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艺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重要途径,学校美育更是关乎青少年价值观的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未来将是幼儿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他们的教育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健康成长及背后无数家庭的幸福。
课程是开展价值引领和塑造的主渠道。武汉市黄陂职业技术学校幼儿保育专业着眼课堂,从四方面入手:以音乐课程审美为核心,强化感性体验;注重“音乐+学科”融合形成立体育人效果;善用第二课堂感受育人共振;平台传播所学,带动审美传递。多年来,四方面协同共进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树立学科融合理念,并特别要求职业教育可把艺术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开设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艺术课程。省市级层面,早在201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坚持育人为本,“一校一品”。职业院校的美育课程要强化艺术实践,注重美育与专业课程、实习实训、校园文化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审美修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强化感性体验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根据学校课时安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采用模块教学层层推进,环环相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着手,由易入难。职高一年级时,根据学生已有的古诗词基础,以“中国古诗词声乐题材”模块引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职高二年级辅以“红色题材模块”和“中国地方民歌”模块,增长学生音乐作品的感受广度。在教学方法上,从目标着手,课前、课中、课后融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参与度。在评价方式上,细化二级指标,采用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反思所学,学有所获。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
注重音乐+学科融合,形成立体育人效果
蔡元培曾指出,“凡是学校所有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以往各学科分开教学,知识量充足但是学科融合不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和知识迁移。中职语文、政治历史、幼教理论课程均是中职的重要必修课程,与音乐课程融合,产生了立体的教学效果。
“音乐+语文”,体味汉语音韵美,坚定文化自信。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诗词的学习必不可少,根据学生的学情特点,以《诗经》中的《蒹葭》引入,音乐铺陈,让学生乐于吟诵,朗朗上口。在学习磅礴大气的《沁园春·长沙》时,语言的单一讲授不足以让学生共情,通过音乐的加入,层层递进,学生更容易投入情绪当中。在教学安排中,设置了“朗诵比一比”环节,设置朗诵比赛评分表,较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教师在后续总结升华情感时学生也更易入脑入心。
中职思政课改革以来,主要教学内容高度凝练,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哲学与人生》等内容。而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不同于其他学科,它不能通过学生实践完成验证,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受。两门学科的学习特点需要教师坚持“小切口”诠释“大道理”,充分挖掘学科的丰富价值,让课程生动起来,让知识点与学生的感性体验和学生思考联系起来,以小见大。
在历史课堂,“音乐+历史”的融合收获了更多学生的深刻共鸣,《黄河大合唱》声乐套曲八个乐章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文明造成的灾难,集中展现了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勇气概。《十送红军》反映了长征时期苏区女同志送别红军的感人画面。陕西铜川矿工姚筱舟在煤油灯下写的《唱支山歌给党听》成为经历旧社会的人民对新中国、对党抒发情愫的心曲。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建议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教师应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音乐学科的特点和幼教理论的融合让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理解专业,活学活用。
在幼儿保育的过程中,迎园入园、课前准备、睡后整理、喝水如厕等环节都是音乐渗透的时间,不仅可以提高保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水平,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幼儿的时间观念。在幼儿教育活动中,五大领域和音乐学科相互交融,教师利用铃鼓、碰钟,响板、沙蛋等音乐教具和具体实用的音乐图谱帮助幼儿表达感受,这也是艺术启发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第一步。
善用第二课堂,感受育人共振
幼儿保育专业的学生,承担着照料幼儿的重要责任,进入工作岗位,他们的言行会受到多方关注,对人有礼、行事守时有度、身心健康、对待幼儿有爱心有耐心是基本要求。而这些素质不会天然产生,在工作后养成为时已晚,所以要利用第二课堂和社团,积极锤炼学生的各项职业品质。
通过每周声乐第二课堂和合唱团训练锻炼学生团队协作与音乐综合运用能力;通过体育第二课堂,女生篮球队成就了学生良好的体魄和竞技精神,让学生感受运动美,在运动中外修体魄、内修品格;通过礼仪社、国旗班的训练培养学生对人有礼、守时吃苦的能力;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强化学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通过国学社、播音社和女生部考评团培养学生耐心细心与人沟通的能力。多年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加入学校文明餐桌、运动会志愿者、社区志愿活动中,得到了一致肯定。
平台传播所学,带动审美传递
学生从认识音乐、感受美,到体验参与美,再到由衷地热爱和创造,这个过程发自学生本心,通过学生的表达、分享和传播,让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形成了较好地向美靠拢的氛围。
在疫情期间,高三的学生利用所学制作视频手势舞蹈《健康操》,为疫情防控献计出力。幼儿保育专业学生利用网络视频的方式录制儿歌视频,帮助低年级学生学习感受儿歌魅力。通过绘画技能,主动留下童心童画,装饰学校教室。毕业班的学生通过学校斗鱼官方平台展示他们创编的幼儿舞蹈。
加强学校美育工作是教育健康多元发展的迫切需要,中等职业学校的美育更应引起重视。
美育的内涵不应被窄化,不应把它看成一门学科、一门课程、一项实践。教育管理部门要有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互认和实践制度,教师职后培训鼓励全学科教师参与。美育教师应具备多学科专业背景和视野,涉及美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实践方面,鼓励学生参与表达,乐于分享与创造,展现中职生的活力与风采。
追寻美的历程离不开交流与融合,美育工作也是如此,不应囿于一隅,让学生广泛参与劳动实践,开拓视野,在与人、与事交流合作中同频共振,树立健全人格,德技并修,向美向善之心内化,共享美育带给人生的长线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