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辨能力,赋能阅读教学

2024-08-11 00:00:00陆小玲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平桥社戏散文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教育教学功利性主导一切,教师的“教”围绕中考高考的“考”在转,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无味。怎样才能改变课堂教学现状,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开放性、逻辑性、辩证性思维。”新课标倡导的是创新思维,而思辨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有思辨才有理性,有思辨才有深度思考,有思辨才有个性化的判断。

一、预习生疑,思辨的起点

八年级学生对鲁迅的作品并不陌生,他们在小学六年级已经学习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七年级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 山海经 〉》,初步了解了鲁迅文体的特点,也学过他人纪念鲁迅的文章,如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还背诵积累了鲁迅的名言,阅读了鲁迅的《朝花夕拾》整本书,应该说对鲁迅的生平、文学成就和精神品质等基本情况有了初步了解,这就为学习《社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就《社戏》是小说还是散文进行争辩,这是思辨阅读的起点。

《社戏》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之作,入选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民风民俗”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社戏》中的“民风民俗”之美。但是,《社戏》透露出来的仅仅是“美”吗?这在文学界有较大的争议,在教育界也一样有争议。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围绕一个“美”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思辨思维。

二、课中争鸣,思辨的升级

八年级学生在思辨性表达方面思路不清,思辨的理由不充分。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就《社戏》是小说还是散文进行争辩,各方的观点鲜明,谁也说服不了谁。教师可以告诉他们,人与人争论光有观点还不行,要将观点和论据结合起来,才能让对方心服口服。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学生开始阅读文本,寻找文中的信息作为摆事实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就以下内容进行了辩论。

(一)《社戏》是小说还是散文

1.散文的意境之美

A组的学生认为《社戏》属于散文,理由是:《社戏》不像其他小说一样有具体完整且充满悬念的故事情节;文中也没有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相反,《社戏》像散文,描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突出了江南水乡的“至纯至美”。A组的学生紧扣文中描写环境色彩的语句论述了《社戏》的意境之美。夜,本来是黑的,但赵庄看戏的“夜”,却是有色彩的。这些色彩体现在“火红的渔火”“台上人物穿着红红绿绿的衣服”“皎洁的月下平桥内泊着白篷的、乌篷的航船”“碧绿豆麦”“淡黑的起伏的连山”“套了黄布衣跳老虎”“红衫的小丑”“红霞”“乌油油的豆角”……A组的学生把散落在文中的“色彩”全都找了出来,他们说这就是意境之美,用有颜色的环境渲染出了水乡的夜色之美。

2.小说的结构之美

B组的学生认为《社戏》一文属于小说,理由是:《社戏》一文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呐喊》,所以它肯定是小说。这个理由很有力但不充分,因为A组的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小说要有完整的情节、典型的环境和人物形象”。在这样的辩论氛围下,B组的学生深入文本,思考故事情节,发现“戏”就是小说的线索,全文虽然没有具体写社戏的表演,但也写了夏夜行船、船上看戏、月下归航等情节,在看戏之前的1—3段,交代了“我”看戏之前在平桥村的一些事情,可以称为“序曲”,与后面看戏也是有关系的,如果不交代“我”来平桥村的话,下面的事情就无从说起,交代了“我”和“我”的朋友玩得很好,才有了下文这些要好的朋友说服“我”的外婆,让他们带“我”去看戏,为下面的事件进行了铺垫;4—7段虽然没有写“我”去看戏的过程,而是写“我”不能看戏之后低落的心情,写了朋友善解人意,考虑周全,帮助“我”争取到了看戏的机会,这叫故事情节方面的波折,突出了“我”看戏的“不容易”;至于回程剥豆子,跟看戏的内容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可以把这一部分称为“插曲”。最后,B组的学生进行总结——从平桥村出发可以称为“去看戏”;看戏台上表演,那叫“正在看戏”;“看戏后”划船回家,这是返程。

两个小组的学生通过辩论,像文学作品鉴赏家一样,细细品读文本,辩证地思考问题,最后得出结论:《社戏》是一篇散文式的小说,鲁迅写好“社戏”这件事,有序曲、波折、主体事件,还有插曲。

(二)《社戏》是景美还是情美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儿童的视角去看那夜的豆与戏,感受小说的景物描写,学生很快就能品味到环境描写对小说渲染故事情节的作用,了解到作者用斑斓的色彩渲染了看戏的美好氛围。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作者描写的这些颜色都是看得见的颜色,这篇文章中还有很多看不见,但是可以感受到的暖暖的色彩,你们能感受到吗?”这就给学生提出了第二个思辨话题,《社戏》描写的是景美还是情美?

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和深度思维,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阅读,多走几个来回,从不同角度、不同路径深入解读文本。学生在阅读中终于捕捉到字里行间的人情之美:既有来自伙伴的善解人意,比如“双喜打包票”“阿发偷豆子”“舀水给我喝”“全船人虽打哈欠但依然陪我看戏”;又有来自长辈的关心体贴,比如,“母亲的不放心、路口等待和分吃炒米”“外祖母看出我不开心、同意的微笑”;还有来自村民的友善,比如,“所有父母都让孩子来陪我”“六一公公不但不责骂,反而感激,甚至还送了很多豆”……这些充满温情的画面,让我们的心暖暖的,体现了江南村庄的人情之美。

像这样,教师引导学生以“辩”的方式去品读鲁迅的作品,本质就是一种阅读挑战和思维挑战。统编教材中的鲁迅的作品,文质兼美,价值独特。在教学中,教师保持思辨的理性,讲逻辑,讲方法,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阅读感受,消除学生与经典之间的隔膜。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东安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平桥社戏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红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20
散文两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两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华人时刊(2021年21期)2021-03-09 05:31:30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阿来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乾隆皇帝与平桥豆腐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8