有源无流。这种思考,使得雅行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相比呈现出其独特的教育特点。
主体性。雅行教育认为,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客体,同时又是自身发展的主体。能否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是教育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在道德教育中也是如此。雅行教育首先着眼于小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并使得习惯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成为其性格的一部分,转化为内在的道德需要。当道德需要得到满足时,学生就能产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这种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又进一步促进他们随后的道德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贯穿了雅行教育的整个过程。
雅行教育通过创设特定的德育环境,尤其是创设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认识、体验,从而形成品德学习的动机。面对特定的道德规范或价值选择,他们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动性、自觉性,实现道德价值的内化,作出应有的道德价值选择。因此,在雅行教育过程中,无论是情感的感悟,还是规范的内化或价值观的形成,无不需要主体的参与,也无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雅行教育崇尚价值引导和情景感悟,崇尚情景陶冶和自我教育,力图避免强制和生硬灌输,追求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因此,雅行教育是遵循学生的心智规律,唤起学生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凸显了人的主体性。
实践性。雅行贵在“雅”,重在“行”。雅行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长期以来,我国小学的思想品德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脱离现实生活,以道德教条的灌输为主,表现出“书本德育”的不良倾向。其结果是形成了知而不行的“品德”,学生言行不一,内外“两张皮”。雅行教育认为道德实践是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形成的必要条件,在实践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更容易促成特定的道德行为。因此,学校德育应力戒简单的品德与社会知识的灌输和说教,注重在实践过程中进行良好行为的自主建构,促进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性素养的不断生成。
雅行教育倡导深入教育实践,研究教育问题,认识和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成长规律,在适宜的时间与空间内,营造一种相互接纳、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顺应人的自然,借助一定的载体,在真实的体验中回归主体和生活,化育心灵、智慧、情操、风尚,追求自觉、自由的内在精神和过程体验。
雅行教育中的道德实践活动广泛而深入,与学生自身的吃、穿、住、行、学习和劳动密切结合,更接近儿童生活的实际,更容易实行和推广,因而也更容易收到实效。
生活性。儿童的品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他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在建立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他们的各种社会性品质,包括道德品质,逐渐得到发展。大量事实说明,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进行空洞说教或生硬灌输的德育,很难收到切实的效果。可以说,儿童的日常生活是其品德发展的基础,德育要回归生活、亲近社会,反映小学生的生活需要。
雅行教育全面考虑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社会要素、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其中,社会要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社会关系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学校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社区中的公民人际关系;社会活动包括说话、走路、站队集合、学习就餐、课间休息、护校、保洁、放学回家以及社区活动、家庭活动等。通过在多种社会环境中有效地开展多种社会活动,与人们建立多种和谐的社会关系,逐渐引导小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此过程中,儿童品德的发展与他们的现实生活实现了真正的融合。
操作性。雅行教育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可以用来指导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纲领与指导原则,具有非常突出的可操作性。譬如,通过“五横”“五纵”搭建中华五千年文化路线图,优化育人氛围,对学生进行无声浸润的校园文化熏陶,营造雅行之“场”;通过创雅行岗位,“小导游、小岗位、小家政”小雅士三重奏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激发雅行之“情”;通过“基础生根课程、能力生成课程、个性升华课程”三个系列课程,渗透课堂教学,深扎雅行之“根”;通过强化岗位责任意识和分层规范细节管理,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创新管理机制,造就雅行之“人”;通过将雅行延伸到家庭、社区,规划发展前景,延续雅行之“风”。雅行教育始终注重将理念转换为可操作的目标、标准和行动,并贯穿教育的全过程。正是由于雅行教育的可操作性,雅行教育影响深远,时至今日,全国仍有上千所学校在大力推行雅行教育。
“雅行教育”思考与启示
武汉市洪山区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探索正处于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中,学校如何因校制宜进行教育实践变革?广埠屯小学立足校情,以行促知、知行合一的“雅行教育”无疑为中小学教育变革提供了校本变革样态。
高效教育场域塑构:雅行教育校本生态重构。“场”的概念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派从物理学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后经著名心理学家勒温的丰富和发展,逐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勒温从物理学的“场论”概念出发,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心理动力场”发生的。广埠屯小学通过营造高效育人场域,让学生主体通过实践遭遇的生活情境,触动其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进而以认知区域与场景区域双重激活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体认中渐进习得,以致雅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这种高效场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融情渗理的校园雅行环境文化建设,学校通过“五横四纵”与教学楼“雅名”等,将雅行教育渗融于学校常态物质环境,让学生在雅行文化濡染中去感悟与体认;二是激发主体内驱力的教育情境,学校立足于学校、家庭及社区,因校制宜地全方位创设不同的教育情境,这些情境既使学生主体能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又能保持不同场域的教育情境彼此衔接,形成“全场域”教育效应;三是回归生活体认的系列活动,学校根据学生主体发展需求,结合学校管理实际,设置了一系列“小岗位”“小家政”“小导游”等岗位与角色实践活动,这些活动让学生主体在不同岗位与角色的体验中不断将外在的他律转化为内在的心灵准则。
以行促知知行结合:雅行教育生本知行互渗。“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雅和行是合二为一的一个互为转化、互为支持的整体,雅行是雅与行结合并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如何将外在的道德规则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律?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践行的是知行统一基本理念。这种知行统一体现在:一是通过物质环境的营造让学生主体去认知、感受规则,然后通过系列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渐进、常态化地体认,在实践中不断强化对规则的内化,进而达到知行合一;二是通过开发系列校本课程与家政课程“微笑的礼仪”“脚步的诗歌”“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双手”等,深度固化学校雅行教育内容,然后通过“雅学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不断让学生去体验;三是通过学校“三多三实”多元化的雅行学生评价体系,激励学生主体道德成长的内驱力。
多主体间互促互励:雅行多维教育价值内化。雅行教育不仅是对学生的教育旨求,也是对学校教师及其他学生成长的重要他者的教育价值追求。换言之,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是学生、教师、家长及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他者这一成长共同体的教育旨归。它内化于精神追求,外显于行为方式,以爱为归宿,激励成长共同体中每一个主体“雅行”。一是教师的雅行之范。“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推行雅行教育,首先要培养雅行教师,从教师的“道德规范”“工作规范”“岗位规范”等方面,培养知之师、事之师、人之师;二是学生的雅行之规。学校立足于生活、礼貌、学习、秩序等“十二学会”,时时养成,处处养成,扎扎实实抓学生日常生活小事;三是厘定家长雅行之责。“孩子的教育是需要老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去完成的一项艰巨的使命”。学校制定了“雅行家长行为标准”“雅行家长规范要求”“雅行家长八条建议”等,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访、致家长公开信及实践活动等让家长明责、履责、尽责。
传统与现代多元文化融汇:雅行教育资源辐射引领。在文化资源中实现“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改造”,每一个浸润其中的人既是学校文化潜移默化的受影响者,同时又是学校文化的建设者。广埠屯小学的雅行教育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培养民族情感为切入点,创造性地推出“中华五千年文化路线图”,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广大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记得牢”的切身文化体验,也成为“雅行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同时,学校与时俱进不断汲取现代文化,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的教育生态,这种生态滋养雅行教育中的每一个“在场者”,逐渐积淀、内蕴为别具特色的雅行学校文化,这种文化不断发挥着引领辐射作用。
时任洪山区教育局书记朱德平说:“雅行的创新在于学校教育与传统美德、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广埠屯小学的实践尝试给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好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